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 《道德经》笔记

第十四章

通行本: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整理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亻收]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外“囗”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亻收],其下不忽,寻寻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视,听,搏,也就是用我们的身体感知系统是把捉不到的,而有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这就搞了,你说存在,而你又说感知不到,那我们要感知的对象到底是啥呢?

说不清楚啊!听不清楚,看不清楚,摸不清楚,就这样不清不楚?

故混而为一。帛书本是“故(外“囗”内“束”)而为一。”

不清不楚是吧,那就装在一个篮子里吧。反正搞不清楚的,就归于一。

这算事儿吗?

那你得把“一”稍微说清楚吧。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你看吧,这个一更说不清楚。这上看不清楚,下看不明白,越想越迷糊。好吧,真可谓“言语道断”啊!

于是乎,就“复归于无物”了。

难道说思考到这里就终结了吗?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这真的把人给搞神经了!搞恍惚了!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不管里如何思维,正向还是逆向,不管你是从哪个角度,正看,还是反看。你穷极了所有的方法,你就是不能把捉住。

难道说我们一定要看个明白吗?难道说一定得看到、听到、摸到……才是真正的存在吗?

想到了中医里的经络,当代医学不知道想到了用多少方法来证明其存在,而恰恰是这个过程,中医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我们非要分析出中药里什么什么成分,然后在身体发生什么样的化学作用。非要这样搞清楚。

非如此不可。

这让我想起了指月的佛理。

《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大智度论》卷四三说:“如人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看月!”

是不是我们的思维总会进入一个误区,总是执着于表象,而这个表象又是变动无居的,所以我们总是被表象牵着走。也就是我们总是被手指吸引住,没有去看手指所指向的“月”?

就像我们总是想着“可道”、“可名”,就牢牢把捉,认为这就是我所掌握的真理。然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就各自以自己所认为的为正确。

我想到在《庄子·天下篇》里就说了这样的情况: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认为“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自搞一套,自以为是。这就是把最终极的道对象化了,确定化了。

我们人就是害怕未知,害怕变数,害怕完全不可掌控的状态。人的本性就是如此,毕竟活着不容易。

如果是一个心怀天下的知者,或者一个君王,想着让天下人能够活得好一些,他就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式,也就是“道”来完成这件事。

百家争鸣,不就是搞这件事吗?

五千年的华夏历史,说现实点就是争那个王位,说得理想点就是如何平天下。

你方唱罢,我登场。

人就在理想与现实得相摩相荡中,一代代地生存下来。

过去的,就是古。

搭着过去,引着未来,立在当下的就是今。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VS“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两个版本,一个执古,一个执今。

道分古今吗?人分古今,史分古今,时分古今。但是道呢?

我觉得不管是执著“指根”,还是执著“指尖”,都还是执著在“”指上。

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月”上,也就是“道”上。

不管是执古,还是执今,都容易引起人的误解。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就是执古吗?崇尚科学民主,就是执今吗?这些都还在表象上。

我偏于“执今之道”,更像是实事求是。进入真实的境遇,解决真实的问题。不放空言,虚言,不玩概念,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这更接近老子的想法。

说得再好听,让人活不下去,那就有问题。那就要去“执”,要随时而变,要革新,这个“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之“一”,就是变化之神。就要怀着这个“变化之神”,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道德真源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之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 ...

  • 周易本義下

    坎下,巽上.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渙,呼亂反.假,庚白反.渙,散也.為卦下坎上巽,風行水上,離披解散之象,故為渙.其變則本自<漸>卦,九來居二而得中,六往居三得九之位,而上同 ...

  • 知守之道 | 《道德经》笔记No.28

    第二十八章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 ...

  • 浅谈道德经:“执今之道”被后世学者改为“执古之道”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是我国先秦文化思想的瑰宝.可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道德经真的是最初老子的思想吗?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我们发现今天流传的<道德经>有许多地方有后世学者篡改的痕迹,今天就跟大 ...

  • 《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

    <巴菲特之道>读书笔记

  • ”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德经竟然被人篡改, 你知道吗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哲学和社会学论著.老子思想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究,其深度和广度,即使拿"道德经"现存的版本与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成果来比较,当代哲学比 ...

  • 物壮则老乃自然规律,何为不道?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毒虫不蜇,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 ...

  • 分享《变现有道》读书笔记

    冲破思维定式,颠覆价值认知,把想不到的资源变成看得见的财富. 讲述了变现的本质及其发展阶段,展示了从传统商业时代到互联网商业时代,变现主体.变现场景和变现方法等的变革,帮助你深入认识变现.提升变现的能 ...

  • 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读书修养之道1 | 读书笔记第11篇

    暑假的15篇读书笔记挑战也将接近尾声,最后几篇或许只作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了,看看精读下读书笔记是怎么样子的.15篇读书笔记挑战完成之后,就要开学了,那时就一周一篇读书了,开始挑战连续30周.然后这个小号 ...

  • 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这里相应于俭,朴,也 ...

  •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读书笔记

    序 1.    看电视只是听"道",要读书才能知"道".学"道".做"道"(a看到,听到,想到,学到,悟到,做到,坚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