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未有之劳动教育:全息维度的新中国劳动教育
十年前,我开始关注中道式思维,那时浮躁焦虑是公认的社会世态,话题性事件此起彼伏。静下来看看,快速传播的流行话语背后,总有未被呈现的事实和逻辑。比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真的只往低处流吗?自媒体时代,思维训练更加重要。
由此,我开始关注思维的方法,“所说道理,不坠极端,脱离两边”是佛家对中道思维的要求。我进而认为,在充分呈现事实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追求思维与自然相和谐的平衡状态,归于一,合于道,才能在时空之间更全面的呈现事实,寻求真谛。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引发关注者的热议。浙江安吉的任卫中老师正在做安吉泥土学校的乡建案例,任老师知道我关注乡村和劳动教育,希望我谈谈新中国劳动教育,虽力有不逮,但我欣然接受。
一般来讲,对人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有顶层设计、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建构。这些设计应由教育专业的人去完成,其过程是从学制内到学制内的,也就是从书本到书本的。但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特质、形态及价值来源,都是由新中国的创立者即老一代革命家来推动的。
新中国劳动教育的价值来源、对象、宣传、动员是社会整体步调一致的行动。因此,我们必须从多维全息角度来观察讨论新中国劳动教育,今天要探讨的新中国劳动教育是5000年未有之的劳动教育实践。
01
新中国劳动教育中的革命理想基因
(一)去建立一个劳动理想国
谈新中国劳动教育,从时空关系上,我们必须回溯到新中国的前世今生,必须回顾创建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党徽中的镰刀和斧头,象征和代表了工人农民两个劳动阶级。
从风云激荡、前赴后继的革命年代,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共产党一直在孜孜以求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让劳动者有尊严和荣光的社会主义共同体。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劳动、讲奉献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和劳动的传统理念,从红军时期就已经建立。因为红军既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生产队。这种实践贯穿着共产党和它建立的军队的整个成长历程。
红军总司令朱德的扁担,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创建人人平等理想共同体的一个故事。
朱军长带头下山挑粮,在井冈山传为佳话
2020年6月9日,享年108岁的红军老人王定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她去世了。我好奇地发现,王定国老人不仅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三过雪山草地的老红军,她还是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最优秀的劳动生产能手。为了打破国民党对延安的封锁,不与老百姓争食粮,中共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
毛主席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凤凰卫视《我们一起走过》栏目中王定国的儿子谢飘说:“我记得妈妈每天都在操劳,我妈和那些警卫员种菜,我们家的菜园子里啊什么都有,猪、鸭、鸡、羊养了一大群。”王定国一年就养出一头300斤的猪。
谢飘又回忆到:“我妈(王定国)还做月饼,一做做一大缸,五、六百个(是人可以装人进去的大缸)。做酱油,用烧炕的烟灰和油做油墨,那时延安的报纸都是用他们的油墨,什么都做。”谢飘说:“延安后期生活就很好啦。”
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家伍修权后来回忆到:“那是极其令人感动的场面……王定国带领她的生产小组,不仅开荒种地,养猪,在生活上自给自足,而且还从事副食品生产,以优质的产品供应了王震南下的部队。”
毛主席曾许诺王定国,如果她当了劳动模范,他个人会给她发奖励。王定国成了响当当的劳动模范后,毛主席想奖励她,但两袖清风的毛主席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奖励,就给王定国书写了“再接再厉”四个字作为奖品。此后,再接再厉就成了鼓励进步的流行词语。
让劳苦大众靠土地和勤劳的双手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是一批批共产党人赴汤蹈火进行革命的初衷。封锁并没有饿死信仰劳动的共产党的队伍,劳动是生存的希望。
王定国的百年人生对于一个女性,无论从任何角度都堪称奇绝、精彩和伟大,但是他们始终谦逊朴实,因为他们信仰劳动,心系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这样的奇绝人物像灿烂的星群照耀着中国革命的历程。每每濒临绝境,红军中那些英雄的能工巧匠,总能在绝境中干出惊天动地的创举,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救红军于绝境。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奋斗者。
在国民党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北上到乌江,乌江两岸悬壁高耸,江流湍急,涛声震天。对岸敌人围歼而来,上万人要渡过宽约100米的乌江就是异想天开。
就在这样的绝境中,红军军委工兵营和干部团工兵营冒着敌人纷飞的子弹和翻卷湍急的江水,架设起一座竹制的浮桥。这座竹桥由100多块三层竹门板组成,中间用竹篾编成的粗绳连接起来,再绑上装入重石头的竹篓坠入江中,固定门板。
在对岸纷飞的子弹和湍急翻卷的水流中,红军工兵一个门板一个门板的架设,不断有官兵被黔军炮弹击中掉入江中被激流冲走,前面的消失了,后面的红军又替补上来,36个小时,一条巨大的门板浮桥架设成功了!
