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为什么自杀?

新学期来临,便意味着我国第34个教师节的来临。然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未引起大重视,即使发生最大的悲剧——教师自杀。

我国的教师自杀问题究竟处于何种程度,我手上没有可靠的数据,无法下定论,单从新闻中搜索到的案例来看,简直触目惊心。上个月(注:本文修改于十天前)洛阳新安二高女教师张女士携女自杀,遗嘱上称“工作压力大,无法忍受,生活毫无乐趣”。再往前一月,江西特级教师、赣州四中校长刘爱平先生跳楼自杀,留下遗书,“抑郁症让我痛苦不堪,巨大的工作压力让我身心俱疲”……

这么多有质量的生命陨落,他们的人生画卷刚刚铺开就匆忙结束了,怎不叫人唏嘘不已?

在公众眼中,教师这一行业比社会上的其他行业来得单纯,校园环境也不似社会“惊险”与“复杂”,教师主要的接触对象还是天真无邪的学生,按理说不应该出现“想不开”的局面,何以部分教师会走到自杀这步田地?

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的压力远超外界人士的想象。大班上课,课程多,作业多,休息少,加班是常态,将任务带回家中熬夜完成,更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之余,各种表格、考核、准备材料,纷至沓来,抽不出闲暇的时间,班主任更是分身乏术,因此,教师普遍身体欠佳。有些教师甚至因为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好不容易盼到了寒暑长假,一纸通知,几种培训,长假立即变短假。

这种劳动强度背后的工资却是偏低的。尽管《义务教育法》和《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法律文件都提到教师的待遇问题,却往往“口惠而实不至”,地方财政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在全球大经济体中,我国的教师工资排名靠后。而且,本来偏低的工资就和极长的工时不相配,还得面对绩效的考核,素质教育的“画皮”下面隐藏着“分数”的真面目,考分低,“绩效”堪忧,待遇发愁,分数于是成了老师的命根,反过来又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待遇低同时也映射出教师社会地位的下降。教师的地位在“教育市场化”之后普遍降低,这几乎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不乏有小部分教师成龙成凤,但大部分教师还是受挫的,“先生”变成了“教书匠”,“传道者”沦落为“上课的”,这才有底层乡校的孩子对乡村教师的蔑视,“收入还不如我家在城里卖馒头”,“农村老师当年的成绩肯定是全班最差的”。

另外,虽然学校环境较为单纯,但单纯之下也有暗流,这其中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处理起来也颇有难度。譬如某些地区搞“末位交流制”,美其名曰交流,实际是淘汰,其中就有同事互相打分环节,尽管规定说必须“公平公正”,可人心是肉长的,平日里人际关系较差的教师,就很可能得到较低的分数,就很可能被“交流”至离家遥远的偏僻学校。这是不是一种暗示:教学很重要,关系也同样重要?以上属于同事关系,还有师生关系。譬如,对再三“劝学”却依然保持着对抗性和攻击性的“熊孩子”怎么办?因为自己疏忽造成学生事故怎么办?更有甚者,因为过度关心某生最终演变成“师生恋”怎么办?

以上种种皆困扰着当今的教师,无论哪一种,恶化累积到一定程度都会超出教师的心理承受极限,终酿成悲剧。别看每位教师都修了心理学,就认为他们一定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看得开”,事实上,“开导学生”和“开导自己”完全是两码事,劝人容易劝己难,而且很多教师一从师范毕业就进学校教书,期间未曾真正踏足“社会”一步,其真正对人事方面的适应力甚至还不如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一般人,他们甚至比一般人更“想不开”,一受挫折即堕入绝望,至于自杀。

那如何防止教师自杀?学校怎么做?政府怎么做?这是个大课题。若从自己出发,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别逃避,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本文再次修改于9月2日午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