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琅勃拉邦,679座古老建筑,给世界遗产专家出个难题
你听说过一座城市成为世界遗产的吗?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听上去和香格里拉一样美好的名字。这是一个精致的古色古香的山城,位于湄公河畔群山环抱的谷地,是老挝现存最古老的一个城镇,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联合国专家组考察时曾左右为难,琅勃拉邦全市有679座有保存价值的寺庙和王宫等古老建筑。由于古迹太多,无法取舍无法一一标示,1995年12月,琅勃拉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城市。
位于一带一路上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没有海岸线,与中、柬、越、缅、泰等国接壤。发源于中国的湄公河是老挝最大河流,也是重要的水路交通通道。同样位于一带一路上的琅勃拉邦比较注重与国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3月15日,成都与老挝琅勃拉邦在当地共同签署两地建立友好市省关系协议书。2019年11月01日,景洪市与琅勃拉邦市缔结友好城市。老挝是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琅勃拉邦作为老挝第二大城市,比不上中国县城的繁华。当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没有过分的商业化人际关系,被公认为东南亚传统与殖民风格保存最完好的城市,成为西方游客追求的“乌托邦”、“天空之城”、“世外桃源”。
琅勃拉邦,英文拼写为 Luang Prabang 或Louang Phrabang,其名称源于老挝国内的一座国宝级佛像。1359 年,澜沧王国的开国之君法昂王收到了来自岳父的一份礼物。他的岳父是当时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国王,礼物相当贵重,是一座高达 83 厘米、重约 50 公斤的纯金佛像,名为 PhraBang(勃拉邦)。法昂王的王后是来自吴哥的娘乔乐公主(Nang Keolot),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法昂王对此佛像视为珍宝和王国的保护神,特修建寺庙将其供奉起来,并以佛像的名字将国都改名为 Louang Phrabang。在老挝语中,Louang意为“首都”, 因此 Louang Phrabang 具有“勃拉邦佛之都”之意。
布施,本是佛教用语,就是把金钱、食物分享给他人。布施文化在南亚已经拥有上千年的历史,琅勃拉邦曾是老挝的首都,小乘佛教在老挝的发祥地,几百年来,佛教的布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琅勃拉邦的一天是从清晨布施开始的.每天早上5点左右,僧人们鱼贯从寺院走出,每人挎一个饭钵,赤足,长者打头幼者断后,按照固定的路线依次向路边跪坐的佛教信徒化缘。信徒们会准备好米饭、食品等在路边,给僧人布施者要脱鞋,且不得站立,以示对寻求布施者的尊敬!化缘结束时,僧徒们会静立一旁,为布施者念一段感恩的经文,再寻路返回寺庙。走了一条街,很多僧侣的钵盂渐渐满了起来,他们有的开始由受施者的角色转换成布施者,把一些化来的东西又施与街上衣衫褴褛的小孩。虔诚的民众供奉着寺庙,僧人也为民众祈祷,千百年来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在当今社会可以不受外界打扰,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信仰是件难能可贵的事。
走进琅勃拉邦,也就走进了老挝的历史。这里曾经是老挝很多朝代的都城所在地,自孟骚,历经澜沧舞女国以及琅勃拉邦澜沧王国,再到老挝王国,国王的御座均设立在此。今天,这座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城无疑已成为老挝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比比皆是的古建筑被宁静的自然景色包围着。整个城市被群山环绕,城市中郁郁葱葱的树木依稀掩映着寺庙、佛塔还有平凡的住家,这一切都使琅勃拉邦的空气中充满了平和而又迷人的气息。
维苏纳拉特寺是琅勃拉邦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建于1512年,虽然曾被大火烧毁,后又重建,无论是从门楣,还是屋顶的翘檐,仍可见非凡的气质。香通寺是琅勃拉邦最宏伟、最负盛名的一座寺庙,其大殿代表了经典的琅勃拉邦寺庙建筑风格,其后墙上镶嵌着壮观的生命之树图案。维苏那拉特寺是琅勃拉邦最古老的寺庙,曾两度供奉勃拉邦佛像。1887年黑旗军洗劫这座城市的时候,香通寺是两座幸免于难的寺庙之一。如果对澜沧王国的遗迹和国家级文物有兴趣的话,那么王宫博物馆同样很适合作为旅途中的一站。宫中可见昔日的大殿、议事厅、书房、收藏室、起居室等,还能看见西萨旺冯国王的雕像。
浦西山是琅勃拉邦的最高点,放眼望去,低矮的民房中间,鳞次栉比的高大佛堂与佛塔构成了起伏跌宕的城市天际线;即使是街上行人,也有将近一半都是披着橘红色长袍神色谦和的僧侣。千百年来,江水从未减慢过它匆匆的步伐,青山从未更改过自己秀丽的容颜。琅勃拉邦,也在自己的节奏中冷眼端倪外面世界的嘈杂变化。也许她不需要跟随外面的步调,不需要适应千变万化的现代世界,作为一个古都,她所需要坚守的就是亘古不变的傲气与深沉。正因为这份沉淀与悠然,琅勃拉邦是一个见证永恒的不二选择。
从普西山下来,沿着洋人街慢慢走,这条充满异国情调的街道,沿着湄公河一路展开,漂亮的法式建筑和露天咖啡馆让人置身于某个欧洲小镇。你不得不去回放这座老城的历史,从建立之初,它就几乎一直被各种外来力量抢夺控制,只看最近的200年,就经历了暹罗属国时期、法国殖民地时期、日据时期,以及美国控制时期,然而统治者的更迭竟然对这座城市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归根到底这仍然是一个大多数民众以农业为生的传统社会,人们从未改变也唯一在乎的,只有对佛教的信仰。”
“我曾到过各种各样的地方旅行,但不曾听到过比塞拜迪更加温暖的词语。没有丝毫的敌意,憎恶与欲念,只是纯淳的一句:塞拜迪。琅勃拉邦的一天以塞拜迪开场又以塞拜迪闭幕。”这是韩国作家崔甲秀在旅行笔记写下的问题。对于行色匆匆蜻蜓点水似的中国游客,会感觉琅勃拉邦没什么意思。但却吸引了很多欧美游客前来观光。他们静静地坐在路边的酒吧咖啡厅发呆。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落后的地方,能心平气和地待上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