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抱月瓶拍出410万欧元,你怎么看??
纵观陶瓷史,时光的各个角落,尽有各式各样的大小器型皆存在。这些器型,与陶瓷纹饰一同,释放着独特的魅力,涵盖在历代文化生活中。古人喜欢在探索中传承文化,创造了无数与生活饮食息息相关的陶瓷器种类。而在有一种器型的瓷器特别流行,这种瓷器被美称之为“宝月”,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瓷器呢?
410万欧元落槌的抱月瓶
2018年6月,在法国图尔市附近的Artigny城堡举行鲁亚克拍卖行第30届拍卖会,拍卖名单上一件罕见的曾属于清朝乾隆皇帝的葫芦“抱月瓶”瓷器引起关注,经过数轮竞拍,最终以410万欧元落槌!据陶瓷研究的专家们认为,这是已知世上仅有的清乾隆皇帝曾拥有的两个葫芦“抱月瓶“之一。
这个罕见的葫芦“抱月瓶”这件瓷器高约50厘米,施青白釉,釉面滑净温润,底部有乾隆皇帝的六字篆体方形印章,瓶身有佛门八宝(八吉祥)图案浮雕,侧面是精美的白底蓝色藤枝穿花纹案,葫芦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为民间所喜爱,加之与抱月瓶结合,可谓是喜上加喜。
这件瓷器由拍卖专家,也是这个拍卖会的组织者鲁亚克无意中在一个客户家发现,当时这个珍宝放在客厅的桌子上,并没有引起主人特别的重视,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稀里糊涂的这只抱月瓶就流通到了拍卖行,这件瓷器拍卖估价为60万至80万欧元,但由于其稀少,意外发现,最终不负大众期望,以410万欧元完美落锤槌!
抱月瓶又叫“宝月瓶”,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种瓷器,抱月瓶的形制通常为小口、直颈,在颈的两侧有耳,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就像一轮圆月,所以才叫抱月瓶。其外形最早源自宋元时期流行于西夏的陶制马挂瓶,左右双系,用以挂于马鞍之侧,极具民族特色,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目前也有人将抱月瓶等同于扁壶,但是这观点有些片面,独特的工艺造型,蕴涵着西域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到了明代的时候,抱月瓶以青花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这当中以永宣时期最负盛名,其中蒜头口抱月瓶于康熙、雍正两朝多有仿制。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有这样一则记档,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烧造瓷器处,嗣后宝月瓶不必烧造,钦此”,曾有学者用这条记档论证雍正个人不喜抱月瓶造型,但是从存世的各类雍正抱月瓶来看,或许正是因为喜爱抱月瓶,烧造过多才暂时停烧的。
以各种釉面色彩为装饰,结合抱月瓶自身独特风格,将色彩与器形完美融于一体,使其发展成为陈设用的艺术品,到了乾隆皇帝更是喜爱有加,因此抱月瓶成为清代乾隆一朝重要的陈设瓷器之一,外形与花样也随着御窑厂不断创新而变化多样,异彩纷呈,抱月瓶的传世品也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几件其他的抱月瓶,大家欣赏一下。
先来看看这件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的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抱月瓶,口径3.5厘米,底径13*10厘米,高31厘米,腹径25厘米。直口,长颈,颈两侧装饰如意耳。扁圆腹,椭圆细砂底。颈部饰折枝花纹,肩部饰宝相花纹,腹部通体饰缠枝西番莲纹,胫部为一周折枝花纹。此器构图疏朗,纹饰纤细柔弱,舒卷自如,蛋青色釉面与鲜亮的青花相映成趣。
依旧是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的明永乐青花锦纹双系抱月瓶,口径6厘米,背径38厘米,高43厘米,厚20厘米。双唇口,口沿下一周回纹,颈部饰缠枝莲纹,一侧有小环鼻可与盖相系。盖缺失。肩两侧双系活环。壶正面鼓起,中心有圆脐。壶周壁饰海水纹,正面从外至内分别为缠枝莲纹、锦纹和海水纹。背面光素,细砂平底,中心内凹,边缘处火石红明显。
最后看一只清雍正鸟纹抱月瓶,瓶身扁平、圆润,瓶颈呈管状,瓶耳为卷形云朵在抱月瓶的一面,两只白头翁鸟站在白色和粉色花枝的枝头。另一面,一对白色的鸟栖息在不同的开花树上,一对蝴蝶则在蓝紫色的翠菊上震动着双翅。新的色彩采用了新的上色方法,包括翠菊的描绘运用了取代釉下青的青珐琅,鸟翅的描绘运用了白珐琅,鸟腿和鸟嘴用了深褐色。
艺术源于生活,这些抱月瓶谁会想到是从生活需要而生,又在生活中进一步被艺术化,成为观赏性艺术品,又被提升到精神的层面,实现了从物化到精神领域的神奇转化。宝月,抱月,如意宝月,如意抱月,不论“宝月”或“抱月”,都让人浮想联翩,如同拥抱一轮宝月,不由得心生圆满之意,天上的皎皎皓月总有圆缺,但案台上的抱月瓶,似明月入我牖,闲庭内外,熠熠宝月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