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讲堂 离世间品导读(第9部分)
第9部分
很多人认为说,大乘歧视小乘,菩萨瞧不起罗汉,那是你误解了。菩萨是期望罗汉也能够出来教化众生,这个基本定义,各位要弄清楚。佛陀把这个基本的修行方法架构起来,就当时的文化跟历史背景来讲的话,这是很了不起的创举,今天我们是佛教徒,是佛弟子,或者对佛法有深入研究的人,他当然了解这个部分,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但是对于外道的人来修行的话,这个是很稀奇的事。
我们常跟各位讲说,你在修行,你的本质有没有改变?本体有没有产生变化?也就是,凡夫的本质有没有转变成圣人?转变了多少?这个转变多少,不是10%,你的10%,我的10%,不是这样子。他有一个层次,必须要前进的一个过程。
所以,你第一阶段的成就,有第一阶段的变化,第二阶段的成就,有第二阶段的变化,本质上的成就,外相一定有变化。把外相变化的部分,加以研究,我们现在叫做量化工程。所以,你是不是真的修行,是不是真的有成就,你骗不了人的。他是可以验证的,验证是从相上来验证。我们不能够说百分之百,但是,百分之八九十是没有问题。所以,我们不从单一去看,他可以从好几个面向来做测试。假如每一个面向都是有90%的概率,你三四个面向来测试,大概接近完美了。有误差的比例应该也不大。这是第一位,叫信位。
【华严的六位行法-住位】
第二位叫做十住位。这个住,其实就是解的意思。从这个地方开始,都叫大乘。住位要解,是讲什么?因为从印度文明来看的话,大家都来修行,要修什么,并不一定了解。他是他的文化背景在那里。为什么要解脱,他们不必讲就可以了。可是,你既然已经证了阿罗汉,而且又要跟人家教化众生了,你要会讲啊,这个解,你要弄清楚啊。所以叫住位。
也就是,在生命的洪流里,对于生命的存在跟生命的真相,你有没有弄清楚?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你有没有弄清楚?对于人生的奋斗与目标你有没有弄清楚?这个六个。生命,人生,人性,这是三个项目,目的,方向,价值意义,存在跟真相,有六个项目。三六十八,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解位里头要讲的,你就要了解这些。当然,我跟你讲的这些词汇,是新的,我们这个时代要用的,融合到古代的经典里,他的住位,十个方向。古代是把他当层次,因为他从初住,二住,一直到十住位,是有十个层次。我们现在不讲层次,只讲方向。对于一个证得本体的阿罗汉,他要来教化众生,他应该要能讲清楚,所以这个叫解位。
你要把生命的状态弄清楚,这个地方讲的生命,就是指真理,你要能够把真理弄清楚。这个当然是要阿罗汉以后的人才能弄清楚,我们凡夫是弄不清楚的。讲一讲可能知道了,可是讲完以后,你还是迷惑颠倒,因为你在现实生活里,你没有办法掌握自己。一个刮风下雨你都受不了了,更不要说八风动不动。成败,是非,毁誉,名利对你绝对影响的。你光了解没用啊,所以你的了解是文字知解,而不是实践所得的。阿罗汉是经过实践的。他经过刚才讲的定静安虑得,定慧都有了。所以现在来了解真理,他可以搞清楚。
各位要知道,真理跟人生跟生命,绝对有关,真理假如跟人生跟生命无关的话,不叫真理,那叫物理,那不是真理。所以我们讲真理,一定跟生命,跟人性,跟人生有关。无关的真理叫物理,不叫真理,你要弄清楚这个部分。
我们讲到生命的存在与真相,就是真理的存在与真相。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就是真理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后面加了一个,人生或生命的目的与奋斗的方向,那就是真理的目标跟你一生的奋斗方向。所以这个生命,讲的就是真理。你从这个地方看,你要能讲的清楚啊。这个叫住位。
【华严的六位行法-行位】
然后,第三个部分叫十行位。行位就是实践了,这个实践不止是你自己在实践,是你实践的扩大,因为你要带众生。带众生,要众生实践。这个实践是很麻烦的。我们自己修行,像佛陀这样,一个人自己摸索过来容易,但是你要带众生,并不这样。因为众生有很多他的习气,他的性格,他所表现的那种执着。有的贪名,有的贪利,有的贪情,每一个众生的层次又不一样。
像刚才讲的,他就是要倾诉他人生的苦境,你要跟他讲什么远大的人生目标有用吗?没用啊。他想到回家去,又要跟那一个,他要饱尝拳头的时候,那要怎么办?就产生这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要怎么教他?所以你要讲什么菩提大道啦,佛教的什么解脱之论啦,没有用。这个时候,你对于这些人要怎么教?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众生,要怎么教?教他怎么实践?他还有烦恼啊,我们都说,放下吧。放下了,看开就好了,问题是,他看不开,你要怎么办?你叫他放下,他就是放不下,他七下八上的,怎么办?
