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故事』程委出了个刘阁老
明代史学家刘吉的传说
郭泽民整理 刘吉,字佑之,博野县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先后任庶吉士,待读学士,礼部左侍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孝宗继位后,入内阁。主持修编了《寰宇实录》,《英宗实录》,《文华大训》,《宪宗实录》等存世史书。
刘吉居内阁十八年,请辞告老还乡,一年后故世。故世后葬于大程委村南三里处,墓地曾有石人、石马、石牌坊。有专人看护陵墓。明史第一六八卷专著《刘吉传》。在刘吉的家乡,流传着好多关于刘吉的故事。
吉人出世 大程委村的刘秀才在本村办私塾,有学问,人又实诚,人缘极好。是年,秀才的夫人临产,东村有名的接生婆徐娘前来帮忙,从午夜伴到黎明,从黎明又伴到正午,忽然外面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有过多年接生经验的徐娘惊骇:“真是要有贵人出世了。”不多时,伴着雷鸣传出一个婴儿响亮的哭声。
等徐娘把孩子裹入襁褓,对刘秀才的母亲说:“恭喜恭喜,您这个大孙子生在吉日吉时,定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听说孙儿生在吉时,刘母高兴地拿了香烛,要到大门口烧香感谢神明。走出屋门,见外面已是雨过天晴,红日当空。随口说了句“老爷儿(当地人唤太阳为老爷儿)出来了”。她的一句“老爷儿”惊动了在门口屋檐下避雨的两位路人。原来是两位举人赶考经过,因避雨站在了大门左右屋檐下。见雨停了,刚要继续赶路,忽听一句“老爷儿”,以为是和他们说话,忙上前施礼道:“我们是举人赶考路过,暂借贵地避雨,实在是打扰了。”刘母忙还礼说:“我家吉时添丁,原来是两位举人带来的福分。”两位举人听了惊讶道:“适才大雨,原来是老天爷命我们两位举人为吉人把门呀,这孩子长大了少说也是五品以上的官。”刘母本是一个乡村老太太,哪懂得七品、五品到底是多大的官,顺口说道:“别说什么七品、五品的,只要一品二品就行了。”听得两位举人连连点头:“天意、天意……”
刘母招呼秀才出来,刘秀才把两位举人引进屋里落座,准备酒菜。二位举人急着要看看新出生的孩子。刘母把包裹好的孩子抱给两位官人看,但见孩子眉目清秀,刚出生不久竟然两眼顾盼有神,咧嘴儿一笑,像是能认识两位客人似的。两位举人高兴地说:“我们和孩子有缘,可惜没带什么礼物相送,方才下暴雨之时,我们在门口避雨,随水流冲过 一块石头,就捡了起来,见石头上面显个“吉”字,看来这石头和吉人有缘,不如就送他做见面礼吧。”
刘秀才接过石头,但见它光滑圆润,形状就像孩子的襁褓。再仔细一看,石头上一个若隐若现的图形,像孩子白净红润的小脸,模样也像襁褓中的儿子。反过来一看,在那小脸的对面,就像雨后薄雾中的太阳,红红的圆圆的,太阳下边像是隽刻了一个“吉“字。刘秀才连称奇石,行礼拜谢两位举子。因为孩子出生时逢吉时吉象,又得一块吉石,刘秀才便给孩子取名刘吉。
十岁秀才 时光荏苒,转眼刘吉一天天长大.刘秀才办私塾,教学生读书写字。学生在学堂诵读,小刘吉常在院子里玩耍。刘秀才叫学生背诵,学生有时背不上来,院子里五六岁的小刘吉却一字不差背的流利通畅。刘秀才惊叹儿子的聪慧,便让刘吉同比他大七八岁的学生一同学习。
刘吉聪明好学,不但字写得好,文章较其他同学一点也不显得稚嫩。刘吉十岁那年,正赶上三年一度的乡试,刘秀才就让刘吉跟着学子们一同应试,试官见髻龄的刘吉,身着一身绿装,头扎两个抓髻前来应考,便戏对刘吉说:“井中蛤蟆一身绿。”刘吉见试官穿一身红袍耍自己,很生气,当即亢声答道:“海底大虾遍体红。”试官见刘吉小小年纪,才思如此敏捷,不再为难他。万没想到,小小刘吉竟然轻松及第,考了个乡试第一,被人们称为十岁秀才,名扬城里城外。
