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窑大概能卖多少钱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又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权,大量瓷器烧制技术被带到南方,龙泉窑的瓷器烧制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这个时候龙泉窑已经基本摆脱越窑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和釉色,并发展出了自己的窑系。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
古朴、典雅,设计精巧,工艺精细,是珍贵的官用陈设器,器物轮廓圆润有度,器物小但气度不凡,体现出高雅凝重的神韵,各部分衔接自然,比例非常协调,超凡脱俗,极 具审美价值,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审美理念,凝聚了龙泉青瓷工艺技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现代人制作这种器型,因时空、审美的不同,不论怎样仿制,造型与整体还欠板滞,线条不够圆润柔美,缺乏古器那种恰到好处的神韵,即形似而神不似,绝无古代那种线条与釉色,和谐与淡雅完 美结合的美感。
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有盘子、碗、执壶、梅瓶等,从器型上来看相对优美。而南宋时期的器型则更为丰富,此时除了日常器皿之外,还出现了文房用具和陈设供器等,同时也烧制了一些娱乐用的瓷器。而元朝的龙泉青瓷多为碗和盘子,瓶、尊等器型也有出现。
北宋早期,龙泉窑青瓷多管瓶、盘口壶壶盖一般用花苞钮、花蒂钮装饰,多叶瓶盖顶主要以鸡、狗等动物作钮。中期以生活用具为主,装饰工艺有刻花 、划花和篦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中期以后,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并用篦点或篦划纹,团花、波浪、蕉叶纹等作为辅助装饰。其 中碗、盘内常刻有团花和波浪纹,并伴有篦纹,瓷器外表也刻画有篦纹和直条纹。瓶、执壶等器皿则多半腹部有刻对称的牡丹纹。南宋早期沿袭北宋晚 期的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兼有划花、蓖花,但较少见。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首 次经过陶瓷之路,就将龙泉大窑青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各国朝野皆为惊奇。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将大批龙泉青瓷传入亚、非、欧各国时,青瓷的身份已同黄金一样贵重,甚至被当作绿宝石艺术品,称为“雪拉同”。“雪拉同”原是著 名舞蹈《牧羊女亚司泰米来》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不少外宾访问中国时都会提起“雪拉同”。
清代以来,关于龙泉窑的文献资料,一方面沿袭明代的主要观点,另一方面则提出新的看法,主要集中在“章窑”与“龙泉窑”是否相同这方面。蓝浦在《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龙泉窑”条上分别记载了关于“龙泉窑”、 “哥窑”、 “章龙泉窑”的内容。 “龙泉窑,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善,质颇粗厚,色甚葱翠,亦分浅深,无纹片,……” “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名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日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青,浓淡不一,有紫口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 “童龙泉窑,即生一之弟、章生二所陶者,仍龙泉之旧,又号章窑,或曰处器、青器,土脉细腻,质薄,亦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以铁色,但少纹片,较古龙泉制度,更觉细巧精致,至今温处人犹称为章窑……案 白壤所造,外涂油水,翠浅露白痕者真。明初窑移处州,青器土垩,火候渐不及前矣。”即章生一所烧之窑为哥窑,章生二所烧之窑为章(龙泉)窑,至于龙泉窑,与哥窑、章窑不同,另成一类。清人认为,生一所烧之窑是哥窑,生二所烧之窑是章窑(弟窑);而章窑并非龙泉窑,乃仿古龙泉窑而成,它们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是所有古文献资料中对龙泉青瓷烧制技术最全面、最真实的记载。文中对龙泉青瓷的原料来源、胎、釉的制备工艺、成型方法、装烧工艺等都作了详述。龙泉窑所用的坯、釉原料都是窑场附近就地取材的,配制青瓷釉运用草木灰与石灰石配制的高钙灰釉。龙泉窑的器物成型采用拉坯、模压和捏塑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