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义不顾家治绩第一的文化传播者 | 云台宿将

这哥儿们是信都郡的老领导了,老母妻儿都在此扎根生长,一不小心竟变成了人质,差点让李忠变成一个不孝不仁之徒。官二代的他从小就沾父亲的光当了郎官,在几十个同僚中以讲礼仪、重品行闻名,进而当上了莽哥的信都都尉。后来,任光拿着更始朝的金印空降为信都郡守,李忠主动与其进退,共同认定刘秀为命中贵人,在刘秀最艰难的时候成为其忠诚部下。此后跟着刘秀灭王郎、平河北,在别人忙着纵兵抢掠之时,他却勒兵严守军纪,成为刘秀军中另类典范。后来,他的家人被劫为人质,暗合星日马“家门灾祸起重重”的宿命,危急时刻,他义不顾家,愤杀卖主贼人之弟,一时传为佳话。在刘秀统一天下后,他担任丹阳太守,将讲礼的优良传统进行到底,硬是将民风剽悍的丹阳整成了治绩第一。他就是右大将军、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


他的星宿星日马是个凶多吉少的宿命,但他却凭着讲礼和忠诚,逆天改命,成为一代中兴名将。他不顾老母妻儿安危,在今天看来,绝对是不孝不仁之徒,可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顾了老母妻儿,降了王郎,就能获得美名吗,彼时他将致忠义于何地呢?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他必须有舍才能有得,否则只能进退两难,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旁观者不能置身其间,却爱用道德绑架别人,难免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不值不哂。
而且在两汉时期,对于劫持人质者,通行的做法是绝不姑息,立斩不赦。即便是司徒桥玄最疼爱的幼子被劫,他也不敢“以一子之命以纵国贼”。大将军夏侯惇被劫,副将韩浩即命人讨之,大喝“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韩浩还对着当时仍在贼手的夏侯惇道“国法如此,将军勿怪”,曹操闻报大赞“此可为万世法”,获救的夏侯惇事后也并没有对韩浩打击报复。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反劫持态度和做法,才使得有汉四百年,鲜有凭借人质牟利者。
因此,本文主角在面临家人被劫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才是符合大汉律法的正确方式。那些说什么李忠的母妻皆为女性,地位低下,不值一救的说法,完全是站在今人视角的臆断。再说,古人多用单音节词,妻子两字其实是妻与子的合称,李忠不尊重女性,难道还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如果李忠真是一个对家人毫无悲悯之心的人,素来重视亲情的刘秀能对他委以重任吗?还是那句话,要想读懂古人,上帝视角开不得。
这个义不顾家逢凶化吉的守礼名将就是右大将军、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