行位,不是你自己行就好了,也不是你自己有多大的成就,是你要去教人家出来实践,这一个才难。你教了半天,他根本什么也没听到,他以为你教他,是要给他钱的,搞了半天,你不给他钱,还要叫他包红包,你就知道,那有什么反弹。这种种状况,都会产生。甚至于很多人来,他心里上就已经有既定的目标,所以你再怎么讲,他那个目标就是不变。
这个行,除了解你要告诉别人,让他怎么了解,这个还比较容易,现在你要他怎么去实践,你就很难了。有多难你知道吗?我举个例子,我们台湾的男生都要当兵,当兵以后,我们经过新兵训练中心以后,有一个方阵,国庆阅兵的时候,不是有个方阵要走嘛。我们就在训练踢正步。左脚抬高,脚掌要拉平,左脚出去就右手要出去了,放下来,右手出去就左脚要出去了。走路很好听,啪啪啪,很好听。手都是这样摆的。
我们就看到,有人脚一踢出去的时候,就是左手左脚一起来。然后叫他手摆成这个样子,他就不是,他提出来就是这样子,我们说,手伸出来是这样子,他看得很清楚,他伸出来就变这样子,要不然就这样子,这怎么搞的呢?一百多人为一个方阵当中,就有那么一个两个会出这种状况。你说大家都一样吗?哪一样啊,哪有一样啊?脚抬起来,这个脚抬起来要平的,他就一定要把你翘起来。然后就训练说,脚抬起来不要动,然后班长就拿个棍子,一直一个一个打,为什么自己被打?他也不知道。
在讲的时候讲得很清楚,脚抬起来,大家在看,也都看得很清楚,他自己翘起来,他都不知道。手伸出来,他竟然这样子,他也看不到。他伸这样子,他也看不到,那你怎么办?这个部队走出去,那会笑死人了。只好就日以继夜的,大家都去睡觉,你就在操场继续踢,而且不是训练他一个,是一百多个人通通要出去。你就知道,要大家去实践,没那么容易。
因为我讲给你知道,问你知道吗?你说知道,那就算了,反正你说知道,你真的知道吗?其实未必,考试你就知道他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实践的时候不一样,他马上就兑现出来了。你说有境界来不要生气,知道吗?知道。好,你境界试一试看看,哪一个不生气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实践了以后才知道。
你在教导大家实践的时候,这里头也发生了一个问题,跟十住位一样。大家都以为十住位,十行位,是个层次上的问题,告诉你,不是层次的问题,那是个向度的问题,不同的向度。十住是十个向度,十行也是十个向度,从十个向度去了解,从十个向度去实践,而不是他层次的不同。不是一年级到十年级,不是。他是十个向度。所以你从那个向度进来都可以,因为这十个向度,你都要去历练。这个是两个部分。到这里是第三个位次,就六位行法中的三个。
【华严的六位行法-廻向位】
第四个位次,他就比较复杂了。他是廻向位。廻向的意思,是指已行,用行来和解,你刚才在做了,你做了什么你知道吗?做你会做,可是你会解吗?就是行跟解要合一。解行要合一。原来在讲解,你不会行。在行,你也不知道在行什么?现在解行要合一。也是分十个向度来的,所以叫十廻向。
这个解行合一,是个很特别的,大乘佛教里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解行合一,比较像是知识分子的修行方式。可是我们知识分子,通常是想先解后行,你错了。解,主要是,我要跟人家讲佛法的真理。昨天讲的,佛法是什么的那个部分。行的部分,是指参禅是什么的这个部分。那么参禅跟佛法要能合一,这个就不是一般人了。
我们禅宗公案里面你会发现,很多大德,他会语出惊人,你叫他讲理论,他讲不出来。当你会语出惊人,而理论讲不出来的时候,你那个禅法,可能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特色,而不是真正解脱。我们不否认有很多人,像六祖惠能一样,他不是知识分子,他是个樵夫,但是他确实有善根,有大成就,这个没错,但是,你不要以为,你也是惠能。
而且我们发现,古代的这些禅宗公案里头记载的祖师大德,有很多都是知识分子。既然知识分子,你竟然把佛教的道理都讲不清楚,这本身是有问题的。他只是在禅宗的文化国土里,学的这样的一种禅文化而已,不是真正的禅行者。你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我谈这个部分,是挑战当今,所有靠禅文化吃饭的那些,不能叫禅和子的禅和子。因为禅和子是真正参禅的人,而这些人是靠着禅文化在吃饭的人,那不见得是修行人。现在,我们中国佛教社会里,写禅文化的人太多了,尤其是讲禅文学的,跟禅一点关系都没有,那叫骚人墨客,那不是真的。
他是真正经过信位的这个定位以后,他参禅已经证阿罗汉了,对于人生宇宙的真理,又从十个向度去进行了,然后对于教别人修行的这个部分,他也从十个向度去进行了,他不但自己修,在教人的时候,自己再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来历练。经过以后,他要把他合一起来,那对于这样的一个行法,他的次第步骤,过程,身心灵的变化等等,他是都很清楚了。所以他一定是解行合一。
在解行合一的过程里,是以行来合解的,不是用解来合行的。用解来合行的话,不真。一定是我行了以后,我证明就是这一个,就是这个理论。因为你一定做了以后,你才能印证这个理论的对不对,你假如没有实践,你怎么证明呢?廻向的部分是指“行”,回过来看解的这个部分。理论的存在是因为实践,假如不能实践,那个理论根本没用。因为实践以后,我才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这叫以行合解,这叫廻向。这是第四个步骤。
【华严的六位行法-地位】
第五个,通常叫十地了,我叫地位。这个地位,我的定义是,一至七地。传统上是讲十地,因为这七地完成的修行,他是一种圆融,也是一种扩大,他其实到七地位,这个修行的部分都要用功,用功就是你要用,你有意志作为。到七地圆满的时候,你的意志作为就结束了。
从八地以后的修行,是不意志作为,叫做无功用行。无功用行是另外一种修行法。七地以前是有功用行,所以八地叫做不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