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罗山在北京炸油条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那些年罗山人在北京炸油条
文/缘由何来
油条在老家豫南不是个稀缺物,我们管它叫“油果子”,几乎当地所有集市上都有卖的,也是八十年代走亲串门的礼品和农忙时节家中必备食品。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可是稀罕物,当时北京的早点以馒头、花卷、大饼、烧饼配米粥之类的。油条好象是我们豫南罗山曾店人八十年代末带过去的,它油而不腻,香脆可口得到北京人的认可。
早期到北京炸油条的就是曾店人,也是他们在北京炸油条找到了这条淘金路,就这样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的好多人都北上北京炸油条了。
以至于北京炸油条做早点的大多都是我们罗山人,包括现在在京炸油条做早点的还是罗山人巨多,不过现在不是单一的油条了,包子、炸糕、馄纯、脑豆腐、豆浆等品种特多。
回想起当时进京炸条的事,在当年的罗山南部乡镇也可谓是轰轰烈烈的事。炸油条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罗山农民背井离乡,外出闯荡的的第一步,也是致富创业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更是国家改革开放罗山人融入社会浪潮的重要一步。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我们罗山外出务工的主要分两拨,一拔北上北京炸油条做早点,一拔南下广州深圳进厂打工。
而去北京炸油条这拨真可谓是一段值得罗山人值得骄傲的事,也包含多少罗山人创业辛酸的事,今天我就以我和我周围的人在北京炸油条那些事分享给大家,也许算是记录一代人的奋斗历程。
我是随着北上的这一拨于1992年去的北京,当时随亲威一起去的,到了通县(现在叫通州区),当时正赶上冬天,北方那个冬天的冷啊对我们豫南人来讲简直没法出门,更不敢想象早起炸油条有多辛苦!
炸油条卖早点是个辛苦活,头天下午要和好面发好,还得包馄饨。当时都烧劈柴还得捡拾柴禾。第二天一大早三四点就得早起,推着油条车还要拉着桌子板凳等物品去摊位摆摊。
大多摊位都设在村头巷尾,街面集贸市场稍繁华地带。当时北京管的不严,只要人员集中的地方就可以摆摊设点,四五点钟就烧油炸油条、烧水煮馄饨开始营业。
夏天还好点就是要早起,有时两三点就得起,八九点就收摊了。冬天比较遭罪,北方天气冷,早晨那真是迎着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象刀划一样,等把准备的东西卖完,人也冻透了。所以一般平时生意好的,一到了冬腊月就提前回老家准备过年了。
卖早点虽然很辛苦,但罗山人也有一种特别的勤劳和忍耐。虽然天天早起,斗严寒战酷暑的,但一到收摊数钱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每天都能挣到百八十的,生意好的还有能挣一二百以至更多,在那个年代是高收入了。
当时老家有手艺人的日工资也就十块八块,比起老家的收入还是挺可观的,当时在北京炸油条一两年的收入在老家就可以盖两层小洋楼。所以那个年代在老家盖二层小楼的大多是在北京炸油条发家的。
在北京炸油条虽收入还行,但绝对是血汗钱,也有些辛酸的事。
在京做早点大绝大多数是外来的老乡,一些当地地痞小混混时常吃完拍屁股走人不给钱,你问他要时常还回敬一句“还想在这儿干吗?”,大多也就忍气吞声,拿我们罗山人特有的骂人方法“就算喂狗了”不就几块钱吗不做计较。
更可恨的是还有一些不务正业的老乡拿些老茶片或烂辣椒面,所谓的照顾生意让你强买。有些摊主就不买遭到打击报复摊都没了,有些摊主舍不得长久生意就舍财免灾,给些钱认了,就当喂狗了。到最后有些见好就收的改邪归正了,也有些得寸进尺的得到相应的报应。
早期到北京市区炸油条的老乡用蜂窝煤炉生火炸油条,到了冬天由于天冷有的把炉子放屋子里造成中煤毒身亡,还有的带孩子一起来京炸油条,天冷把孩子锁在出租屋里,孩子不懂事玩火烧死的悲剧。
在北京炸油条让很多罗山人脱贫致富了,也有些人把命搭上了。豪不夸张的说,凡是在北京炸过油条的人,每个人都有一段含泪辛酸史。
随着北上炸油条的信阳人一批接着一批的涌入,这个队伍不在以北京为目的地了,他们有的以发展到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以及南方一些城市了。
早点种类也不在是单一的油条了,花样品种数不胜数,有的甚至把老家的热干面大肠汤都发扬出来了,不过好多摊还是难以割舍炸油条。
大多罗山人都是以炸油条起家的。有的挣得盆满钵满改行干别的,有开鞋城的,有开连锁店的,有开厂子的,更有好多开公司的,还有一部分坚守老本行继续炸油条。
炸油条跟罗山人有着深厚的情结,因为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罗山人都因炸油条起家的。
油条现在在全国各地的早点餐桌上都能见到,但对八九十年代的罗山人真是意义非凡,它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它传承着罗山美食文化,更传承着罗山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 本文为老乡投稿,图片源于网络。
■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平台转载;欢迎网友分享转发群、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