最守礼的信都都尉

李忠字仲都,本是东莱郡黄县(今山东烟台)人。他是官二代,父亲担任过西汉的高密都尉。都尉作为一郡的最高军事长官,秩比二千石,也算是郡中大吏,能为后人提供较好的进身机会,使李忠蒙受恩荫,当上了前途远大的后备干部——郎官。
当时,一起在郎官署熬资历的数十人中,数来自孔子故乡的李忠同学因为最懂礼仪,最重品行最受到上司赏识,就连高高在上的莽哥也听说了这个山东小伙的光荣事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王莽大笔一挥,打发李忠担任了新博属长。
对此,读者大大千万不要犯迷糊,王莽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改革家风范,在位期间,改名上瘾,不仅将地名折腾了个遍,还把官名改得面目全非,莽哥美其名曰“托古改制”。这个横空出世的新博属长其实官帽子并不小,说白了就是信都郡都尉。也就是说,李忠同志的出身较之云台众将,并不算低,人家在莽哥时已是一方军事长官了。李忠这个官二代年纪轻轻就追平父亲打拼一生的职位,注定了终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忠履新后,干一行爱一行,将讲礼和办事公道发扬光大,没多久,郡中军民人等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在习惯了燕赵大地的苦寒生活后,他将老母和妻子都接到郡中,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树欲静而风不止。讲礼的李忠家里太平了,可外面的世道却一天乱过一天。李忠虽然很苦闷,不时为朝廷的昏招发愁,可是他只是一方军吏,对于朝廷大计,实在是有心无力。
就在李忠困守信都、尽己所能安定地方的时候,天下乱成了一锅粥,那个曾经赏识和提携过他的莽哥没了,也就是说李忠效忠的对象没了。不仅莽哥没了,信都郡的一把手也变成了更始皇帝空降的新领导,刘秀的铁杆粉丝任光。
任光的到来,让重新被更始皇帝任命为信都都尉的李忠有了前进的方向。任光和李忠讲了自己反正的光荣经历,特别是讲了自己在昆阳城下的故事,这让李忠羡慕不已。任光也给李忠讲了刘秀的故事,李忠顿悟秀哥才是这个世上真正的传奇,自己的前半生一直在守礼中等待的那个人,其实就是刘秀,自己的后半生只有交给刘秀才能和他一样成为传奇。
公元23年十月,当刘秀持节北来的消息传到信都,李忠登时热血上涌。他找到任光,大家一起商量准备迎接刘秀。哪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半路上杀出个贼王郎,将任光、李忠的奉迎大计瞬间搅了局。面对王郎开出“赏邑十万户”的天价悬赏,李忠这个从未见过刘秀的山东大汉,不仅丝毫不为所动,反而和任光等信都文武一起,死心塌地地等着刘秀王者归来。
公元24年春,刘秀一行终于从遥远的蓟城一路狼狈不堪地逃到了信都,这让李忠顿时有了终于找到组织一般的温暖感觉。面对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刘秀,他毫不犹豫地纳头便拜,然后随着信都军民一起高呼万岁。从此,李忠将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了这个当时落魄至极的位面之子。
刘秀对任光和李忠这一文一武在危难之际的执着坚守感激至深,他当即任命素未谋面的李忠为右大将军,晋爵武固侯。为了加深印象,他还解下自己佩戴多时的绶带给李忠戴上。李忠不顾绶带上是否有污淖,激动万分地佩戴上主公给予的恩宠,内心更加坚定。
在稍事休整后,刘秀就留下宗广镇守信都,自己则率领李忠等将走上了和王郎PK的道路。王郎是个大忽悠,有没有战略眼光说不准,但他认定刘秀是自己的死敌却没有错。在他的威逼利诱下,绝大部分河北郡县都尝试对刘秀说不,这让刘秀在河北的日子过得要多不好就有多不好。
然而,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作为天选之子的刘秀都能甘之若饴。他听从任光的建议,招收奔命兵,允许他们可以对不肯降服的城市大抢特抢,这虽然有违刘秀吊民伐罪的初衷,但对一穷二白的刘秀来说,不过是俯顺舆情的权宜之计。
在此后征讨河北的路上,刘秀尽量不战而屈人之兵,利用自己的魅力连吓带哄地搞定了不少郡县,但不免会遇上不开眼的城池,死活不给刘秀面子。如汉军兵锋直指苦陉(在今河北无极东北),就遇上了个头铁的城主,任凭开挂的刘秀怎么忽悠,就是各种不服,逼得刘秀只好祭出杀招,在此小邑下苦苦地打了十多天,才破关而入。这下,那些奔命兵高兴了,刘秀也不得不兑现诺言,听任这些家伙放抢。
数日后,放抢到期,众将都到刘秀面前晒抢劫战果,刘秀只能呵呵以对。只有李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也没有狂晒的冲动。原来,最懂讲礼的李忠虽然和刘秀没打过多少交道,但他研究过刘秀的作为,知道这个种田、放牛出身的主公本心还是爱民的,允许放抢绝对是有违他的初衷的。既然是主公不喜欢的事,为臣者岂能肆意为之?深谙主公心意的李忠因此勒令自己的部下,不得乱抢。
对于李忠的深谙朕意,刘秀立刻投桃报李,不仅把自己所乘的大骊马赏给李忠,还拿出一些锦绣衣物打包放赏,同时,他特意对着那些抢掠上瘾的将士们说:“李仲都攻城辛苦了,却没有收获,我想特别赏赐他,诸君没有什么意见吧?”言外之意,刘秀对李忠的做法其实是颇为满意的。

