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正色
先秦“五正色”考
色彩文化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自成体系
当代国内
艺术、设计、色彩等领域深受
强调色彩科学认知的西方色彩
学说、方法等的影响
对于注重于
色彩精神作用的
中华色彩文化的
观念、成果
等知之甚少
有影响的
成果鲜见
中国色彩事业
若想在世界色彩领域
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地
研究、推介、传承和运用
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色彩文化
就成为中国色彩走向世界的
必由之路
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色彩学术研究机构
BIFTcolor将一如既往地对此领域的最新
学术研究、应用成果、专业活动等
予以及时的报道
推动国内的传统
色彩文化的发展
先秦文献"五正色"即:
青、赤、黄、白、黑
究竟是什么样的色彩
学术界
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本文通过,文献考据、
实验测试、数据标准
等对此予以逐一解读
是了解先秦,乃至中国传统色彩
“五正色”发展与特点的重要成果
一、先秦“正色”
在先秦时期
虽然色彩的
尊卑、等级特性
已经被关注
并加以区分
但是“正色”的称谓
专指织物的色彩
在先秦时期
虽然色彩的
尊卑、等级特性
已经被关注
并加以区分
但是“正“正色”
之谓最早见于
《礼记·玉藻》:
士不衣织
无君者
不贰采
衣正色,裳间色
冕服,玄上纁下
冕服
为天子、诸侯等贵族
重要礼仪活动所穿戴
正色、间色
是对于织物
颜色的区分
恶紫夺朱
恶郑声之
乱雅乐也
历代注解:
朱是正色
紫是间色
正色是正式场合
的服饰织物色彩
是正统、高雅的色彩
先秦文献:
“正色”主要针对
服饰染织的色彩
是不是,“正色”“间色”
除表示,织物的染色
也表示,其他的颜色
先秦文献记载阙如:
在商周甲骨文
也记载色彩的
尊卑等级观念
但并未出现
正色的说法
古人
以纯色、杂色区别色彩:
纯色是,高等级的颜色
杂色是,低等级的颜色
殷商的祭祀活动
祭祀的牺牲、玉石的色彩
即就体现出礼制等级特点
用色
须与祭祀者
的身份相配
学者汪涛通过考察
勿色(杂色)动物
祭祀中的象征意义
得出结论:
殷商时期
勿色(杂色)同
白色(纯色)、
騂色(纯色)
动物相似
也受到了
很高重视
也许
因为他们
有吉祥的
象征意义;
周代祭祀当中
也用勿色动物
但是重要性
却急剧下降
取而代之的
是纯色动物
纯色象征:
神灵的本然
贵族的道德
纯色、杂色表示
色彩的尊卑等级
先秦传世
文献当中
仍然多见:
《春秋公羊传》:
周公用白牡
鲁公用騂剛
群公用不毛
白牡是,纯白色的雄性牺牲
騂剛是,赤脊马匹
不毛是,不纯色的牺牲
祭祀者等级不同
使用色彩的等级
体现在纯色、杂色之上
《周礼·考工记·玉人》:
天子用全,上公用尨
“全”是纯色的玉料
“尨”是
玉料颜色
混杂不一
天子使用,纯色玉
王公使用,颜色混杂不一的玉料
先秦文献:
玉器、建筑、祭祀动物
等等也有体现尊卑等级
进行色彩区分的
文化特征
但是始终没有使用
“正色”“间色”一词
秦汉之后
“正色”的
外延扩展:
不仅限定于染织服饰
也包括建筑、绘画等
二、五正色
五正色,一般认为是:
青、赤、黄、白、黑
此五种即为,广义的说法
先秦“正色”,专指织物色彩
先秦“五正色”
具体指哪五种:
《荀子·正论》:
衣被则
服五采
杂间色
重文绣
加饰之
以珠玉
王先慎:
服五采,被五色
间色,红紫之属
“五采”与间色相对
显然此处的,“五采”
所指的即是,五正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五色所指已达成共识
五色所指的即就系是:
