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痛 ” 治疗的关键用药以及几味中药治疗头痛奇效
引言:关于治疗头痛一证的方药很多,但是有一种药却是很多名老中医都爱用的,即川芎。
01
我在临床上也爱用川芎,但是用量不同,有用量小的,有用量大的。到底用哪个量有效呢?
我的体会是大剂量,即30~50g,疗效明显。有时简直真如古人形容的“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
这方面治疗成功的例子很多,现再转录两篇比我更优秀的文章,以供参考。
偏头痛
患者:张某,男,20余岁,工人。
患偏头痛数年,二三月辄一发,发则疼痛难忍,必以头频频用力触墙,始可稍缓。数年间遍尝中西药不效。
刻诊:刻下正值发作,患者不断以拳击其头,坐立不安,呻吟不已,汗下涔涔,脉沉伏,舌质正常,苔薄白,余无异常。
我想头痛如此剧烈,必因气血瘀滞,发作时得撞击而暂舒者,气血暂得通行故也,通其瘀滞,其痛或可速止。
乃用《辨证录》之散偏汤出入:
川芎15g,柴胡10g,赤芍12g,香附6g,白芥子6g,郁李仁10g,荆芥、防风各10g,白芷6g,甘草3g。
3剂,每日1剂。
原方川芎用一两(30g),嫌其过重,故减其半。数日后邂逅于途,彼欣喜见告云:“当天服一煎后,其痛更剧,几不欲生,一气之下,乃将3剂药合为一罐煎之,连服2次,不意其痛若失,目前已无任何不适。”
川芎为血中气药,气味辛温,善行血中瘀滞,疏通经隧,而1剂用至45g之多,得效又如此之捷,实阅历所未及者。
我之用大剂量川芎治偏头痛,即自此案始。偏头痛多属实证,但有寒热之辨。川芎辛温善走,只可用于寒凝气滞、气滞血瘀之证,用于热证,则不啻火上加油矣。阴虚有火,阳虚气弱,用之不当,亦有劫阴耗气之弊。
——(《读书析疑与临床得失》)
02
血管性头痛验方
(已故老中医,教授,吉林省中医院风湿科原主任杨福民)
血管性头痛临床较多见,我的学友于宝锋大夫(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人民医院中医科)在王清任的活血通窍剂通气散基础上加味而组成颅痛宁煎剂一方,曾经做过5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达96.3%。
我多年来将该方验之临床,也基本可谓屡用屡效,故现将他对该病的认识及该方的组成、用法等摘录有关部分,介绍给大家,供同道们临床参考。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疼痛,其病因尚未明了。
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与内分泌失调或水盐代谢障碍以及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血浆中5羟色胺(5HT)含量下降,引起脑血管扩张及动脉血管壁内缓激肽的蓄积,使血管壁中痛觉受体的痛阈降低而致疼痛。
可见,脑血管扩张及动脉血管壁内痛阈降低是血管性头痛的主要机制。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之头痛,其病因不外六淫、七情、劳倦所伤,而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阻于脉络。
由于脑络痹阻、清窍不利而致头痛,故投以通窍散结、行气活血之法,使其脑络清窍通利则痛自止。
颅痛宁一方取柴胡、香附、川芎组成通气散,以其通关开窍、行气解郁之妙,再加葛根、白芷、蔓荆子、羌活疏风止痛;
荜茇散寒止痛,䗪虫、全蝎逐瘀息风,通络止痛。
以上诸药共奏疏风通窍、行气活血、逐瘀止痛之效。
本研究临床及实验结果(本文略之)均提示,颅痛宁能调节脑血管舒缩功能,明显改善脑血流,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治疗方法:颅痛宁方药组成及服法。
柴胡20g,香附25g,川芎50g,葛根50g,䗪虫20g,全蝎10g,蔓荆子25g,荜茇25g,白芷20g,羌活15g。
每剂煎取300ml,每次150ml,每日2次,早、晚分服。7日为1个疗程。据病情可连续服用3~5个疗程。
注:临床应用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病人情况灵活加减。
03
关于治疗血管性头痛的补充,在我发的《血管性头痛一验方》中,介绍了我的学友于宝锋所研制的颅痛宁煎剂。其实,在临床上还有一个方也为我所常用,那就是散偏汤。
该方出自清代陈士铎的《辨证录》,其组成为川芎(30g)、白芍(20g)、白芷(10g)、白芥子(5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10g)、生甘草(5g)
(注:括弧内为我所常用的剂量,仅供参考。)
体会:散偏汤因方中之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治疗头痛之要药。走而不守,性善疏通,为血中气药,不仅能化瘀通络、止痛,且因其具辛香走窜之性;
加之有白芍润养及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还有白芷、白芥子亦有辛散作用,故能舒通气之郁滞,而调整血行之不畅,因此非常适合于因忧思恼怒、气郁不舒、血行不畅致瘀痰内生、阻滞脑络所引发的血管性头痛。
因其方中合有芍药甘草汤,致该方缓急解痉止痛为其所长,故临床灵活加减用之于神经性头痛,如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等,疗效也不错。
当然,临床无论治疗血管性头痛还是神经性头痛,都要注意灵活加减如:
气虚,加黄芪;
血虚血瘀,加丹参;
痛久不愈,加虫类药以搜风解痉,如蜈蚣、全蝎等。
总之,要依据患者具体情况斟酌用药。
其实临床上还有很多方剂都是可用于血管性头痛的,如龚延贤的清上蠲痛汤和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等,其关键还是在于方药要对证才能有效,即无论选用哪个方剂也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加减才行。
最后再说一下,就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正天丸、复方羊角冲剂,虽然比不上汤药来的快,其实疗效也不错。
我家夫人就有血管性头痛,且常因受风、劳累或睡眠不好时发作,而她嫌服汤药太苦、太麻烦,所以这两样中成药就成了我家药箱里的常备之品。
——(江西中医学院——傅再希)
相关阅读
处方组成
川芎15g,天麻10g,细辛10g,白芷10g,
田七10g,葛根15g,白芍20g.
