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一):分清我和我的

我的生活状态是由我的一个个行为结果形成的。而引导我做出行为的,在我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名抉择者之前,通常出于两方面的意愿:

认知和内在。

认知: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又常称为念头,想法。通常被表达为:我认为。

内在:我们经常会感受到一股和认知对抗的力量,存在于我们身体内,但是又不属于身体某一部分。这个无形无相的存在,我称之为内在。与内在不同的统称为外在。内在的状态只有两种:接纳或者抗拒外在。用感受表达便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产生正面情绪或者负面情绪);用认知的形式表达便是愿意或者不愿意。

当我们把认知或者内在等同于自己时,便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自己认可自己。自己责备自己。自己怨恨自己......

而这样讲逻辑上是不通的。真实的情况是:我的认知不认可我的内在。我的认知责备我的内在。我的认知怨恨我的内在......即两者存在对抗。如果把痛苦分层,认知和内在的矛盾便是第一层。

不把我和它们分开,我的行为便是出自于它们而非自己,完全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于是常有身不由己之感。只有把我和它们分开,意识到我不是它们,我只是认同了它们;无论认同它们中的哪一个,都是自己的选择;我才能拿回人生的自主权。

并且,当我明确自己是一名抉择者后,一个新的选择便随之出现:

我可以不认同认知,也不认同内在,而认同真实,一个圆满无限永恒平安的存在。

痛苦的第二层,便是内在与真实的矛盾。只有愿意认同真实,我们才可能完全离苦得乐。

因此,认识自己,活出自主人生的第一步,就是把我从我的内在,我的认知中剥离出来,找回抉择者的身份。

然后,在我意识到自己不是它们的时候,我发现,我不仅仅把自己等同于它们,还经常会等同于我的行为,我的形象,我的社会身份......比如,自己讨厌自己,其实是讨厌自己的行为,讨厌自己的形象,自己的......

原来,我始终是一名抉择者。我只是忘记了我的身份,忘记了我曾经做过的选择:

选择认同“我的”。

于是当这些“我的”之间存在冲突时,我自然无法看清分辨,只好陷在混乱中无法自拔。

为了体认到自己是抉择者的事实,请在生活中多做以下两个练习。

1 在表达时区分“我感到”和“我认为”。

我感到,指的是对内在状态的描述。

比如,我感到舒服,这是接纳的感受,代表愿意。感到不舒服……这是抗拒的感受,代表不愿意。

我感到他在责备我,感到这样好或者不好……这是认知。这时请说“我认为”。

2 把“我”改成“我的”。

比如,我想要什么,改为:我的认知认为我需要什么;或者我的内在想要什么。

我不喜欢什么,改为:我的认知认为是不好的(所以不喜欢);或者我的内在不喜欢(有抗拒)。

他在评判我,改为:他在评判我的行为。

他说我不好看,改为:他说我的形象不好。

另一篇:

关于“我是谁”的对话

友:我现在看到自己的情绪是来自“我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个念头。

我:很好。请问你为什么要有价值?

友:我不一定要有价值,我就是我。

我:之前,你还讲过你有一个被看到的需求。请问“我需要被看到”,“我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和“我不一定要有价值”中的我,都是一个吗?

友:不是。

我需要被看到,这个我是我的内在;

我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个我是我的认知;

我不一定要有价值,这个是真我,我曾经体会到的处于稳当、平和、满足的感觉中的那个究竟的自己。

我:请问现在讲话的是谁?

友:内在的那个“我“ 与究竟的那个“我“ 中间的一个“我“。

我:请问,现在讲话的你,和你的真我,你的内在,你的认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友:......我在他们之间摇摆。

我:请问这个摆动是谁造成的?

友:我,我的选择。

我:请问可以这样讲吗,你和那三个是选择和被选择的关系:

你是抉择者,他们是被选择的对象,你可以在他们之间做选择。

友:是的,确实是这样。

我:很好。确定了,你的人生才真正属于你。

附:有意深入学习者,请点击图片下方“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