我们的世界观,为什么那么容易崩塌?
安慰记心理小店
一个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地方
2019年第27篇推送
总第573期
实用的心理武器
By爱写作的安慰记咨询师们
本期作者|咨询师王分分
因为认同安慰记的初心
于是决定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咨询生涯
越来越感觉到,拥有一个稳定的世界观,是比较小众的,似乎大部分人的世界观都不那么稳定。
如果是这样,也许总是让我们情绪化的“我感觉我的世界观崩塌了”这样的想法其实才是常态。
这两天,关于巴黎圣母院的信息满天飞,似乎不在朋友圈说点什么就难以彰显自己的人格。可是——
你表现出来的是真实的你吗?
朋友看到的你与你想表达出来的你,是一样的吗?
与你不一样的人就是错或者对的吗?
你会害怕真实的你被他人评价吗?
一个事件竟能映射出这么多人格群像,这让我想起了最近播出的豆瓣高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The World Between Us)。
不同于很多善恶分明、正义与邪恶对立的剧情,在这部剧中,围绕着一起随机杀人事件,分别呈现了因孩子罹难濒临破碎的受害者家庭、儿子杀人后神隐的施害者家庭、以及不同态度的网友、媒体等不同视角的故事。
也许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杀人者就是恶,惩恶者就是善。但看了这部剧,也许我们的世界观又会被颠覆,究竟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标准答案是什么?
事实上,由于人类的大脑会自动加工信息,并做出评判,因而用语言能够表达出来的大多不是事实。
心理学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我想跟大家分享3点感悟和体会,也许了解之后,你的世界观就不会轻易颠来覆去了。
1
文字是符号,不是事实
文字能够切实表达出来的信息其实非常有限,更多的只是符号。不同的人对同样的符号便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不妨再回看一下上面不同人对巴黎圣母院事件的不同态度,事实可能比九种更多。
对于“善恶”,每个人心里也都有天平,只是大多都是用来评价外界和Ta人。所以当我们和别人对于同样的符号,情绪反应完全不同时,别着急颠覆价值观,先停下来想一下,是不是大家的解读就已经产生差异了呢?
然后试着理解不同版本的解读,也许都是言之有理的观点和立场。
2
语言都是个性化的
基本上语言都会带有个人色彩,即使是客观描述,因为让人类产生认知的感觉器官有时候也是不可信的。
还记得这条裙子吗?请问这条裙子,你看到的是什么颜色的?
罗莎·拉费尔·索萨等人在2015年就这条裙子,进行了一项较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惊人地发现,有57%的人认为裙子是蓝黑条纹的,30%认为是白金条纹的,还有13%的人给出其他答案。
所见所听都不一定是真实的,更何况我们由此而产生的评价呢?在《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呈现了不同当事人的视角,却可能一次次改变我们对事件的定义。然而最终,也许没有定义。
3
经验是有盲区的
眼睛是有盲区的,我们所拥有的经验也是有盲区的,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叫做“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发展心理学家喜欢用三山实验来说儿童的自我中心视角,就是在一个桌面上交错放了三个不同的山丘模型,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看这些模型。然后给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拍摄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一人所看到的画面是哪一张。
一般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正确做出选择,且往往选择的是自己看到的画面。
但年龄大的儿童就不会自我中心了吗?
不妨想象这三个山丘模型变成真的山,作为成年人,你就能准确知道山对面是什么吗?山如果变得更多呢?
事实上,从整个时空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只是时空领域中的一条线段,你所能得出的一切结论,也不过仅仅基于你这一条线段。也许你可以同时看到其Ta人的线段部分,但你也很难看到整个时空。
不得不承认,人的经验都是有局限的,而基于人类经验包括历史的经验所形成的世界观又怎么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既然存在漏洞,当一个例外出现时,稳定也将必然被打破。
黑洞之所以让人敬畏,也许就在于它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呈现,留下一张照片,也是虚幻的,而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没有真“相xiàng”。
所以,在工作、生活中,可以试着不轻易给自己或Ta人贴标签,弱化对事实的执着。但脑子里总还是会有各种想法的,如何处理它们呢?
第 1 步
当它们出现时,告诉自己:“我有一个……的想法”。比如“我有一个认为那些精神障碍者有暴力倾向的想法”,甚至可以试着把整个句子写下来。
第 2 步
寻找证据。比如对于上面这个想法来说,事实上,调查显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存在暴力倾向或行为的人仅占8%~10%,而在未患病的普通人中则有近20%的人使用过暴力。
第 3 步
允许这些想法的内容发生改变,也就是想法的内容可以删除或改写。
相较于直接改变我们的大脑,改变我们的想法要容易得多。只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它们发生改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就会更稳定。
本期作者介绍 | 心理咨询师王分分
分分咨询师参与过安慰记很多心理课程的答疑,尤其在情绪调节方面有很多实用的方法。在课程的答疑中,得到了大家非常棒的反馈。在咨询中也是如此,特别愿意跟来访者去做各种探索和尝试,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想法和感悟。在坦诚的咨询交流中,和来访者实现共同成长。
咨询预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