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转调满庭芳》:繁华总归落尽,往事并不如烟
(林樰熳,不爱集注,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读诗。欢迎一起走进词人的性灵世界。)
国家不幸诗家幸。
纵观李清照一生的作品,人们习惯于以1127年靖康之耻为界,将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俗称为南渡前,南渡后。
历代学者评论李清照作品的时候,无一例外地赞叹她后期作品的厚重和深沉。
然而,对于词人来说,这深沉和厚重的背后,不仅是时间的积淀,更是一段凄婉哀绝的人生历练。
01
转调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能留否,酴醿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又是一个春天,芳草绿了池塘,树荫碧了庭院,薄暮寒色,冷冷浸透窗纱。眉月弯起的时候,有人叩门,想必又是寥寥的几个朋友前来造访。
摆酒开宴,清光清影,落寞对酌,故人不在,故国南归,一切都遥远的如同海角天涯。还有什么可以留住呢,荼蘼归矣春将暮,幸好还有这几瓣幸存的梨花。
总爱回忆当年,良宵美景,繁华都市。
熏香笼袖的女子,团花簇锦;活火烹茶的男儿,高谈阔论,何等逍遥;都城市井,满眼望去,人流涌动,车水马龙,又是何等繁华。何曾怕过,纵是急骤风雨,纵是凋零落花,也被煮进了诗酒年华。
如今啊,物非人非,春光虽在,到何处去寻觅那旧时的情怀?
02
李清照留下来的作品中,共有两首《满庭芳》,一首是正调,这一首是变体,故称为《转调满庭芳》。
这是一首伤今怀古的作品,词人把今昔两幅画面一起装进一个暮春的季节。
上阙是今时的画面,“芳草池塘,绿阴庭院”,尽管是暮春时节,尽管夕阳晚照,但在词人的眼里,却是阴森森的“寒透窗纱”。
想必这种寒,不是季节带来的,而是词人眉间心上拂之不去的清寒。
夜晚来临,连月牙儿都是冷冷的一弯玉钩;故友聚会,清樽对饮,连酒杯里都透着冷冷的寂寞。
为何不说点开心的事儿呢,可是话已出口,就是故国他乡,人在天涯……这次第,不禁让人想起她的另一个诗句:“怎一个愁字了得”!
如此清寒的夜晚,温暖她的恐怕只有遥远的回忆了。
下阙很自然地过渡昔日。那时的生活“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何等惬意优渥,那时的都城,“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何等繁华热闹;那时的他们,“煮酒残花”,风雨不怕,又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而今,纵有一样的良辰美景,却是国破人亡,时过境迁,物非人非了。除了在时间的褶皱里咀嚼回忆,还能从哪里去寻觅那旧日的情怀?
03
据《李清照年谱》考证,这首词写于1138年。是年,拒北宋灭亡已有十二年,拒赵明诚去世已有十年。
这十年,她孤身一人,从台州到剡州,从明州到越州,从临安到金华,从崇山峻岭到茫茫海域,辗转漂浮,如同一叶飘萍,居无定所。
“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金石录后序》)
这十年,她眼睁睁地看着与丈夫用半生心血凝结而成的金石文物,被兵火焚烧,被权贵豪夺,被贼人偷盗,被奸人巧取,如同遗失早夭的孩子一般,每每思之,总是痛彻心扉。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金石录后序》)
这十年,她还遭遇谣言,恫吓,病魔侵袭,为了帮亡夫澄清“玉壶颁金”的谣言,她追随着自顾逃命的赵构上山下海,几多次死里逃生。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走外廷投进。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金石录后序》)
“寂寞尊前席上,惟愁海角天涯。”故国遥迢,如同天涯海角;故人飘零,哪一天不在海角天涯?