不顾家的右大将军

随着刘秀与王郎势力的此消彼长,王郎逐渐陷入被动,空有一身武功,却无处施展。毕竟一个江湖骗子忽悠无知百姓得心应手,到了真正主宰一国命运之际,就立马德不配位了。
刘秀的反攻打得有板有眼,眼见得就要席卷邯郸门户钜鹿郡了。幸好,燕赵豪杰也不全是吃素的,王郎大将王饶见刘秀实在难缠,就索性死守不出,在打退刘秀的多次进攻后,愣是将一边倒的战事拖了下去。
这样一来,王郎得到了喘息之机。这家伙明里打不过刘秀,就想使阴招,乘着刘秀不注意,派出一支军队去偷偷地进攻信都,企图给刘秀来个绝户计。
宗广是个外来户,对信都的情况不太熟,再加上听说刘秀一路奏凯,难免疏于防范,冷不防信都豪族马宠与王郎军勾打连环,开门揖盗,将连不及反应的宗广和李忠等将的亲人一勺烩了。
邯郸军派出李忠的家人快马加鞭前往钜鹿招降。由于手握李忠的母亲和妻子,所以邯郸的招降对象首选李忠。哪知道,听到家人遇险的消息后,李忠先是瞬间宕机,俨然方寸大乱,但是很快就醒过劲来,命人立即去将在自己麾下担任校尉的马宠弟弟召来,大声斥责其兄背恩反叛、天地难容,说完就命人将其斩杀。
营中众将听到消息,都赶到李忠帐内,面带惊恐地对他说:“仲都啊,你平时是个守礼的本分人,这次行事怎么如此孟浪,你难道嫌母亲和妻子死的慢吗?为何非要杀了马宠的弟弟,这不是拉仇恨吗?”李忠听后,冲众人作了一揖,然后朗声道:“老人家已经失陷贼手,难道还能善终吗?如今放纵贼徒不杀,岂非对主公怀有二心?”
刘秀也很快知道了此事,他认为李忠能够谨守国法,值得赞赏,就对李忠说:“仲都忠心,我已尽知。如今,我军业已部署完毕,将军可以放心地回信都去救老母妻子。将军可以自行悬赏招募城中吏民助你救人,只要能救下你的家人,哪怕花费千万钱也在所不惜,到时候尽管到我这里领取赏金!”刘秀也不想让臣下背负太多的道德欠债,大方地许诺道。
李忠听后非常感动,不过,他实在不敢回去救人,主要是担心救不成,无颜面对家人惨死,就慨然道:“蒙主公大恩,末将只想为主公效命,实在不敢顾念家人。”
一路行来,已失去多位至亲的刘秀秒懂了李忠的苦心,就不再勉强,转而让任光带兵回援。结果这些信都兵或是担心家人遭罪,或是畏惧邯郸兵盛,在半路上就跑了个精光,同样挂念亲人的任光只能铩羽而归。眼见得一场母亡妻死的人伦惨剧就要上演,李忠和信都将士只能含泪承受。危急时刻,更始帝派来的援兵及时伸出了援手,出其不意地打破信都,将那些命悬一线的人质大部救出,这其中就包括李忠的老母妻儿。
听到这个消息,刘秀立刻派李忠返回信都,行太守事,并嘱咐他一定要守好老家。李忠马不停蹄地赶回城中,凭着在信都经营多年的深厚底蕴,迅速稳定了形势,将那些可能动摇的豪强大姓一口气斩杀了数百人,一举震慑了全城。然后,李忠这才返回内宅,向母亲请罪。不久,任光也受命返回信都,守礼的李忠自请官复原职,以列侯身份再次担任信都都尉。
像李忠这样忠心又懂事的好部下,刘秀当然非常喜欢,虽然李忠在平定王郎和河北的过程中战功并不显赫,但刘秀从来没有忘记他。在公元26年春,刘秀称帝后第二次大封功臣,将李忠进封为中水侯。这个中水是个地名,在河北献县西北三十里,可不是经过处理后的再生水,汉初将项羽分尸的吕马童就因功受封中水侯。不久,李忠又受封五官中郎将,成为天子近臣。
到了公元29年,因为一向被刘秀看好的平狄将军庞萌反叛,让皇帝严重打脸,刘秀大怒,亲统大军征讨庞萌和割据东海郡的董宪,李忠跟随出征,参加了平叛之役。不过,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记录这几年李忠的履历,可见,李忠作为皇帝树立的一个守礼循吏,已渐渐淡出了军事舞台。

