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拱、亚麻仁油

8月3日,盛夏的下午,作为读书岛铁粉书友的我,有幸参加了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阅读分享会,有幸聆听艺得美术馆刘颐静老师讲述西方美术史。

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你的标题“90°、拱、亚麻仁油”与美术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其实,在读这本《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之前,我是一名真正的美术小白。为了不至于在分享会上听不懂,会前我认真地把书读了两遍。幸而蒋勋先生对我这样的小白早有预见,书写得极通俗易懂,为我打开了了解西方美术的一扇窗。

在分享会上,刘颐静老师用她那甜美的嗓音,向我们娓娓讲述西方美术之美。每讲到一幅作品,刘老师总是会问我们:“美不美?”“哪里美?”就这样,以时间为线,从史前时期、埃及、希腊、罗马、直到二十世纪,我们跟着刘老师一路小跑,欣赏了西方各时期主流画派的代表作。正是在分享会上,我第一次了解到西方美术史中“90°、拱、亚麻仁油”所表现出来的科技之美。

一、90°

首先,让我们看一件埃及的石棺画,这件石棺画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00——前1786年,画上的人物的胸都是正面,但脸、脚和手却仅为侧面。

再看一件罗马时期的墓葬壁画《舞蹈者》,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60年,画中跳舞的少年,也是胸为正面,脸手脚为侧面。

讲实话,即使我读过两遍《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在这次读书分享会前,我也压根就没注意到这一点,又一次力证我是美术小白不争的事实。

刘老师告诉我们,在人们没有掌握使用透视法前,绘画中人物都是平面的,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透视法才开始出现,而首次使用透视法的是15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马萨乔,在其作品《逐出乐园》中,我们看到了天使和夏娃的脸终于转了90°,正面迎向我们,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夏娃的悲伤,整个画面更富有立体感和渲染力。

这个90°转向,用了将近2000年的时间,是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研究实践的科技成果。

二、拱

在蒋勋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我们可以欣赏经典的绘画、雕像及建筑作品。“拱”出现于罗马时代的建筑作品中。在此之前的埃及金字塔,展现给我们的是简洁有力的三角形。希腊的狮门则是以巨石构成,正方形的门,门上用一完整的三角形巨石压项,具有早期的建筑结构上的功能。

圆拱的出现,使“圆形”成为了罗马建筑形式上新的符号。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穹隆空间,就是以拱的结构加上采自火山灰泥的黏性混凝土来完成。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更是象史诗一样,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阅读传颂。

到了早期的基督教艺术时代,哥特式建筑将罗马的圆拱,向上提升为“尖拱”。接着为了尖顶向上的力学稳定,又形成“交叉肋拱”。轻盈高挑的细柱,直冲云宵,象征着宗教使心灵得到升华,所以我们会在欧洲各地看到这种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但随着教堂的继续加高,尖拱和交叉肋拱不能解决承重的问题,于是,人们又使用“飞扶拱”取代了墙壁的承重功能,进而用华丽透光的彩绘玻璃花窗来取代原来的墙壁。最为典型的作品就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

从规矩的几何形到圆拱,再到尖拱、交叉肋拱,及最后的飞扶拱,艺术家们一次又一次向建筑高度的稳定性发起挑战,留下了一座又一座的精美大教堂,让现代人象虔诚的圣徒,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前来参观鉴赏。

三、亚麻仁油

提到油,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油画。对,亚麻仁油就与油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为美术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油画出现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蛋彩画非常盛行,达到鼎盛。蛋彩画是一种古老的绘画技法,是用蛋清来调和颜料,在表面敷有石膏的画板上进行绘画。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就是非常唯美的蛋彩画。蒋勋先生就采用“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美丽的面容作为《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的封面,足以证明蒋勋先生对“维纳斯的诞生”的喜爱。

但蛋彩画的技法非常麻烦,于是,画家又开始探索一种比较方便又更有表现力的绘画材料。以凡·爱克为代表的北方画派,便以亚麻仁油等快干性植物油来调和颜料。这样,可以在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绘画制作。同时,以油为中介物的颜料干得比较慢,可以长时间作精细描绘与修正。所以,凡·爱克经常被人们称为油画之父。他的《阿诺非尼夫妇像》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幅堪称逼真的肖像画作,包括对室内陈设,窗棂、地板等细节的刻画,都非常真实。

达·芬奇,这个天才的科学家,更是将油画推到了极致。他的著名油画“蒙娜丽莎”,哪怕是用现代的高科技,至今也未能破解她那神秘而美丽的微笑。

西方美术史就如同汪洋大海,而我象一个初次到达海边的孩子,欣喜若狂,偶拾得一枚贝壳,便欣欣然地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