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欲脱,虚寒眼疾,泄泻——茯苓四逆汤

11衄血阳虚欲脱

1941年,陈某之子,13岁,患齿缝出血如蚯蚓,血作紫黑色,脉洪而滑,舌绛苔黄,身见微热。出血之齿,并不见痛。按叶氏“不痛者,龙火内燔”立法,用知柏地黄汤加阿胶,不应;翌日再诊,余思齿乃肾之余,龈为胃之络,齿虽不痛,脉症如是,可能为胃火上冲使然,改用凉膈合导赤散,亦无效。病家乃改延徐某,徐用犀角(水牛角代)地黄汤加味,服两剂,衄减过半;转为唇舌淡白,肢厥汗出,头目眩晕等状。其父惶急万分,复延余诊,症如上述,脉则迟细无力,是出血过多,阳虚欲脱。再三考虑,乃用茯苓四逆汤(用炮姜)以回阳救脱,加归芍以和血,复用昨日所服剩之犀角(水牛角代),另煎和人药内以止血。服两剂,衄止阳回,将前方去犀角(水牛角代)加熟地,一剂痊愈。(《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年6期39页)《经方研习》

论:病齿缝出血,脉见洪而滑,舌绛苔黄,身见微热,这也像外感病,卫热不泄,阳明燥热,这应是白虎汤症。为什么用茯苓四逆汤治愈了,是齿缝出血,导致的亡阳,还是内寒中虚,导致的亡血。《金匮》卷八,吐衄下血一,亡血之病,无不由于虚寒,虚寒之原,无不由于中气之败。其亡于吐衄,非无上热,上热者,火烈金燔而不降,其中下则虚寒也。其亡于便溺,非无下热,下热者,水冷木郁而不升,其中上则虚寒也。本案亡血,定是中寒。为何脉洪而滑,舌红苔黄,此就是上热,火烈金燔而不降也,胃气不降,热壅胸膈,所以苔黄。此脉洪而滑,当是用三黄汤汤的病理,肺金不降,相火失敛,郁生上热,而病吐衄。热伤心气,故心气不足,泻心火以救心气,火泻则气复,则泻也成补,亡血皆虚寒病,此用三黄者,经所谓急则治其标也。假如衄血,脉不洪滑,也可以研究柏叶汤。

  此脉洪滑,是重按无力之义,还是脉弦大之义?单从洪滑论,就是火旺不降,肺金失敛之义,肺主气而性收敛,敛则脉浮,失敛则滑,心火不降,则见脉洪。为什么病加剧之后,就变成了脉迟细无力了。或是急则见标脉之洪滑,迟则见本虚脉之迟细无力,用了诸多的清凉滋腻药无效,用茯苓四逆汤时,为什么就非要再加归芍,非要加水牛角、熟地,能不能不加。即然非要加,不反思一下为什么前面用了而病反加剧,现在用茯苓四逆汤时又要加上,是不是思想顽固不化。迟为脏寒,就是本病之根本,细而无力,是为亡血失藏。而脉洪滑衄血者,就是火热上盛之标,而身热者,就是脏寒亡阳,阳气外浮之身热。

12虚寒眼疾(4)

姬某,女,45岁。主诉:乳子年余,月经淋沥不断,经量过多,继发眼疾,目昏,视物不清,剧烈疼痛,特来诊治;眼目红肿,内有白黯,其泪满眼,睁目则下流,剧烈疼痛,头晕目眩,面色青黑,舌白多津,精神萎靡,肢节困痛,腰疼如折,腹疼如绞,四肢欠温,六脉沉弦。经血过多,淋沥不断,经血下注,血不充目而致病。脾统血而肝藏血,木气不达,脾虚失统,则经血陷流;阳虚不能温运四肢则厥逆,腰为肾之府,肾寒失温则腰疼,眼目红肿,内有白翳,睁眼即流水,此为阳虚不能温阳化气。证属虚寒,宜温肾阳,补脾胃,疏肝木,止血补荣。处方:茯苓30克,桂枝15克,炮附子15克,干姜15克,首乌15克,白芍15克,甘草15克,党参15克,服药二剂,痛止,月经恢复正常,改服苓桂术甘汤加白芍、首乌、丹皮四剂,翳消病愈。《经方应用》

论:此属虚寒木陷,木郁贼脾,则腹痛如绞,太阴不升,则见脉沉,木盛土虚,则见沉弦。木陷疏泄,则经血过多,淋沥不断,必少阴失藏,则见虚寒腰痛。

13虚寒泄泻(

李某,女,22岁。久有下利史,经常腹痛肠鸣,大便日四、五次,状若清谷而少臭,食后腹胀,经常少腹发凉疼痛,腰痛如折,面色青黑,精神极惫,舌白多津,眼睑经常浮肿如卧蚕状,四肢常厥冷,身有微热,反欲增衣,月经淋沥,白带多,六脉沉细。处方:云苓30克,炮附片21克,干姜15克,甘草12克,赤石脂30克,肉桂9克,砂仁9克,连服二十余剂而愈。《经方应用》