功效
活血祛风,通络止痛.
主治
治疗各种慢性头痛,偏头痛.
如现代医学之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等.
用法
药物低温烘干,粉碎成细未,过细目筛.
日服3次,每次3g,温开水沖服.
孕妇慎用.
加减
巅顶痛剧者加藳本10g.
头两侧疼痛甚者加柴胡10g.
颈项痛者加羌活10g.
气虚者加党参10g,黄茋10g.
血虚者加当归10g,首乌15g.
腰酸膝软,头痛且晕者加熟地12g,怀牛膝10g.
痰多稠粘者加法半夏10g,胆南星8g.
睡眠欠佳者加炒栆仁20g,合欢花15g.
胃纳差,便溏者加怀山药15g.
创方者
王烈泉中医內科主任医师--
岭南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主任委员
广东省揭阳市名中医.
來源
中国中医药报 2010-09-29 名医名方
通天笑痛方
韦绪性,生于1953年,河南内黄县人,安阳市中医药学校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河南省优秀专家、首批河南省名中医。长于疼痛及内科疑难杂症诊疗,用其经验方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糖泰克1号”、“脑乐新3号”,分别用治Ⅱ型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研制的通天、通络、养荣、调神、蠲痹、壮骨、抗癌七大系列笑痛方,广泛用治诸痛证,疗效显著。先后编写出版学术专著44部,主编《中医痛证诊疗大全》、《中西医临床疼痛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项,主持承担市级重大科技攻关课题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组成 生白附子12克,僵蚕6克,全蝎4.5克,川芎18克,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大枣8枚。
功能 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
主治 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反复发作,顽固难愈者。发则疼痛难忍,多为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等,甚则伴恶心呕吐,舌质暗或紫暗,舌苔薄白或薄白腻,脉象弦。
用法 僵蚕、全蝎焙干研粉,用药液冲服。白附子用文火先煎35分钟,再纳入余药煎25分钟,水煎2次,共取药液400毫升,分3次服。热酒5~10毫升为引。每天1剂,7~10天为一疗程。
方解 “头为诸阳之会”。此说高度概括了头面部为三阳经之总会,六腑阳气之所聚这一生理现象,并深刻揭示了风邪易犯高巅,导致经脉不通,而头面痛多发的病机特点,故祛风活络是其治疗之大法。本方为牵正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川芎、大枣而成。牵正散中之三味药,张秉成谓其“皆治风之专药”,且均具解痉止痛之功。其中白附子辛温燥烈,能升能散,善引药上行而止痛;“痛久入络”,寻常草木金石之药殊难搜逐,故借虫蚁类僵、蝎之走窜,化瘀通络,以从速蠲痛;川芎辛温香窜,善上行头目,能散风邪,行血气,通血脉,为治头痛之要药,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不拘外感内伤皆可重用;“白芍酸收而苦泄,能行营气;炙甘草温散而甘缓,能和逆气”(《医方集解》),二味相伍,缓急止痛,功专力宏;白芍之酸敛和营,尚能防温燥诸药升散太过之弊;然虫蚁搜剔之品必耗正气,故大枣与炙甘草合用,以健脾益气。全方刚柔相济,气血同治,补散合施,共奏祛风解痉,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之功。
加减 首先,据经络辨证,伍以“风药”引经,以增强止痛效果,如太阳经用羌活、少阳经用柴胡等。“风药”引经,不囿于表证,里证、虚证亦然。其次,针对体质之偏虚用药,若偏于血虚者,加当归、枸杞子;偏阴虚者,加生地、生牡蛎;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偏阳虚者,加熟附子、肉桂。再次,详审病因而治,风热诱发而见目赤者,加金银花、菊花,兼眩晕者,加蔓荆子、蝉蛻;风湿诱发者,加苍术、羌活;风寒诱发者,加制川乌、细辛;肝阳偏亢者,加钩藤、珍珠母;阳明积热而兼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壳;痰浊者,加清半夏、胆南星;气郁者,加香附、乌药;瘀血甚而入夜痛剧者,加川牛膝、蜈蚣。另外,对年龄较小者,药量应酌减;妇女月经期前后头痛者,加柴胡、香附、当归。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实证(无明显热象)之通用方,临证屡用屡验,多能收“一剂知,二剂已”之奇效。方中牵正散诸药,为解痉止痛之要药,尤以生白附子祛风解痉为关键,无可替代,切不可囿于该方治“风痰阻络,口眼 斜”之说。用芍、甘缓急止痛,其比例以3:1为宜。平时调饮食、舒情志等养生调理,亦至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