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下去,医生真要“穷死了”……

给张老师打 call

2020年高考状元们在自己的专业选择上,没有一个选择医学专业。

工作辛苦,收入达不到预期,这是学生和家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在大部分有价格决定权的人的观念中,他们相信价格定的越低,才能越发保护患者的利益,才能体现医院属于公益行业的定位。
我们总是要面临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医生永远不会失业,而且是一个高知识、高收入群体,但到底是不是高收入群体还要看当事人自己怎么想。
2018 年丁香园对 1.5 万名医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其中对自己薪资非常满意和较满意的医生仅占7.5%,30.2% 的医生满意度一般,接近三分之二(62.2%)的医生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60% 的医生想跳槽或者转行。
其中原因,收入和工作量不符合依然排在第一位。48.8% 的医生认为收入和工作量不符,另有 32.1% 的医生认为严重不符。而对比不同条件下的现实收入与期望薪资,医生的期望薪资都在其实际薪资的两倍以上。
高考状元不学医?
每年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听起来像是一个危言耸听的段子,但很不幸这个段子正在成为现实。
有人统计了 2020 年全国各地高考状元的去向,状元们学校都选择了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的 top2,但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选择上,没有一个选择医学专业。
而梳理一下 2019 年各省状元的去向,同样是没有人选择医学方向。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调查的2007-2016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工商管理专业最受全国高考状元青睐,报经济学专业的数位居榜单第二。
医学居于语言文学类和物理学之后,排在第十三位,连前十都没进。可见,医学专业在状元们的眼里,是多么的不受待见。

▲2007-2016 年中国高考状元最受青睐本科专业排行榜

不只是状元们不愿学医从医,早在2015年江苏省理科一本线与2014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面向江苏招生的14所医科大学中,有9所高校分数下降,其中7所分数降幅超过10分,当年复旦大学医学院甚至没有招满。
也就是说,同等情况下,医学专业对优秀学生并没有更大的吸引力。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救死扶伤,为什么医生享有白衣天使美誉,他们理应成为受人尊敬和追捧的热门职业才是,可为何连年遇冷?
其实没有太复杂的原因,就是工作辛苦,收入达不到预期,这是学生和家庭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也许在外人看来医生已经是很不错的职业,但我们简单看下前三名的工商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不难看出,这些专业相对来说学习更轻松、工作环境更友好。当然更关键的是,收入也更高。
而选择医学专业的回报周期却要长的多,工作学习一点都不轻松,工作环境也谈不上有多好。

作为状元或者其他一般考生,选择学医就意味放弃其他专业选择,相比之下学医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所以除非特别热爱或者是医学世家,一般人都不会选择学医。

现实与规定之间的纠结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戏言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近日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印发 2020 年医疗行业作风建设工作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不少地区随之开启医疗卫生领域新一轮的整治行动。这次除了红包、回扣、提成等违法违规行为受到打击,也有不少医院把矛头对准了“飞刀”行为。
“飞刀”,是指医生利用休息时间私下到其他医院做手术。由于我国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对于偏远和医疗不发达地区的患者来说,虽然看上去多花了点钱,但实际上却是可以在家门口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这是一个患者接受治疗、医院积累经验、医生获得劳务报酬的三方共赢互利的行为,却因为还处于制度上的灰色地带,加上人们对医院公益就不能多收钱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部分患者家属在手术之后反手就是举报的行为。
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本来就有些紧张的医患关系更蒙上了一层金钱的迷雾。因为多收的这点钱,医院和医生备受指责,舆论上处于被动应付的局面,最终导致这个《通知》的出台。
更有甚者,有广州地区医生表示,当地某知名医院要求医生将过去数年间的飞刀和外出讲课收入全部返还。北京也有数家医院对本院医生外出飞刀划下红线,除了正规流程的院级会诊外私下外出的诊疗活动被一概禁止。
如此一来,三方共赢的大好局面,实际上将不会再有。根据丁香园一项针对 3000 多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89.3%)参与调查医生表示,支持医生飞刀,认为这种做法有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我们医疗服务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医疗医药的价格大多都是管制之下的规定价格,对于医生的劳动服务,医院和医生其实都没有太多的自主定价权。
而在大部分有价格决定权的人的观念中,他们相信价格定的越低,才能越发保护患者的利益,才能体现医院属于公益行业的定位。
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定价太高可能都会觉得对不住患者,所以我们就看到医生的挂号出诊费普遍偏低。不仅价格偏低,而且定价机制僵硬,没有给医院和医生留下一定的自主空间。既没有考虑不同项目的操作难度,也没有考虑医生深造和持续学习所付出的精力和时间。
这样的定价机制并不能反映医疗服务的真实价格,只能说把价格摁住了。但是很明显,价格摁住了,但代价却丝毫未减。患者嫌看病贵,医生嫌收入低,整个过程是一个零和游戏,没有赢家。
而另一方面,医生和患者自发地发现了诸如“飞刀”模式这样的共赢方式,又因为人们错误的观念和舆论否认了这种模式的合法性,试图用红头文件加以禁止。
总的来说,就是一个词,拧巴。管制导致的各种拧巴,有人认为医生多收钱是不仁,有人认为患者手术做好之后还举报是不义。而在这样的拧巴中,那些非常愿意花高价请高水平医生来给自己治病的患者,他们的希望也被浇灭了。
高考考生和家长们当然也看到了这种拧巴,所以在有更好的选择时,往往不会让孩子选择学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就是顺应人性和市场规律,理顺那些拧巴了这么多年的东西,让医院、医生和患者自己找出三方共赢的合作模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