翰林学士 时逢县里编修县志,刘秀才被请去帮忙,刘吉也跟着去了。县太爷早就听说过十岁考中秀才的刘吉。一见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亲,县太爷甚是喜爱,便允许刘吉跟随父亲一起住进县衙。
在县衙修志两年,刘吉帮着抄抄写写,练了一笔好字。一同修志的几位文人都喜欢刘吉的聪明好学,多有指教。刘吉虽是十岁孩童,因整天在衙门随知县进进出出,众位衙役都戏称刘吉为十岁老爷。刘吉一边跟随父亲修志,一边用功读书,十五岁参加会试,刘吉竟然又中了进士。这年,刘秀才因身体不佳,回乡休养。刘吉接任父职 ,以后正式参与了史料的查阅、收集,很快变成了行家里手。十八岁已通古知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史学家。是年参加了殿试,被召入翰林院做史志编修官。回家告别父老时,父亲送给他两块石头,一块是刘吉出生时的“老爷儿石”,父亲告诉他,要人在石在,当官要当实在官。另一块是父亲珍藏多年的“道礼”石,石面上有道人讲礼的图像,父亲告诫他:“当官的人,对百姓要讲道理,才是好官。”
进京不久,太后娘娘来到翰林院,召见新到任的几位学士。诸位新学士纷纷上前,争着把古玩玉件献给太后娘娘,当晋见之礼。刘吉没有准备礼品,不好意思靠前。太后娘娘见刘吉年纪轻轻,人又长的清秀,很是喜欢这位年少的学士,便故意逗刘吉:“吉儿,你可有什么礼物?”刘吉急中生智,忙把身上的“道礼石”拿出来递给太后。太后娘娘接过石头,观详一番,未动声色,便把石头传与其他学士观看。太后问大家谁能看得明白,众人摇头,无人回答。太后转身,招呼刘吉坐在自己身边,笑着对大家说:“刘吉送块石头,必有说道。”刘吉起身施礼,回答太后:“石乃玉之基也。”众人似有不服,太后招呼大家坐下,微笑着告诉大家:“我是望都人,和博野县的刘吉算是个邻居,这块石头是保定府有名的”道士讲礼“石,它会告诫每位官人为官要讲道理。”诸学士虽然点头说是,却内心不服,悄声传言:“博野的石头瞎比玉(喻)。”太后见仍未服众,再次起身:“各位都是文人学士,我出个上联,谁能对的好,定有重赏。”随口上联即出:“官收玉,为近王一点儿,图荣华富贵。”诸位学士听罢顿感羞涩,半晌无人答应。太后面对刘吉,笑笑坐下等着。别人好像躲过一劫,暗地里等着看刘吉的笑话儿。刘吉沉思片刻起身说出下联:“民藏石,盼吃穿厂口儿,愿风调雨顺。”一语惊人,太后笑逐颜开,连说“重赏、重赏”。把身边的玉石一股脑的都推到了刘吉跟前,众人也只得鼓掌作合。
太后关注史学,从盘古开天问到历代王朝兴衰,刘吉从容谈吐,出尽了风头。
刘吉参与多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并由于学识渊博,见地独特,受到了朝廷的赏识,连连晋级。刘吉由于出身卑微,却年少位高,很受人嫉妒。他整理编写了许多史料,虽受重用,但也常被言官们说成“博野的石头瞎比玉”,同朝内阁大臣不时有人被弹劾退出朝廷,刘吉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居内阁十八年之久。
天赐姻缘 刘吉年过二十,还未婚娶,家书不断,送到京城催促。今逢休假,刘吉带着两个随从骑马出了京城。已近晌午,三人在河边饮马歇息。刘吉突然想到应给家乡父老带点礼物,看见河床上流水中彩色斑斓的石头,想起了“民藏石,盼吃穿厂口,愿风调雨顺”的对联,便吩咐两个随从下水,多找一些好看好用的石头。自己坐在树荫下寻思个人的婚事,越想越觉的事有难处:“怎样的女子,才会进京能面见太后,在家能伺候老人?”、