青、赤、黄、白、黑
春秋后期的
相当普遍的
“尚五”现象
味有“五味”
音有“五音”
色有“五色”
谷有“五谷”
等等
与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
都与数字
“五”相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五行与五色:
青赤黄白黑
相配已形成
真正对“五行五色”
进行全面理论创造的
即是战国时期的邹衍
将商代以来
的方位观念
进一步数术化
将使“五色”
终于成为了一套
纳入“五行说” 的
完整理论模式
邹衍的著作
未流传下来
而他的学说
集中体现在
《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
这些战国文献
五色在
先秦文献
比较常见: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周礼·考工记》:
东方谓之青
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
五色:
青赤黄白黑
是广义概念
先秦时期的人
以五色概括了
所有可见色彩
广义的青:
既可以指,“绿竹青青”
又可以指,“青青子衿”
还可以指,炉火青
广义的五色,显然无法体现:
语言表达具体色彩信息的功能
重视礼教的先秦社会
人们对居住、穿戴、车马
的色彩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广义的五色
显然无法规定
具体的色彩
先秦使用
“五正色”
这一概念
它不仅
将色彩
从社会
意义上
伦理化
且具体化了
抽象的五色
具体指向某种
特色谱段的
固定的色彩
秦汉之后
往往将五色
青赤黄白黑
也指代五正色
青赤黄白黑
既指,广义的五色
也指,五正色
这种记载
最早见于
南朝梁皇侃
孔颖达疏解
《礼记·玉藻》:
玄是天色
所以为正
纁是地色
赤黄之杂
故为间色
皇氏云:
青赤黄白黑,五方之色
不正谓,五方间色
绿红碧紫骝黄
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
东为木,木色青,木刻土,
土黄并以所刻为间
成绿色,青黄也
朱是
南方正,红是南方间,
南为火,火赤
刻金,金白,
故红色赤白;
白是西方正,
碧是西方间,
西为金,
金白,刻木,
故碧色青白;
黑是北方正,
紫是北方间,
北方水,水色黑,
水刻火,火赤,
故紫色赤黑也;
黄是中央正,
流黄是中央间
中央为土,
土刻水,水黑,
故流黄之色黑黄
这里孔颖达,引用皇侃
《论语集解义疏》说法
认为正色是纯正的颜色
包括了青赤黄白黑
五色与五方相对应
不正的五方间色即是指:
绿、红、碧、紫、骝黄
显然,五正色的色域
在广义五色的范围内
但是先秦时期
并无文献记载
具体五正色
是指哪五种
但这并不表示无法确定
先秦五正色的准确表述
本文研究认为:
其一,朱为赤之正色
研究“朱”的字源
更能证明“朱”是
正色赤的
准确表达
朱的本字是“絑”
表示纯赤的丝帛
“朱”在殷商时期的
甲骨文或金文中
没有出现
“朱”的本义:
赤心木,松柏属
从木,一在其中
据闻一多考证:
这个“朱”即柘
心材呈金黃色
萃取其色素染
在丝绸上
即为柘黃
桑科柘的树心
染出的颜色是黄色
而同赤色相去甚远
这种说法比较牵强
很难得到多数认同
商承祚以
朱的早期
文字字形
作为依据
认为“朱”即“珠”的初字
是象形字,非会意字
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朱”作为颜色词,表示颜色
则是其假借义
本字应是“絑”
絑的本义是:
与丝帛有关的颜色
《说文·糸部》:絑,纯赤
《虞书》:丹朱如此
《说文·糸部》:
朱皆当做絑
朱其假借字
出土文字中
絑也不从糸
《番生簋》:
朱巿蔥黄,絑作
后来
“朱”行
“絑”废
表示正色,之时
多数情况,用“朱”
先秦文献
出现较多:
《论语·阳货》:
恶紫夺朱