排第一的丹阳太守

不用统兵命将大打出手了,李忠的主攻方向自然转为地方治理。毕竟天下动乱已久,虽然民心思治,但如何由乱而治,却是考验新兴政权的最大难题。李忠在军事上偃旗息鼓后,主动将东汉之治这个难题挑在肩上,用自己的懂礼守法治平地方,为天下树立了榜样。
公元30年,李忠被空降到丹阳郡担任太守。那时的丹阳郡地广人稀,以今天的安徽宣城为中心,将南京等地囊括其中,辖区面积可比今天的镇江丹阳大多了。而且,郡内民风强悍,更有诸多越人部族隐匿山野,不服王化,着实难管。东汉末年的袁术就曾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评价丹阳。东吴丹阳太守沈莹在对阵西晋时,就亲率五百丹阳兵,头裹青巾,手执巨锤,数次冲破晋军防区。顺带说一下,李广之孙李陵敢于横行匈奴,以五千步众横挑八万匈奴铁骑,所率之兵同样来自丹阳。在国内尚未大定,仍有许多人拥兵自重的险恶环境下,面对如此善战的丹阳人,李忠的求治必然压力山大。
从乱世中慨然走过的李忠决定恩威并用,以菩萨心肠和雷霆手段迅速打开丹阳大治的局面。
李忠先是伸出招抚的橄榄枝,让那些只想避乱自保的实力派乖乖地接受招安,同时,他又极力怀柔那些一直坚守朝廷正朔的人,这样,李忠很顺利地争取到郡中绝大多数士民的支持,为他扎根丹阳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团结了丹阳大多数士民后,李忠就顺理成章地将那些一心对抗朝廷、想要火中取栗的家伙孤立出来,对这些人,李忠毫不手软,坚决彻底地杀了个干干净净,寸草不生。携汉军大胜之威,李忠双管齐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将丹阳境内的不稳定因素荡平了。
不过,久宦地方的李忠深知临之以军事,绝非长治久安之计。要想让丹阳常保稳定,还必须兴之以教化,用他最拿手的礼义、文化最终让当地百姓心向大汉。
相比于中原地区,东汉初年的丹阳郡还处在未充分开发状态,境内有许多越族人,仍保持着自己的部落旧俗,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许多。为了让这些越人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李忠在越人部族中兴办学校,教导礼仪,讲习法度,让他们逐渐接受先进文化。同时,李忠还规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行乡饮酒礼,向越人展示礼仪文化,优先录用那些明经懂礼的士子为官做吏,这让先前不爱学习的越人非常羡慕,他们也逐渐改变传统,开始尊重读书人,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子弟接受教育。在全民重教之后,守礼懂法的风气在丹阳郡蔚为主流。
在教民向善守礼的基础上,李忠还认真制定发展经济的长远规划,主要是出台政策,吸引流民涌入丹阳,鼓励他们垦荒种田,大力发展农耕生产。只用了三年时间,来到丹阳郡定居从事农业劳动的流民就超过了五万多人。随着丹阳户籍人口的大幅增长,再加上开垦出来的良田越来越多,丹阳渐成鱼米之乡,公私仓廪丰足,境内各族百姓逐渐过上了安定祥和的太平日子。
公元38年,由三公主持的郡国政绩大考结果公诸天下,李忠被评为全国第一。刘秀对李忠的表现大为赞赏,下旨让其调任豫章郡太守。
可惜,这次李忠没能再创丹阳奇迹。因为,在到任不久后,他就因为不服水土身染重病,不得不辞去官职。刘秀担心李忠的病情恶化,特意降旨召他回京休养。大一统的中国,首都除了是政治中心外,还兼有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诸中心,所以回京就医,是李忠治病的正确选择。不幸的是,李忠这一养就是五年,直到公元43年,不幸因病去世,如此懂礼守成的能吏再也没能为皇汉建功立业,确实有些投闲置散,天不遂人愿了。
在演义戏曲之中,李忠转武为文,职务也由信都都尉变成了宛城令,手使一把长枪,在白水村追随刘秀起义。看来,好事的编剧还是迷恋李忠治绩第一的光环,这才刻意将其往文吏上引,但又抛不掉云台将的招牌,才会如此编排吧。其实,在两汉时期,并无严格的文武之分,读书人精通六艺者少不了砍人功夫,就像李忠这样,允武允文,既能掌军,又能治民,不是挺好吗?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