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为什么要叫“汉族”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元皇帝 建昭四年 公元前三五年
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
【译文】春天,正月,郅支单于的首级送到了长安。甘延寿、陈汤上书说:
“臣等听说,天下大道莫过于统一,从前有唐尧、虞舜,今有我强大的汉朝。匈奴呼韩邪单于已成为咱们北方的藩属,只有郅支单于背叛汉朝,没有伏罪,郅支逃亡到大夏王国以西,认为再强大的汉朝也无法制裁他。郅支单于对百姓残忍狠毒,巨大的罪恶上通于天。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之师,替天行道,仰仗陛下的神威,阴阳协调,天气晴明,冲锋陷阵打败了敌人,砍下郅支单于的头,诛杀名王以下,应该把郅支的头,悬挂在长安槀街蛮夷馆舍之间,以便昭示天下各国,有胆敢冒犯强大汉朝的,虽远必诛!”
丞相匡衡等人认为:“现在是春天,正是掩埋腐肉的时候,最好不要悬挂人头。”元帝下令将郅支的首级悬挂十天,然后掩埋。
【解析】这篇材料,写的是汉元帝朝,陈汤、甘延寿在万里之外的康居国,诛灭郅支单于,将郅支的首级送回长安,建议朝廷将郅支的首级,悬挂在周边各国平时居住办公的使馆区,以昭示天下各国:“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读史不应人云亦云,只知道史书中的名言警句,更应该去探究背后的故事。那么:“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背后,又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这是个关于匈奴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秦朝覆灭,陈涉起义,汉朝兴起以来,连年征战,百业凋零,天下户口减半。高祖刘邦创下大业后不久便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贫瘠的国家。
司马迁在《平准书》上开篇就说: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皇帝凑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拉车,将相大臣有的只能坐牛车出行,老百姓家无余粒,一石粮食,价值万钱!资源匮乏如此,这都是多年战争留下的后遗症,重建新秩序,打破旧世界的代价。
高祖时代,国家统一,国力孱弱,人民再也经不起战争了,也厌恶了战争。统治者则经历的白登之围:事见白登之围:陈平秘计的秘密,认识到了此时匈奴的强大,外强內弱,战之则亡。因此,以时间换发展空间,和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刘邦死后,到了吕后、惠帝时期,匈奴单于冒顿给吕后的国书是这样的: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翻译翻译,这话的大概意思就是:
我是个孤独的单于,生于草莽,长在草原,多次进犯汉朝边境,其实只是想到中国去耍一耍。如今我一个人住着很枯燥,你也是一个人守寡,咱们两个国君都寂寞枯燥得很,没什么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如咱们互通有无,一起happy起来。
说得简单粗暴点,冒顿这封国书的意思,其实就是调戏,要打进长安,将吕后纳入自己的后宫。
到了文帝,景帝时期,冒顿单于死,老上单于继位,从此以后,虽然和亲不断,但老上单于几乎每年都要寇边,杀伤掳掠人民畜产,无恶不作,云中、代郡、辽东三郡受匈奴的侵扰最严重。
汉朝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
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此时晁错上书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
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陆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
汉朝当政者看透了匈奴毫无信用的丑恶嘴脸,在募民实边的同时,开始养马备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到了武帝时期,此时汉朝已经立国70余年,国力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长期受到匈奴的欺压,积累了大量的仇恨值,此时国内的精神文明需求高于物质需求,特别是边地。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为什么不叫唐族?宋族?明族?
四海升平,则阶级意识显现;内忧外患,则民族意识空前。当时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正是民族意识空前强烈的时候。
强烈的民族意识,其实就是在匈奴长时间的侵略和欺压中形成的。高烈度的异族欺压,血与火的仇恨越来越浓缩,使得国内各个阶级,放下成见,一致对外,这种事情,在汉朝首次发生,同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带领他的子民,打爆了匈奴的狗头,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汉族这个概念,无论是统治者还是人民,都备受匈奴欺辱。正是由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打倒了匈奴,在此之后,统治者和人民才开始意识到,原来放下成见,自己的国家可以如此强大。
因此,这种经验和体会深深的烙在了我们祖先的血液里,每当受到外族欺辱压迫的时候,民族意识就会空前高涨、浓烈。因为我们有历史经验,自古以来,外族压迫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全国人民联合起来,统一起来,就可以战胜他们。
这种事迹首开其端,并且彪炳史册的朝代叫汉朝,所以我们叫汉族。
汉族的意思,就是祖先要我们永远记住汉朝的事,记住汉武帝,记住匈奴,记住那个时代的人,如果再遇到强大的外患,一定要放弃成见,团结起来。
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团结起来,我们终将度过一切难关,这是我们汉族文明能够传承数千年的根本。
(0)

