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日课034丨培养浩然之气的三大心法
今天是《孟子日课》第34节。欢迎你留言交流。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05》)
公孙丑仍然不明白,他接着问孟子:
老师您长于哪个方面呢?
孟子说:
我善于洞察别人的言辞,也善于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张居正解释道:
惟知言,则遇事有真见,而心无所疑。惟养气,则临事有担当,而心无所惧。
浩然之气是孟子的发明,是他切身独特的体验,虽然难以言传,但他还是试着表述出来了。看孟子如何回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首先是给浩然之气下个定义。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要用正义去培养,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集注》言: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
但是这种气,只有在无愧于心时最正,一旦做了亏心事,就会受到削弱,侵蚀为人之底气。如《集注》引程子之言:
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矣。
那么具体如何养浩然之气?孟子有三大心法:
1、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至大至刚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不是缥缈虚无的,而是附着在道义之上。离开了道义,此气也就没有力量了。然而,道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人大都过于世故,默认所谓的(潜)规则,真正需要肩挑道义时,便多了这样那样的遁词。《集注》言:
配者,合而助之意。义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体有所不充,则不免于疑惧,而不足有为矣。
张居正进一步解释说:
道义虽具备人心,而不能自行。惟养成此气,则见义所当为的,便奋然必为,而吾心之制裁,因之果决;见道所当行的,便挺然必行,而天理之自然,得之深造。
气因道义得气而赞成;两相配合,无所疑惮,而凡利害祸福,出于道义之外者,皆不足以动其心矣。
说道义可能比较虚,可以试着把上面提到的“道义”换成“原则”就容易理解了。
2、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种气是正气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尔一次正义行为就能取得的。而且只要有一件事有愧于心,这种气就疲软了。亏心事做多了,就会反噬你的正义之心,让你难以心安,心不安则说话做事都缺少底气。《集注》言:
集义,犹言积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
朱子的比喻很贴切,积善行德,讲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临时抱佛脚可不行。慊,快意,满意。
义本心中自有之理,而不在于外。故孟子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当作心外之物。
3、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这种气一定要去培养,但不要有预期的目的,要念念不忘,但也不能违背规律帮助它生长。事,是用功。正是预期其效。张居正解释说:
气由集义而生,非由义袭而取。则欲气之充者,其用功当何如?必须从是于集义,孜孜汲汲,专一在义上做工夫,庶几功深力到,自然充足。切不可预先期必,一面用功,一面便欲取效,使进修之志,或杂于谋利之私也。
怎么是无助长呢?孟子说了一则寓言故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或者拔苗助长的寓言,我们实在是太熟悉了。揠苗助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可笑的是,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事不是在揠苗助长?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至今仍是如此。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温故知新
孟子日课033丨浑浑噩噩,只因心无所主
孟子日课032丨世间事,不动心,不烦恼
回复关键词“论语”,进入论语日课的学习
论语温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