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叶茂本有相,通体光明地透穿

小明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赞成。拟定这次年聚,时间设定两日一夜,以方便外地较远的师兄师姐有充足的时间来往。小珠在群里一问,大家响应热烈,有二十多人明确表示参加。那么寻找适合的年聚场地,就是当务之急。

很快又到周日,九点多大家来到纪念公园。

轩源与大家讲的主题是:“守着心中的无极”,大家打拳时究竟有没有守着呢?如何判断是否守着呢?

“无极,是心的认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讲解、论述太极的本源,大家已对如何练太极拳有了方向。无极为太极之母,先有无极的概念,才能生发出太极、圆、弧、线、摸壁等等法门。”

“无极无形无相,是心的理解,心量的包容。心量有多大,你心中的无极就有多大。打拳时'心中的无极’是大背景,如果以极性的语言表达,它是十方空虚的,我们身处其中,就要把这个十方的大背景表达出来。”

“而在实际盘拳中,通过眼神的表达,就是心对无极的感受如何了。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与身合一,心中的无极有多大,眼就要望到多远。眼望到无极球壁,须臾不离,出手及出脚,是身体无量的细胞与眼神所达致的相一致,同步同时同态地充满无极球,每一个细胞,都能观上下、前后、左右……十方!”

“所以,从眼神的输布,可判断你的心中有没有无极,或者无极圆不圆满。”

“从起'守着心中的无极’之念,全身心每一点即时就楔入这种状态。真正做到时,是周身均匀、十方布满,无善无恶,无外无内的……”

轩源换了话题说道:“这次在南安看杨旭的拳,他又比上次进步了,没有那么憋了,但还是有点滞。我再对他说,你重视本体,从本体切入,是好的。但是本体与相、像,是不可割裂的。”

“本体本清静、自然,如果肢体体现不出本体的清静、自然,那就不是完整的。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它当然有它的本体,它的本体必然有枝繁叶茂的信息,这棵树才可以'枝繁叶茂’之相、像显现于世间。”

“从一棵树外在的'枝繁叶茂’,即可知它的本体也是'枝繁叶茂’的。反之,如果这棵树表现出来是'万物凋敝’,那怎能认同它的本体是'枝繁叶茂’呢?”

“体相一如,是一不是二,以你打拳时的相、像,可验证你的本体究竟是不是你心中认为的本体。这是很真实的,相为果显,可反证本体的。”

‌         “后来说到忘我,打拳要忘我。然后关于忘我,给了一大堆解释。我问那这个本我,是从哪里来的?无论什么家,什么量子,什么轮回……它始终是无极的一点能量,呈现出来的这个物质身的相。”

“你要不生不灭,只有这滴水回归到大海中,或说你这个个体,回归到宇宙的本源中,才是不生不灭啊。那些科学道理、故事之类的,都是人为了认识了解世界而总结、加工的经验。”

“老子几千年前已提到这个回归的问题,他用的是科学方法吗?他是一种与天地直接的感应,'感而遂通’,不要用那各种名目的分析方法去解释这个问题,那是不究竟的。”

“你在海洋中,就本分地做海洋的一分子。你与海洋融为一体,一体一相了,你就是海洋,海洋就是你,没有妄动、乱动、主观念动,是如如不动的,那时你连'我’的意识都没有了,这不就是忘我吗?”

“我来自宇宙本源,他她它,哪个不是来自宇宙本源?彼此有什么分别?每一样物事,都能包容善对,以万物为师,是不是这样究竟点?”

“如果内心,还抱有贵贱、贫富、高下等等这些分别心,自认为高,看人家低,这样是不可能忘我的,是很有我!”

“跳进别人的圈不可怕,因为你自己会判断会识别,可以走出来。跳进'我’的圈就难了,你很难摸到'我’的坚壳,难说突破。”

“话说回头,我也要检讨自己,是不是苛求别人明白这些那些,毕竟我说的这些,还需要验证……呵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压死人啊!也让人心淡。”

打从南安回来后的这段时间,轩源不断在检视其中的各种问题,揭开到最后,无非是人心变幻,观我难、去我执难、克习性难。

难在有求有欲,爱有差别,心神不明!

若能有求无欲,爱无差别,心神清明,其难何难哉?

先几日,小珠受轩源说“先实丹田意,再有顶头悬”的启示,又有蒲谷子所指丹田区域,小珠打拳时感受腹腔这部分打开,感受到环围着自己的球状空间,有点像船的甲板将身体浮起的感觉。从这几天录下的拳架,看到胯有所松开,但手脚依然带有重意,不够轻盈飘逸。

轩源也看到这个问题,对小珠说:“我是一个光明体,要把光线透下脚去。比如前弓时,先看到脚下的球壁,重心交过去时,是光充满下去!”

小珠一下子有点抽离:我是一个光明体?一直以来,不是自己在接受着外界的光吗?自己怎样能发光?从来没有想象过,更不用说感觉了。

虽然在轩源的语言提示下,似乎能做到,但稍过时候,这感觉就没有了,打拳时,又会有一些过、压、重的现象。虽然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就是这个少,却很难尽去。

轩源继续说:“丹田是发光的,充满全身。最重要的是能照射到脚底去!有了这初步感觉后,不要停留,让光芒与宇宙虚空相连,它们本就是一体一相的,本就是宇宙之光,遍布法界,无分别的……”

轩源所说的是个指引,并不是方法。要做到,只有在心上打开,那心之光,需要点燃。问题是:燃点在哪?只凭热情和想象,并不能做到,那么,是一种历练?既然说它本来就存在,是蒙了尘而让它暗淡,那如何怎样拂去尘埃?

小珠因身知的迟慢,而在光门前徘徊……

打拳时,尽量代入轩源讲拳时的情景,因要求与前不同,打拳的精神集中很多,对球壁的感觉更清晰。从腹腔丹田区域,能接上天百会。打拳时是整个球体的旋转,腕点、百会都粘在球壁上,所有的动作是球体或向前或旋转的自发运动而带动身体这几点运动的……

但是双脚在球壁上的感觉不明显。

似乎轩源是让小珠从“光”,明白实脚要光化,要虚化,而能让地面以下的球体在心中明亮起来!

嗯!那就由此去,能虚化实脚,才能让光透进去!

拍下小视频,请轩源看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疑惑告知,几日后的练拳日,轩源再与小珠继续这个话题。

小珠说:“我感受到的,就是您用'光’说,让我明白实脚要虚化,我之前的拳,实脚意识太强了,站实了,未能透下地去。”

轩源说:“是的!我在十四年前的开悟,就是涉及到这个问题。往往球体的感觉,有了头顶和四周,但到地面就停止了。要知道上面一半,地以下还有一半。那就一定要勘破这个地表!”

“怎么勘破?就是用心去观照,用光去充满!自己在这个球的中心。是悬浮的,是与宇宙虚空相连一体的,是充盈饱满无缺陷凹凸的!喜悦,不是七情六欲的喜悦,而是充满的喜悦;不是表情的喜悦,而是每个细胞都充盈在这虚空的喜悦。光芒,也是充满、充盈的光芒。”

这么一讲,小珠又有点明白了,轩源讲光,还是为了这个太极球的圆满,为了说明充盈贴满无碍地在无极壁上的旋动而已。

而太极球,是自己的心念。打拳时先有此念(充满,或光满),以此念一直持恒无碍地流转拳势的变换(一念代万念),我,就是那太极球,始终不离地贴动于无极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