对岸的黔军和老百姓看到这条在激流中飘荡、形似巨大蜈蚣的浮桥惊呆了!浮桥架设完后,领导工兵的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无声地在乌江边走了几个来回,他说:“好!红军里面有神仙!”。
壮烈并不悲凉,艰辛并不无奈!仅仅在长征中,这样的传奇故事不断发生着,那是神话般地用高超劳动和无畏精神绝地求生的故事。这些为天下大义与劳动者站在一起的时代精英,将其理想深深融入了新中国的劳动教育实践之中。
02
向劳动致敬的新中国劳动教育的理念
(一)星光大道上的劳动者
2020年6月28日,另一个劳动英雄申纪兰离开了这个世界。申纪兰不是财富和成功的代表,它仅仅是山西平顺县西沟村的一个农民,是著名的劳动模范,是第一个在村集体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人。
申纪兰老人去世后,谢小庆老师写专文纪念,他写道:“她是中国唯一一位参加了从第一届到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她是新中国的传奇,是中国和中国妇女的楷模,是货真价实的劳动模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申纪兰、吕玉兰、王进喜、孟泰、赵梦桃、时传祥、张秉贵、邓稼先、陈永贵、雷金河、史来贺、阳早、寒春、陆汉满、毛丰美、李连成、屠呦呦……在新中国,通过劳动再普通的人都会找到意义和自豪感。
每一位非凡的劳动英雄名字的背后,都是发生在新中国的生动的理想主义故事。它承继了先祖的大同梦想,表达了中华民族炼石补天的勇气。许多年后,一名首都知青,追寻着他们的名字开启了花甲之年的田野调查,他和他的家人去向吕玉兰们致敬。
西沟村、东留善固村、大寨村、崖口村、周庄村、刘庄村、大梨树村、西辛村…它们是少为人知的跨世纪的美丽村庄,他们的乡村带头人以前所未有的信念带领群众创造了奋发图强的共存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勤劳、仁爱和大智慧的农民带头人,都值得大书特书。
(二)劳动者,银河中的群星
从昆仑山到长白山、从荒原到峻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无数个劳动者像银河的群星奋斗在祖国各地的岗位上。
60年前,14万官兵和志愿支边的同志奔赴北大荒,他们住草棚,吃杂粮咸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争红旗,抢进度、夺先进。将军岭背兵过河,司令员烧荒,部长教我扶犁,为夏大脚买鞋,创建八一农大,办迎春机械厂、云山会战,850治水,留下了数不清的劳动故事。
北大荒的知青们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汇聚到高原荒野里的普通人、青年才俊、革命前辈,怀揣着与人民共存的初心和理想,以劳动为荣,实践着5000年未有之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03
全息多维、举国同心的劳动教育
(一)讴歌劳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使文艺工作者能心无旁骛、满怀激情地讴歌劳动者。《我为祖国献石油》、《钢铁工人多自豪》、《铁路工人心向党》、《开启了火车头》、《老司机》、《毛纺工人之歌》、《电焊工人之歌》、《桥工想念毛主席》、《拖拉机手之歌》、《收割机手之歌》、《青年突击队之歌》、《大寨铁姑娘》……一首首高亢豪迈的劳动者赞歌,记录着热火朝天的劳动年代。
新中国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价值体系和社会氛围中成长的。工人、农民、解放军融入在他们的书本中。小小孩子心系社会,拿到一个小蜡笔,就会想起《工人叔叔给我小蜡笔》这首歌,太阳、火车、飞机和共和国的发展,都由小蜡笔描绘出来。
物尽其用,《路边有颗螺丝帽》也要捡起来,敲一敲,擦擦干净多么好,交给工人叔叔,把它装在机器上,机器唱歌,我们拍手笑。《我是公社小社员》,放学以后去劳动……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我是汽车小司机》小汽车呀真漂亮,嘟嘟嘟嘟嘟嘟嘟喇叭响,我是汽车小司机,我是小司机,我为祖国运输忙,运输忙。
这些生动活泼,细致入微的劳动教育设计,塑造了孩子们的价值意识和整个社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二)勤工俭学
新中国很多单位都是从一片荒地开始建设的。住房、厂房、库房、办公用房全部靠建设者的双手建设,因地制宜,土法上马。同样,在校学生也力所能及地承担学校道路、校舍、地坪、校内果园、水井、校办工厂的建设。学生还承担日常校内顶棚、教学用具、体育用品、活动设施的制作工作。并参加父母单位的义务劳动,如爱国卫生运动。从小养成学生自力更生的习惯。
(三)学工学农学军
思想教育、艺术教育、知识教育都与共和国的建设、发展紧密相连。与此相辅助的是学制内的学工、学农、学军的安排。工人、农民、解放军会派代表到学校来交流或作报告,学校还会安排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参观学习。大部分学校有自己的学农基地。
农忙季节,学校会安排学生去乡村和农垦连队参加支农劳动。寒暑假学生也会在片区小小班的组织下,进行积肥、采草药、备耕等义务劳动。在有些地区,支农劳动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末。
(四)培养有担当的大人,而不是巨婴
无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知青,都通过劳动开始了解社会和国情。知青通过上山下乡,突破了城市生活的局限,艰苦的劳动锻炼激发了人身体和思维的潜能,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合作丰富了人的情感连接。
富有理想的劳动共同体让知青凝聚起深厚的战斗情谊。在解决和战胜一个个困难的过程中磨砺了青年的意志。许多知青说,因为有过知青时期的锻炼,之后生活中遇到困难,都不算什么了。
凤凰卫视《我们一起走过》栏目拍摄了十几期知青故事,不一样的际遇,不一样的述说,都较为客观公允。山高人为峰,海阔心无界,许多知青集体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新中国的劳动教育对学生也起到同样的作用,走出校园,打开视野,磨砺意志,锻炼体能,热爱劳动,心系人民。
新中国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用在革命年代砥砺出的旷世精神推动着新中国的建设,他们深深的知道,我们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共存主义接班人,是要在对中华民族生生大爱之下,培养自力更生、有担当的大人,而不是崇拜资本、崇拜消费占有的巨婴。
新中国开创和实践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立世精神的、举世无双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5000年未有之。
【作者简介】秦亚黎,业余环保人,多年参与民间环保活动。自定义为环境治理前端治理派。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城乡环境问题前端治理研究者。乡村“环境治理与教育”概念提出者。环保话剧教育实践者。曾首发开启《农耕文明的启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