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趣集(1)
茶道趣集(1)
茶以“湛幽灵远”闻名。茶与咖啡、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而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始于中国,今已风行全世界。饮茶在中国堪称“国饮”,地虽分南北,海峡虽隔两岸,华人虽遍布世界的天涯海角,但只要是中国人,往往会饮一种饮料,那就是“中国茶”。饮茶被视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药,提神的佳品,友谊的纽带,文明的象征。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饮茶的历史悠久,饮茶的习俗各地不相同,有擂茶、竹筒茶、虫茶、盖碗茶、腌茶、奶茶、酥油茶、功夫茶、寄生茶等。古来以茶行聘,订婚名“吃茶”;贵族品茗斗茶,文人以“琴棋书画诗酒茶”为宝,禅宗僧人讲究吃禅茶,饮茶还形成了茶道,在品茗中达到“廉、美、和、敬”或“和、敬、清、寂”的精神境界,我们可名副其实地称之为“茶文化”。
我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
晋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茶和人们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神农食经》中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悦志,就是使心情愉快;
东汉医学家华佗在所著《食论》(已佚)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益意思,就是增强思维能力;
宋代文豪苏轼甚至认为饮茶胜过服药。
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饮茶确实具有兴奋神经、解除疲倦和利尿的作用,有恢复元气的功效,还能够杀菌、解毒、治病。正因为饮茶有如此之多的好处,饮茶在很早的时候,就受到我国人民的重视。
儒释道三家都与中国的茶文化有甚深的渊源关系,应该说,没有儒释道,茶就无以形成文化。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各出奇异分别作用于茶文化,又曾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最终说来,很难讲存在着纯而又纯的哪一家的茶文化,一切都是相对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家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由三教合一的文化所造成的,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儒释道三家相激相荡,相摄相融,精彩纷呈,于是有了文人茶道,文人茶道在文化气质上显得更为清高、更为闲雅,更有艺术品位。在儒释道共建的一个思想及活动的磁场中,文人们弘扬了茶道艺术,他们更多地以茶道启发灵感,静悟生命,提升境界,充分体现了对茶道精神的深切把握。
青州有一寺院有一块古碑,上面只有《一、三》两个大字和吃茶去三个小字的注。其寓意最清楚不过了:三教合一吃茶去,何须巧辩你我他。“道”创茶亦吃茶,“儒”吃茶亦斗茶,“佛”亦吃茶亦种茶,一杯清茶谈经论道岂不快意哉。故有一新道,谓之茶道。
茶之发明在于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茶的老祖宗,在道教中,就是太上老君点化而成的徒弟。《太上老君开天经》中说:“神农之时,老君下凡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中和”思想。儒家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由此可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茶的种植推广在于禅。中国禅宗僧侣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日本,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远远超过儒、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一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义,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几大茶道流派。
世俗茶道在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贵族茶道在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
雅士茶在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
禅宗茶道在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
真道家茶在于“茶之性”;旨在修身养性。
关注养生!关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