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与他的<鹊华秋色图>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 ,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才气英迈”,仕元不久即升为集贤直学士,元世祖忽必烈本打算让他参与中书政事,“孟頫固辞……自念久在上侧,必为人所忌,力请外补”。

于是,38岁的赵孟頫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夏六月被元世祖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兼管本路诸军奥鲁,总管缺官”,从就任到元贞元年(1295年)春夏之间离任赴京,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3年多的时间,这时期济南已经30多年无战事,社会经济迅速恢复,赵孟頫府事清简,处事有方,宦绩卓著。史书记载:“为政常以兴学为务。城东有膏腴田八顷,两家相争,数十年不决,孟頫判为赡学田。夜出巡察,闻读书声,往往削其柱而记之,次日,派人赠酒慰勉,能文之人,亦必加褒美。三十年后济南俊杰之士,号为天下之冠……”

赵孟頫的官舍在济南东仓,他可能还在“城西北十里”一带(今北园镇北小清河南岸)建有别墅,这里与鹊、华两山相望,园圃之中有泉,“相传赵松雪洗砚泉也”。赵孟頫公务之余留心典籍,钻研书画,他与夫人管道升经常到趵突泉、大明湖等处游览。

管道升每遇秋九,必手抄经书一卷,送至历城南门外的福寿禅院祝福,然后攀登千佛山远眺。管道升善画墨竹,元朝时济南多竹,这为她首创“晴竹新篁”画法提供了条件。

赵孟頫的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他在济南的诗歌创作以《趵突泉》诗最为著名:“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这首诗以泉抒怀,意在表达荡涤世俗杂念、追求高尚情操的情感。特别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两句已成家喻户晓的名句,最真切地描绘出济南的山水美景。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鹊华秋色图》上有赵孟頫的一段题跋:“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公谨是赵孟頫好友周密的字,周密祖上是齐人(称济南为“齐”或“齐州”是元初的南宋遗老的习惯,齐人即济南人)。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是南宋文学家,与赵孟頫以兄弟相称。相传有一天,赵孟頫、周密和几位好友喝酒作诗。

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孟頫盛赞济南山水之胜,谈及鹊山和华不注山,一个浑圆敦厚,一个尖耸入云,两座山峰形态迥异,穷尽山之峻美巍峨,使在场的人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孟頫很是纳闷。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曾祖父周秘也在这时离开祖籍,南迁吴兴。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想到好友对自己家乡山水的赞美,再联想到自己也许今生今世也不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不禁暗自神伤起来。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赵孟頫家中,想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可见到了好友,又担心他笑话自己多愁善感,不好意思说出来。

最后在赵孟頫的一再追问下,周密才说出了心里话,希望赵孟頫能再给他讲讲家乡的山水。

听了周密的话,赵孟頫哈哈大笑起来,他旋即起身,到书房拿出笔墨,对周密说道:“想不到周兄本是离乡久远的山东大汉,却仍旧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切的思念之情,我一定满足周兄的要求,不过小弟不才,言不尽意,唯恐有不详之处,还是把故乡的山水画成画赠与您,或许可以解周兄的思乡之苦。”说罢,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他一边画,一边给周密介绍济南的山水、民俗风情。

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周密(1232—1298年)是宋末元初的重要词人,曾以齐人、华不注人、山东伧夫为别号。

他的先祖定居在华不注山下,六世祖时移居历山脚下,博艺习儒,诗礼传家。

周密虽出生在江南,但终其一生都难忘自己是齐鲁后裔。

他在诗集《草窗韵语》中署名“齐人周密公谨父”,其晚年的野史杂著中则自称“历下周密”。他在《齐东野语〉》中说:“余世为齐人,居历山下,或居华不注之阳……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他还对朋友说:“我家曾大父中丞公实自齐迁吴,及今四世,于吴为客。先公曾言:'我虽居吴,心未尝一饭不在齐也。’岂其裔孙而遂忘齐哉!”古人贵土重迁,以游子、客居他乡为内心郁结的愁怀。

暮年途穷的周密不仅是客居他乡,而且他的故乡早已沦陷于战火铁蹄之下,生平已经没有回归之望,于是他在词中写道:“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一样归心,又唤起,故园愁眼”、“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处处一个“归”字都是词的文眼,饱含着浓浓的乡恋情结。

宋亡后,许多南宋遗民被征仕元,而周密绝不出仕,被时人认为“以无所责守而志节不屈著称”。

周密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进不登于杂传,退不列于隐沦”,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勤勉、高雅、芳洁的典型的文人雅士的风采,也不失齐鲁人大节不渝的志气。

《鹊华秋色图》不愧是一幅名画,画中长汀层叠,渔舟出没,林木村舍掩映,平原上两山突起,遥遥相对;林木红绿相间,枯润相杂,树姿高低直攲变化丰富,疏朗有致;房舍人畜、芦荻舟网均精描细点,诸多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概括能力。

