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方与用方(24)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泻黄散治疗脾中伏火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泻黄散出自宋代医家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治脾热弄舌。藿香叶七钱,山栀子仁一钱,石膏五钱,甘草三两,防风四两(去芦,切焙)。上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尚有两处见到泻黄散,一处是“目内证”下:“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另一处是“弄舌”下:“脾脏微热,令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用冷药及下之,当少与泻黄散渐服之。”从原文中我们可以读到,泻黄散主治“脾热”。脾热的具体表现是小儿“弄舌”,尚有目内黄。

后世方书多谈脾虚、脾寒及脾湿者,极少谈脾热。只有在谈到泻黄散的主治时,才会提到一个似乎属于该方的一个专用名词:“伏火”,或称“脾中伏火”,或称“脾经伏火”,或称“脾胃伏火”。火或热,与伏火的区别在于:前者上达外散,后者郁伏不散。治疗上,前者清中需泻,后者清中需散。也许,泻黄散的主治由“脾热”演变成后世的“脾中伏火”,是后世医家为了解读方中防风、藿香的使用,以方测证的结果。那么,“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医方集解》指出,泻黄散“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从理论上讲,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唇为脾之外候,脾恶湿,主运化水湿等。脾中伏火的具体表现应该多见于唇、口、肌肉、四肢之处的火热类病变,也可合有湿邪。从历代医家的记载来看,多见唇口干燥,唇红唇肿、唇疮脱屑、口疮龈肿、弄舌舌裂,以及好发于口、舌、唇、面、四肢之疮疹。

金元医家李东垣创立“阴火学说”。泻黄散所治之热自然不属于“阴火”范畴,但二者似乎有一共性,就是都属郁滞之火,用李东垣的话说是“热伏地中”,治疗都需要升散。

(0)

相关推荐

  • 泻黄散的临床案例

    [临床应用与医案] 小儿牙关紧闭 傅毓尚之子,潮热畏寒,医以羌.防.柴.葛之属,热愈甚,大汗淋漓,四肢怠惰,食已即饥.医者犹谓能食为美,见其潮热不退,更认为疟疾,复用柴胡.槟榔之属.其热如故,问其大便 ...

  • 读方与用方(109)脾实则邪自去

    脾实则邪自去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张某,男,56岁.2012年12月12日初诊. 近1月来每日晨起大便1次,早餐后又大便1次,大便偏稀,脘腹无明显不适.精神尚可,纳食好.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舌 ...

  • 『古方新解』读方与用方:理中丸治疗霍乱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第386条. <伤寒论>第386条和第387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

  • 读方与用方(117)食积也可伤脾

    食积也可伤脾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治疗闫某,女,6岁.2013年1月25日初诊. 腹胀.腹痛.腹泻2天,不食,不饮.舌苔薄白腻,脉缓. 证属伤食湿阻,脾运不及.治以消食和胃,运脾化湿为法,方 ...

  • 读方与用方(114)甘草干姜汤治疗血证

    甘草干姜汤治疗血证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后世医家每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中焦虚寒之血证. 宋代医家陈无择在<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把理中汤作为治疗"伤胃吐血"之专方 ...

  • 读方与用方(113)甘草干姜汤治疗肺虚寒

    甘草干姜汤治疗肺虚寒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草干姜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痿,只是方中所用干姜需"炮"(炮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 ...

  • 读方与用方(111)理中汤治疗少阴病

    理中汤治疗少阴病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通常认为,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方,理中汤是治疗太阴病的主方. 四逆汤可用于治疗太阴病,但理中汤一般不用于治疗少阴病.即使是附子理中汤,也是以治疗太阴病 ...

  • 读方与用方(110)理中汤治疗口疮

    理中汤治疗口疮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口舌生疮疼痛,老百姓常说"上火了",医者也常从实火或虚火论治,多用凉药. <丹溪心法·口齿>:"口疮服凉药不愈者 ...

  • 读方与用方(104)  理中丸加减治疗“寒中”

        理中丸加减治疗"寒中"     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有"初为热中,末传寒中"之说,李东垣对"热中"论述多 ...

  • 读方与用方(103)理中丸加减治疗痞满

    理中丸加减治疗痞满 治疗中焦虚寒而兼有气滞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载有两方:一方是治中汤,即理中丸加青皮.陈皮:一方是枳实理中丸,即理中丸加枳实.茯苓. "治中汤:治脾胃不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