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8年的一月,北京紫禁城里,死了...
公元1688年的一月,北京紫禁城里,死了一个曾经千娇百媚、颠倒众生的女人。她死后发生的一件事,更令人万分诧异:那就是她的尸体一直停放在外没能安葬,而这一摆,竟然就整整摆了37年!
这个女人生在蒙古,十三岁嫁到女真,名叫布木布泰,正是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满清孝庄文皇后。
按理说,身为清朝第二个皇帝皇太极的老婆,第三个皇帝顺治的亲娘,第四个皇帝康熙的亲祖母,孝庄的身份那可以说是异常尊贵,无人可及,可她为什么会停尸37年不葬呢?这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原来,孝庄在临死前,给在位的孙子康熙留下了一纸遗言,上面是这么写的:【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意思是,康熙,你祖父皇太极墓穴(关外的清昭陵)尘封已久,不要因为我,去扰他清净。要是再起个墓穴,为了我一个老太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又不值当,还有最主要的,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二人(顺治和康熙),所以就让我留在你们身边(顺治葬在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孝陵,又称东陵)那我就安心了。
康熙这时三十四岁,正当一个人最年富力强,明锐果断的年岁,但他却被这封短短的一纸遗命,给彻底难倒了。
因为按照满清祖制,孝庄皇太后是要葬在盛京祖坟的(即沈阳北陵,又称清昭陵)跟她老公皇太极埋在一块儿,按孝庄说的做,显然是不合规矩。
而摆放到顺治陵也很不妥。顺治是满清入关的首个皇帝,在清朝皇陵里,他的孝陵地位是最高的,所谓卑不动尊,若强行将孝庄葬在清孝陵里,这又是一层的不合规矩。
而且满清所有皇帝里,康熙是最信八字风水的一个,没有之一。因为没有事先安排孝庄要葬在这里,顺治陵墓早占了孝陵里最好的位置,风水墙内,没有再能妥善安排孝庄的地方。
可另一方面,孝庄又是康熙平生无比敬爱的女性长辈,一手扶持他登基,坐稳皇位,康熙从来都不敢不愿忤逆她的意愿。
孝庄太后在沈阳只住了18年,进北京城时才31岁,在北京却足足生活了45年,死后以陪伴子孙的名义留在遵化,按情理讲也的确是一个很应该的选择。若不听她的遗愿,康熙也过不了自己良心这关。
这事看上去不算太大,但实际处理起来,却着实是左右两难,所以孝庄死后,康熙一直对此犹豫不决(表现和九子夺嫡时基本同款)最后,他决定来个折中临时安排,祖规,祖母,两边都能不开罪。
于是在东陵的风水墙外,大红门的左侧(左侧为贵侧)选了一个临时安放地,此处距顺治陵墓大约六公里,而他给自己建造的景陵,离孝陵大概是二公里不到。
然后他就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拆了之后,在这里地方重建,称「暂安奉殿」,之后,孝庄的棺椁就在这里停放了37年之久,一直没有入土。
而终康熙一生,他也都没能完成孝庄的遗愿,不过快死的时候,他还在惦记着这事,把孝庄文的遗愿转述给了继位者,着四儿子雍正来解决。
有了老爹康熙的授意,雍正考虑得就没康熙那么繁复,所以反倒是决断明快,他认为孝庄文皇后的棺木既然在那个位置已经呆了三十多年,而三十多年清廷统治变得越来越稳,那就宜静不宜动。
在雍正登基第三年(1725年)雍正下令将暂安奉殿扩建为昭西陵。这样,经过三十七年漫长等待之后,孝庄终于按照她当初的心愿,在顺治身边不远入土为安。
@竹史铁骊 故事背后还藏着故事。孝庄为什么死时宁愿陪着儿孙,也不愿去陪皇太极呢?围绕这件事,还衍生出不少的野史传说。
沉棺托梦说
据说康熙本来是要把棺木运回沈阳的,但运送途中却发生了一件奇事。棺材重到几百个壮汉也无法抬起,说这是孝庄太后在警示,她不愿去盛京。当天夜里,康熙梦见孝庄太后流着泪对他说:盛京离康熙太远,我不舍得离开你。于是康熙按在梦的指示,将灵柩留在了北京。
海兰珠说
孝庄并非皇太极的正妃,她的封号只是永福宫庄妃。正妃是孝庄的姑姑大福晋哲哲(孝庄13岁时就是和她一起陪嫁到女真的)而皇太极貌似也并不太在意孝庄,他的心上人是孝庄亲姐海兰珠,她比孝庄大四岁,后嫁给皇太极,但生性温柔,极得宠爱。
她俩都埋在北陵,孝庄去了最多也就是排第三。所以孝庄不想去凑这个热闹,到了地府还要在皇太极前争宠。
多尔衮说
孝庄不是不愿,而是不能与皇太极合葬。因为皇太极死后,孝庄曾下嫁多尔衮。
虽然并无确凿证据证明这一点,但孝庄和多尔衮爱恨缠绵纠缠不清是真事,多尔衮死后,曾被诸大臣指责淫乱后宫。据说有次多尔衮到北京,孝庄去通州迎他。当晚多尔衮就在孝庄太后帐中留宿。并且顺治当上皇帝后,也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所以孝庄无颜归葬东陵,是因为无法去面对皇太极。
其实皇太极死后,孝庄作为一个女人,真是殊为不易。为了儿子顺治,即便她笼络多尔衮,用身体和感情牵绊他,也太能理解了。
满清之所以能有后来,实离不开她的眼光、斡旋与心计。顺治康熙两代皇帝都是她一手扶起来的,没她,也许还真没满清的二百年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