相关推荐

  • 铁血汉军,横扫漠北——气贯长虹的三次汉匈大战。

    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任何年代下,国家的强盛都涅槃于意志:不论何时,民族的觉醒均蝶变于硬度.忘战必危,拒绝淬火,换来的必然是无休止屈辱. 大汉--一个荣光耀眼的名字,留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族性.语言和文化, ...

  • 「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大汉西域雄师

    中国古代典籍<尚书>和<诗经>中记载:"蛮夷猾夏"."猃狁孔炽",可见自古以来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就对中原王朝造成了持续的威胁.秦汉时期, ...

  • 是谁的头颅?成就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霸气的话?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堪称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最为霸气的一句话,它激励鼓舞着无数的热血志士对入侵的异族实施坚决的打击. 那么,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又是谁的头颅成就了这句霸气的 ...

  •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文 / 子玉 华夏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战争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常态.但寇可往,我亦可往,虽千万里,我们依然头也不回的坚决出征,没有什么比国家的利益更为重要. 商纣王征伐东夷.秦穆公定西戎.秦始皇一仗 ...

  • 汉族正统在哪里—汉族基因研究

    之前有个主流的观点是衣冠南渡后正统汉人在南方,但根据近代DNA研究,在血缘上还是北方汉人拥有更多古汉族血统,南方汉人因为躲避了战乱,所以保留有更多传统. 汉族经过几千年与周围民族的融合,因为共同的文化 ...

  • 汉族的由来 中国汉族的由来

    相传黄帝打败炎帝后,两个部落渐渐融合,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部落,随后中原地区的人便以华夏族人自称.汉高祖刘邦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后来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从此,汉朝人 ...

  • 汉族的由来,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汉族是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有着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汉族的由来,以及汉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从约公元前7000年起,当今汉族主体 ...

  • 回族目前是中国仅次于汉族的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代开始,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陆陆续续融合的现象,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然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再到一千 ...

  • 为什么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么多汉人是从哪里来的?

    壹号风云档案 汉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那么,为什么汉族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汉族有一个界定.一般来讲,我们所说 ...

  • 老照片:清朝末年的汉族女子

    带孩子的少妇.1880年摄于香港.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第十七辑. 拿团扇的女人.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第十七辑. 背孩子的老妈子.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 ...

  • 一篇文章简述汉族是怎么形成的

    文|寒山忆雪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是他的别名,在某种程度上,华人也是他的代称.汉民族的体量十分庞大,在中国拥有13亿左右的人口,在海外也超过5000万人口,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民族. 那么这个 ...

  • 汉族与中华诸帝国18

    十八.古代南洋华人国家 (一)兰芳共和国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776年-1886年),通常简称兰芳共和国,是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间存在于南洋婆罗洲(现称加里曼丹岛)上的海外华人所创立的 ...

  • 汉族与中华诸帝国17

    十七.南明 南明(1644年-1662年)是明朝京师顺天府失陷后,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若干政权,历经三帝一王. (1)崇祯失国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