恶郑声之乱雅乐
这里的,“朱”
就是指,正色
《诗·豳风·七月》:
我朱孔阳,为君子裳
毛传:深纁也
孔颖达
认为此是:
君子祭祀
所穿礼服
朱熹集传:
朱,赤色
君子所服
祭祀礼服
色彩鲜明
当为正色
《礼记·明堂位》:朱干玉戚
郑玄注:朱干,赤大盾
这里的“朱干”即指:
朱砂调漆髹饰的盾
在礼仪的
场合使用
即为正色
先秦考古当中
屡有“朱干”发现
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
长方形大漆盾(现藏湖北省博物館)
涂有褐红色朱砂
同一墓葬还出土
彩绘龙凤纹漆盾
(现藏湖北省博物館)
黑漆为底
朱色花纹
先秦时期
正色赤
有时直接
用“赤”表示
“赤”
是一般性表示
赤色的颜色词
《吕氏春秋·孟夏纪》:
乘朱辂,驾赤骝
载赤旂,衣赤衣
天子在不同月令
举行的礼仪活动
穿着的正色服饰
“衣赤衣”
《吕氏春秋·仲夏纪》:
“衣朱衣”
《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
大致地接近,都有共同的来源
按学者杨宽的研究
《月令》出自晋太史之学
经春秋战国陆续补订而成
《吕氏春秋·十二纪》之首章
《明堂阴阳》之《月令》
皆出自抄袭
《礼记·月令》抄自《明堂阴阳》
《吕氏春秋》
所用文字更接近古老
《月令》,因此可以这样说
“赤”与“朱”都可以表示正色赤
但是“赤”表示的色域范围更广
因此,“朱”是更准确的表达
其二,玄为黑之正色
“玄”是先秦
最有争议的
颜色词之一
早在甲骨文,(字形“ ”)
它就用来指,祭祀牛的颜色
乙巳,贞:𐦪禾于三玄牛
对其本义,历代说法不一
许慎:幽远也
玄:
黑而有赤色
象幽而入覆
马叙伦:
周谷城从形音义三方面考证
玄即悬:果悬树的悬义
李孝定
不同意
周谷城
“玄即悬”
玄似以假借之为优
玄的颜色之义
是由“悬”的
引申而来
“玄”
作为颜色词
表达视觉上
幽远而神秘
不可捉摸的
幽远之处的
类黑色
历代文献
和金文中
玄主要指:
玉色、天色、
水色、服色
以下逐一
进行梳理:
玉色玄,见于《周礼》:
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以黃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璜是半圆形的瑞玉
玄璜用于祭祀北方
玄璜指的是:
黑色的玉璜
黑色的玉
自然界中
比较常见
玉具有:
温润、
半透光
的特点
从玄和黑的
文字字义上
玄玉更为准确:
描述,玉的半通透、神秘
而非,死黑一团的视觉效果
天色“玄”
实际是说“天色黑”
在表示天的颜色时
是称玄天
而非黑天
因有日光
才是白天
古人认为:
天的本色是黑
对玄与黑
颜色接近
古时的人习惯上将
神秘、幽远的对象
也称为玄
不说黑天
而说玄天
《周易》:
玄黄:
天地之杂
天玄地黄
孔颖达疏:
天色玄,地色黄
故血有天地之色
春秋战国时期
将五色与天地
与东南西北
的四个方位
对应起来
五色
无法对应
天地四方
六个元素
黑
既要对应,北方(水)
也要对应,天黑
北方而言
玄与黑,都可与之对应
北方七宿
即称玄武
黑与玄的
区别在于:
玄色
是玄远、神秘的黑色
适合表达天黑的特点
五色对应关系:
天玄而北方黑
东方谓之青
南方谓之赤
西方谓之白
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
地谓之黄
贾公彦:
天玄与北方黑
二者大同小异
玄黑虽是其一
言天
只得谓玄天
不得言黑天
若据北方而言
玄黑具得称之
北方言玄武宿
“玄”水即“黑”水
《礼记·礼运》:玄酒在室
孔颖达:玄酒,谓水
以其色黑,谓之玄
太古无酒
此水当酒所用
所以谓之玄酒
古代用于祭祀的
玄酒实际上是水
但不同于普通水
玄,神秘不可捉摸
五行的水与黑相配
为与“黑”水相区分
而将用于
祭祀的水
称为“玄”
对服饰的玄色
历来争议最大
历代训诂:
一说黑色
一说黑中带赤
哪种比较合理
或者另有说法
作为服饰的玄色
是一种专有
的礼服颜色