随从捡了半袋子石头提上岸来。刘吉随手捡出几块,在河水中清洗,边观赏边继续寻思着自己的婚事。突然,有一块石头让他心动不已。石面不大,可上面自然形成的景观如天地辽阔,又如江河奔涌,江河中,似一男一女,挽臂并肩,男人高大挺拔,女人亭亭玉立。刘吉忙唤随从来看,两位随从都说:“老爷这次回乡,必有天赐姻缘。”刘吉笑着回答:“这块石头就叫姻缘石吧。”
时也过晌,随从把石头袋子驮上了马背,三人继续赶路。因为多了沉重,离家二十里时天已黄昏。鞍马劳顿,人也是饥肠辘辘。正巧,沿路村头有一家饭馆。三人下马,招呼店家备饭。店家是父女二人,女儿见有客人,忙着接迎。一边卸马栓桩,一边问客人用什么饭菜。刘吉抬头看时,顿然感到眼前竟美如一幅黄昏斜阳仕女图,斜阳余晖下,女子行走端庄,谈吐大方自然。相貌虽不十分俏丽,但却让人见之忘俗。刘吉对女子顿生好感。便想试探一下她的才华。他悄悄地给两个随从说了几句话,随从马上说:“店家,一袋烟的时间,给我们大人备上十八道菜。”店家正在为难时,女儿过来,施礼道:“请官人稍等,十八道菜马上就到。”女儿来到案边,将一把韭菜冲洗干净,切切,一半装入盘子,放点盐,再加香油拌拌,另一半放进锅里,点上火炒炒。只片刻,女子便把生韭、熟韭摆上桌子,对着刘吉说:“官人请,菜齐了。”刘吉起身笑笑:“生韭兑熟韭,二九一十八,姑娘聪明”。店主见客人高兴,便好生照应。知道来人就是十年前的神童秀才,更是热情款待。端上馒头,又做了几个炒菜。刘吉刚说要个汤水,店家女儿端着三碗韭菜汤上来,刘吉笑问:“这又有什么说道?”女子笑答:“九五至尊,小女子愿官人前途无量。”
回到家中,时虽已晚,家人和邻居都来探望,刘吉将带回的石头一块块分给来人,告诉大家,那块适合按摩,那块适合观赏,还把民藏石,寓意吃穿敞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大家对刘吉的为官为民赞不绝口。众人散去以后,刘秀才问及刘吉的婚事。刘吉答应遵从父命,同时提出两个条件:“入官场不俗,待家人不烦。”刘秀才听罢,好生为难。
第二天中午,全村百十口人都来看望。刘秀才在家里设宴款待乡亲。家里人备酒备 菜,里里外外忙不过来。这时,有人传话,说有父女二人求见刘秀才。刘秀才到门口相迎,问及来由,来人把一块石头递给他。原来,昨天傍晚刘吉在吃饭时把一块石头丢在了店家。刘秀才把那块石头仔细观赏几遍,又转眼望着父女二人,心头一阵喜悦,忙招呼刘吉过来。刘吉见店家父女来到家里,心中暗喜。一边给父母介绍店家的手艺,一边又介绍女子的聪明才华,最后悄悄告诉父母:“天赐姻缘石有缘,婚事就由父母定吧。”
龙虎洞天 太后的老家是望都县,与博野、曲阳为邻。而曲阳县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奇石之乡,有加工、收藏奇石的风俗。太后自小与石有缘,观石解石常出人意料。临出嫁时,母亲把一块称为“龙虎洞天”的草花石送给女儿做为嫁妆,并告诉女儿:“这是吉人所赐,吉人留言,得此石者,必常伴君王。”太后进京,一直把这块奇石视如珍宝,不时观赏,时有所悟,乐趣无穷。
太后自从见了刘吉的“道礼石”,认定刘吉也是与石有缘之人。有一次太后去史院巡视,特意带“龙虎洞天”石请大家观赏领悟。诸学士传过来传过去,看了一遍又一遍,都说漂亮,却说不清来由,谈不上寓意。最后,“龙虎洞天”石留在刘吉手上,刘吉仔细观赏,认真揣摩良久。
太后见刘吉看得仔细,认定他已解其意,便让刘吉讲给大家听。
刘吉觉得,既然名为龙虎洞天,必有龙、有虎、有洞、有天。便一边看,一边想,一边讲述。先是说:“仙石出世必是天意有诏示于万民。”随后又指指点点,这儿似双龙,那儿似群虎,这儿是洞,那儿是天讲个清清楚楚。见太后点头认同,便借石发挥,从龙的念像讲到真龙天子恩泽八方万民敬仰;从猛虎群居威震群山讲到君王威严,掌控天下,江山永固;从一洞透天,海天一色讲到君王胸怀如海的宽宏,如天的敞亮。
刘吉一番话,直抵太后心底乐处,太后大喜,当众宣示:“吉儿悟天意,知君心,必与此石有缘,今将此石赐予吉儿,愿吉儿从此妙笔生辉,将上苍天意告示万民。”