按:以上六案录自《中医杂志》1965年第1期。该文作者认为茯苓四逆汤具有温肾燥湿、补虚回阳的作用。上述病例虽见症不一,但只要具备四肢厥逆、脉沉微欲绝或浮弦,面青黑无华,舌白多津等肾寒、脾湿、正虚、阳弱证候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如阳亡正虚烦躁之证,可重用人参以固正,茯苓以去烦,阳亡正虚的虚脱证,可重用附子、人参以温阳固本;久利不止,虚寒滑脱,可加赤石脂以固涩;癫狂后期,病转虚寒,可用龙骨、牡蛎以潜阳敛神,虚寒眼疾,血不充目,可加芍药、首乌以补血疏肝,若外感久不愈,阳弱正虚,可加桂枝、柴胡以疏利去邪,等等。特录之,以供临床应用参考。

论:久有下利,腹痛常鸣,典型的腹中寒之病,此观《金匮》腹满寒疝篇则知。面色青黑,水乘土位,四肢常冷,眼睑浮肿如卧蚕状,此是水气内停。月经淋沥,六脉沉细,此是水寒土湿,木气下陷而疏泄也。茯苓泄水,四逆汤温燥脾肾,以治虚寒之本气。

购书,进群,加好友  (微商广告——勿扰)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5.3(脾胃系疾病)四逆汤治疗虚寒久泻

    虚杜××,男,36岁.泄泻四年之久,查无病因.每日2-3次稀便,伴有腹痛,多方求治,效果不佳.诊见四肢清冷.舌润唇淡,脉象沉细. 治与四逆汤. 令服三剂,服后自觉腹中舒适,泄泻减少,便仍稀薄, 继与理 ...

  • 经方:八味肾气丸(肾阳不足、肾阳虚)

    八味肾气丸 [原文] 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炮附子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作者] 张仲景 [出自]< ...

  • 【唐祖宣:回阳复脉汤-阳虚欲脱】

    回阳复脉汤  [方剂来源]第二届国医大师唐祖宣经验方. [药物组成]茯苓.桂枝各30克,炮附片(另包,先煎).党参各15克,干姜.炙甘草各12克. [适应证]冠心病.肺心病.吐利后期阳虚欲脱之四肢厥冷 ...

  • 茯苓四逆汤——心衰水肿,少阴虚寒,亡阳欲脱

    22水肿(风心痛心衰)--聂惠民医案 姚某某,女,53岁,1998年5月初诊.患风心病多年,近日心慌,胸闷加重,气短乏力,心烦不安,下肢呈凹陷性浮肿,小便量少,大便稀薄,手足清冷,脉沉略弱,苔薄白,舌 ...

  • 茯苓四逆汤治疗误用凉药致脱医案案例

    故友段某,素体衰弱,形体消瘦,患病年余,久治不愈.证见两目欲脱,烦躁欲死,以头冲墙,高声呼烦.家属诉:初起微烦头疼,屡经诊治,因其烦躁,均用寒凉清热之剂,多剂无效,病反增剧.面色青黑,精神极惫,气喘不 ...

  • 茯苓四逆汤——治心阳虚(心衰)

    原文地址:茯苓四逆汤--治心阳虚(心衰)作者:舍得茯苓四逆汤--治心阳虚(心衰) 老恕的博客<经方传真>茯苓四逆汤方(回阳益阴,兼伐水邪,伤寒,发汗或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四逆加人参汤证 ...

  • 『常用方剂』固涩剂>涩肠固脱>四神丸加减治疗脾肾虚寒性泄泻22例(经验交流)

    作者:刘思印 肖合聚 李凤荣 单位:河南省鹿邑县计划生育技术站(477200) 关键词: 湖北中医杂志99zk79 四神丸是治疗脾肾虚寒性泄泻的有效代表方剂.笔者治疗该证,每每在四神丸的基础上加用葛根 ...

  • 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周威 茯苓四逆汤是<伤寒论>中的沧海遗珠,医家对此方少有关注.笔者在临证时发现适用此方的场合并不少见.故不揣简陋,将自己对茯苓四逆汤的思考与实践,简述如下,供同仁参考. 一.文献考察 ...

  • 茯苓四逆汤临床运用经验

    茯苓四逆汤出自仲景<伤寒论>,由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五味药组成.五味配合,既可回阳救逆,又能培土补虚 此方主治,仲景仅提出汗.下后"烦躁"一证,而分析其内容,确 ...

  • 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解读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回阳益阴之功效.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症见四肢厥逆.烦躁.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做欲绝. ...

  • 三黄茯苓四逆汤验案两则

    原创 章晓静 今天 仲景经方 昨天 案一 下肢烦热案 D某,女,66岁,2021年3月22日初诊. 体貌:身材矮胖,上半身肥胖,腿细. 主诉:多汗多年,下肢烦热两周. 前情介绍:糖尿病10年,经常小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