《鹊华秋色图》在元、明两朝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乾隆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并题跋九则,钤印众多。

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

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原来,赵孟頫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据传说,出于对江山社稷的考虑,乾隆震怒,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

随即,乾隆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

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

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如今,这幅“思乡之画”更多了几许思乡的意味……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复古画法的代表作。“鹊”是济南郊外的鹊山,“华”则是附近的另一座山华不注山。两座山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山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显得华不注山险峻奇突。

[题款原文]

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归来,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传》。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为《鹊华秋色图》。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钦“赵子昂”)

相传,《鹊华秋色图》曾被乾隆皇帝两次打入“冷宫”

第一次:乾隆觉得:鹊、华二山方位失实 误我大清之战事,故事是这样的: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巡狩济南,闲暇里登上城门楼赏景,四下一看,觉得这一带景色似曾相识,他欣然一笑,回想起这是《鹊华秋色图》中的景色。他急命飞骑去京城禁中取来,对着鹊、华二山展卷对观,开始时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却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原来,赵孟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对此乾隆十分生气,他想: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若打起仗来还不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下旨:朕发现古人之画有失实之处,本该将此画焚毁,以免误我大清之战事,但念此画流传几百年,得来不易,权且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冷宫。

第二次:乾隆因此画勾起诗性,作诗后不久皇后去世

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他游览济南大明湖,登上鹊华桥,观赏眼前如画景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又一次想起了宫中的《鹊华秋色图》。面对美景,念及名画,他早已把上次打入冷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于是下旨又一次派人回宫取画。

乾隆皇帝真是遐思妙想,由鹊华桥想到了《鹊华秋色图》,又想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感慨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的伤感爱情。挥笔写下了《题鹊华桥》诗一首:

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

望见鹊华山色好,石桥名亦与凡殊。

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

秋月春风初较量,白榆应让柳千条。

榆烟杏火接空蒙,稳度芳堤饮练虹。

李杜诗情天水画,都教神会片帆中。

不巧的是,乾隆写完此诗后仅五天,就得到了皇后去世的消息。他认为是写这首诗招致的祸端,悔恨自己不该乱用银河鹊桥的典故。伤心之余,他更是大为懊恼,认为是自己在鹊华桥上写的诗不吉利,应了牛郎、织女相爱却分离的事,而勾起他诗兴的就是《鹊华秋色图》,此画是罪魁祸首。乾隆当即下令焚烧《鹊华秋色图》。

可就在火盆端上来的一霎时,他反悔了。他明白,这幅传世名画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烧了,自己会被后人指责!想到此,他恢复了理智,打消了烧画的念头,但他还是再次下旨将《鹊华秋色图》打入仓库,贴上封条,任何人不许再碰。

从此以后,乾隆皇帝也就再没看过《鹊华秋色图》,更不肯再登鹊华桥了。不论传说是否真实,但可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直到1949年初,《鹊花秋色图》连同5500多箱珍贵文物被运往台湾,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鹊华秋色图》里的文字密码

《鹊华秋色图》是它的创作者赵孟对他的朋友周密说的一席话,有多少语言都潜藏在这幅名画中呢?  清朝收藏家朱彝尊说出了这幅画的密码:“《鹊华秋色图》卷,元贞元年吴兴赵王孙罢守齐州归,为周公瑾作。用丹墨,淡着色,参合王右丞,董北苑法。华不注一峰特立,而鹊山附之,对此益信郦善长'单椒秀泽’一语善形容也,卷有杨仲弘,范德机,虞伯生三公跋。华亭董尚书爱而屡题之。予尝闻画家论文征仲画,谓其原出于松雪,把玩是卷,良然。”  赵王孙就是赵孟,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他的四世祖赵伯圭又是宋孝宗的胞弟,就是从这一代人起,他们家以王侯之室被赐居湖州。周公瑾就是周密,山东齐州(今济南)人,寓居湖州,与赵孟的父亲同朝为官,以艺文志趣相投而神交,是诗坛艺苑中的知己。赵孟幼年就随同父亲与周密叔叔出游,领略过他们的流觞浅唱,周密对赵孟的文化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周密字公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周密是济南人,祖祖辈辈的根都扎在那块被泉水浸润的土地上。靖康之难后,举家迁往江南,流寓湖州,方与赵孟有了“同乡”之谊。蒙元统治者知道周密素有吏才,请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挥不去心中的亡国之痛,宁肯在杭州瞰碧园里著书也不穿元朝的官服。  朱彝尊不是妄说,赵孟作完了这幅画,在卷首题跋:“公瑾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瑾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及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三月,吴兴赵孟制。”周密端详着鹊华山簏一派秋光,他知道这是赵孟在安慰他,有什么能比这种田园生活更令他神往呢?神往的无以言说!以后我们看到无数的收藏家都在这幅画上题跋,唯有它真正的主人未注一字。国破山河在,谁能解遗民之痛。

大别山神话,发布文学作品,传播历史知识,展示搞笑视频,关注,会有更多精彩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