刘吉得赐得宠,从此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把护正统,报君恩,歌功颂德做为编修每部史书的核心指南。特别是将明史纷杂的事件在志书上处置的尽中君意。同朝官员有人自然不悦。原先说刘吉是“博野的石头瞎比玉”,后来又说“博野的石头比玉更近王一点。”
刘吉爱石如命,天天观赏不误,常把新的感悟转告太后,太后也常邀刘吉以石会友。石缘结人缘,以后几年,刘吉成了太后的常客,自然也常见君王。不久便晋升为侍讲侍读,负责给皇帝讲论文史,供君主顾问。后又兼太子太傅,教太子伦理纲常,君王太后都喜欢刘吉,刘吉连连晋级,同僚中有人倍加嫉妒,常以“溜嘘王”“马屁精”造谣中伤。
博野棉花 1464年,宪宗即位,命刘吉负责编修《英宗实录》。成后刘吉晋升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入阁,为翰林院大学士,人称刘阁老。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孝宗十八年,主持编修《文华大训》成后先封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又晋升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刘吉屡屡高位升级,被同朝不少言官非议。孝宗即位不久,庶吉士邹智等人竭力诋毁弹劾刘吉、万安、尹直三人。文人相诋,权益之争,同时被弹劾的万安、尹直被免职,唯有刘吉不降反升,晋任礼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几年间,刘吉备受信任,对逆耳斐言据理力争,尽显智数。曾为主参与弹劾刘吉等人的邹智被囚禁,张升被放逐,姜洪被远贬,当时盛传,刘吉是博野的棉花——越弹越发。
传说后事 刘吉入阁十八年,年迈回家乡故里,返乡时只带回那块“龙虎洞天”石。在乡间年,刘吉依然继续传输他的忠君思想,彰示龙虎洞天石的天意,讲帝王龙的恩泽,虎的威猛,海的宽宏,天的敞亮。到1492年,刘吉病重。临终之前,同年好友和家人商议后事。刘吉遗言,龙虎洞天石不得入葬,由德高望众之人传承敬奉,以颂君王恩德。以后长久数年,龙虎洞天石伴刘阁老的故事历代相传,时至如今,阁老故乡的人们常有人说起他们的先人见过龙虎洞天石。
刘阁老病逝,孝宗皇帝令人铸造了刘阁老的青铜头像,送到刘阁老家乡(也有传说是纯金头像),令人雕刻了石人、石马、石牌坊送到墓地,并安排专人为刘阁老看坟。多年之后,阁老的看坟庄以繁衍成几百人的村落。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人为保护阁老墓地,把石人、石马、石牌坊埋在地下。因有墓地动土,当时也有人传言说见到了龙虎洞天石。时至盛世,收藏风热,藏石界常有人来阁老故里追寻该石下落,均因当地人守口如瓶未见结果。
本期编辑:郄翠丽
作者简介:
郭泽民,博野人,一九七七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历任博野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现已退休。退休后,兼任博野县老年大学校长,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县摄影协会名誉会长,《讲好博野故事》系列丛书编委会主任。保定麻雀文学社名誉社长,博野乡音编辑部顾问。
故事,传说,是一种活力无穷的酵母。时间将它们酿成陈年老酒,启迪着智慧,温暖着世人,芬芳着时光。让我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