04
其实这十年,她还经历了一场难以启齿的羞辱,不仅影响了她下半生的生活,也影响了而后一千多年的声誉。
那就是和无良官宦张汝舟的历时三个月的婚姻纠葛。
张汝舟出现在1132年的夏天,49岁的老妇李清照恰好被无休止的流浪生活击垮,寄人篱下,病魔缠身,成了弟弟李亢的负累。
张汝舟恰到好处的关怀给了这个心力交瘁的独行女子久违的温暖,而他狂热的追求更让她一个敏感的心产生了重拾爱情的错觉。于是,她糊里糊涂地决定和他重启婚姻生活。
然而骗局在她踏入新家的刹那就揭开了凶残的面纱。原来,张汝舟看上的不是这个人老珠黄的老太太,而是她手上那些价值连城的金石文物。
当李清照告诉他文物所剩无几的时候,深感上当的张汝舟暴怒了。他撕下温情脉脉的伪装,对她进行变本加厉地羞辱打骂。
年过半百的李清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家庭暴力。短短三个月,她过得比一辈子都还漫长。终于,不甘就此垂死的她奋起反击,在他还没打死她的时候,将他送进了监狱。
这一场你死我活的错误婚姻毁掉了李清照前半辈子积累的所有清誉和声望,在那个时代,它是一个清白女子一生都无法洗掉的污点。
许多道貌岸然的文人墨客对此颇有微词:
王灼《碧鸡漫志》成,其卷二谓李清照“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成,书载:“格非之女,先嫁赵诚之(明诚),有才藻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洪适跋《赵明诚〈金石录〉》于临安,云:“赵君无嗣,李又更嫁。”
于是,亲戚疏远了,朋友嫌弃了,而她,也远离人境,将自己幽锁得更深了。
晚晴寒意,寂寞樽前,此中艰难忧苦,情仇悔恨,又有谁能感同身受?唯有在年少的回忆中执笔取暖,煮字疗饥罢了。
05
这首词其实有许多版本。
关于它的来历,评论家黄脱墨和徐北齐都有过相似的考证:“此词著录于《乐府雅词》卷下,文友缺漏,亦无他本可校正。”(《济南名士丛书李清照全集评注》)可见,原本有许多缺漏。
本版选自《乐府雅词》,中间的许多缺漏由清人填补,对此,许多人表示了异议,其中争议最大的这句是“荼蘼落尽,犹赖有梨花。”
质疑者曰:荼蘼是暮春最晚的花,荼蘼落尽花事了,又怎么可能会有梨花呢?
从科学的角度,如此质疑未尝不可,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我倒觉得,如此造句,更能让人挖掘其中的深意。
据资料考证,荼蘼花期大约在四至六月,梨花花期大约在三至五月,两种花有重合期,所以,偶有荼蘼凋去,梨花尚在的现象也不为过。
“谢了荼蘼花事休”,“开到荼蘼花事了”,荼蘼代表了春天的结束,引申开去,代表了一个故事的结束,一场情事的终了。
所以,“荼蘼落尽”,从引申的角度理解,它也可以不是一朵实在的花,而是“一场人生经历的结束”、“一个繁荣时代的结束”的代表,那么那些星星点点的残存的梨花,又何尝不能理解为隐匿在流亡背后的不屈坚持呢!
繁华总归落尽,往事并不如烟。
荼蘼落尽,犹有梨花。荼蘼和梨花都有洁白的颜色,它们都是纯洁无暇的精神追求的象征。在李清照花一般的一生中,无论盛开过什么,凋零过什么,她的精神世界永远洁净无暇。
荼蘼落尽,犹有梨花。每一个漫长的生命,都会有此落彼起的开谢过程,然而,只要心中守着一份梨花般的简单和纯净,春天,便不会走得太远。
(林樰熳,海角女子,幽僻好静,喜与古人作伴。业余常做三事:写诗、读诗、说诗,愿我的文字能给您带来一丝清凉,欢迎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阅读:
李清照《临江仙》:她向欧阳修借了一句词,却比欧阳修写得更动人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是相思磨成了闲愁
李清照《行香子 七夕》:人们在喧嚣里说爱情,她在冷淡中看世界
李清照漫读(一)读完这首词,你会发现,原来,她也是个淘气的小丫头
樰熳者,海角女子也。因爱六出清冷曼妙之态,又补五行失木缺火之白,故名之也。数十年浮尘碌碌,并无建树。唯性乖行僻,嗜书眈诗,竟成惯性。
今欲再辟清虚,重理竹素,寄闲眸于江湖,锁光阴于文字,故造此虚楼幻阁,雾苑云台。若君有意,祈凌波微步,移来共酌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