是五色“黑”之正色
玄色,既有用于,婚礼的玄端
《仪礼》:
使者玄端坐
从者毕玄端
也有用于
重要礼仪
玄衣纁裳
《礼记》
春分之礼
于东国门
之外祭祀
服玄衣而戴冕
《礼记·玉藻》:
玄端而朝日
于东门之外
郑玄注:
端当为冕
字之误也
冕服之朝日
春分之礼也
孔颖达:
愚谓玄冕者
五冕之服皆玄
解释冕服:
历代经师总是
玄衣纁裳并举
《周礼·天官·司服》:
祭群小祀则玄冕
郑玄:
凡冕服皆
玄衣纁裳
贾公彥:
知玄衣纁裳
《易·系辞》:
黃帝、尧、舜垂衣裳
盖取诸乾坤
乾为天,其色玄
坤为地,其色黃
但土无正位,托於南方,火赤色,
赤与黃即是纁色,故以纁为名也
玄和纁,分别带有,一种象征意义
玄即黑,是正色,即天色
纁即是赤黄相间,是间色
《礼记·玉藻》:
衣正色,裳间色
非列采不入公门
郑玄:
即谓冕服
玄上纁下
孔颖达:
采色之中
玄最贵者
玄是天色
故为正
纁是地色
赤黄之杂
故为间色
礼服的色彩:
玄是代表天的颜色
彩色最高贵的颜色
陈汉平
全面考察
西周金文
当中记载
命服色彩
得出结论:
玄衣等级最高
其次即是戠衣
(色如埴土
即黄色之衣)
再次是戠玄衣
(黄、玄
两色之衣)
出土金文的结论
传世文献的记载
基本一致:
玄衣是高等级的服饰
玄色是高等级的色彩
是黑色之正色
先秦所染玄色
的应该是一种:
带有赤色的黑色
而非完全的黑色
理由可从
染色工艺
历代训诂
方面陈述
首先
染色工艺:
玄色通过
多次染色
《周礼·考工记·钟氏》:
三入为纁
五入为緅
七入为缁
郑玄:
染纁者,三入而成
又再染以黑则为緅
又再染以黑乃成缁
《礼仪·士冠礼》:
凡染黑
五入为緅
七入为缁
玄则六入
古文记载
历代注释
古时染黑
多次染色
一次比一次颜色深:
五染,成青紫色,曰緅,赤多黑少;
六染,成紫黑色,曰“玄”,
黑色带有赤色,黑多赤少;
七染,成纯黑色,曰缁
染色过程:
染色次数与色彩之间
并非完全的递进关系
染色过程
加入,不同媒的染剂
形成,不同黑色效果
按黑色不同分为:
緅、玄、缁
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
据以上记载用图表的方式重现了
这个染色过程,下面图表为原表:
《周礼·考工记·钟氏》染色图
古代工艺
多法染黑
皂斗染黑色:
简单几次
就可染成
染玄实际是对于
赤色织物的黑色
套染实现
古代染色工艺
玄色是緅与黑
相混成的色彩
緅,是由朱和绀和黑,混色而成
绀,是由纁和黑,混合而成
这样经过
多次染成的玄色
是带有赤色的黑
染次不同
费功不同
染色的多重性
体现了更进一层的敬意
多次染红出黑色
直接染成的黑色
是不同的
多次染红的黑色
即使总体
看是纯黑
但仍会泛有
略微的赤色
这种黑色厚重
而富有神秘感
历代训诂:
服饰玄色
被训释成
黑中带赤
《尚书·禹贡》:
荊州,厥篚玄纁
郑玄笺:纁者,三入而成
又再染以黑则为緅
又再染则为缁
玄色在緅缁之间
《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黃
郑玄注:玄,黑而有赤
孔颖达疏:
玄,黑而有赤
色,有赤黑杂
《论语·乡党》:
羔裘玄冠不以吊
邢昺疏:
衣与冠同色
是朝衣色玄
玄即缁色之小别
因此先秦的
颜色词“玄”
表示服饰的
专有颜色时
黑中有赤
黑中带赤
羔裘玄冠不以吊:
“羔裘玄冠”
都是黑色的
古代作吉服
而丧事是凶事
不能穿著吊丧
补充:
玄色是黑中带赤
的服饰专用色彩
最为高贵的色彩
玄冠作为
重要的礼服
的组成部分
当然不能参与凶事
凶事应当穿着素服
综合来说:
玄表示天色和水色,颜色类似黑
但是并不同于纯黑,而表示一种:
幽远、神秘、捉摸不透的黑色
玄在在表示
服饰色彩时,也有着:
幽远、神秘颜色之意
还原语境:
玄所指的是
黑中带赤的
专用服饰色
是黑之正色
青、赤、黄、白、黑
既表示,广义的五色
也表示,五正色
但准确意义上
先秦五正色的
正确表达应是:
青、朱(赤)、
黄、
白、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