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言简意赅,“山炮”是一种适用于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口径一般不会超过105毫米;“野炮”又称野战炮,是一种用于野战的加农炮,口径大多为75毫米。于是又出来相关的问题,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区别又是什么?这是根据火炮的弹道特性来区分的,榴弹炮发射仰角较大,弹道较为弯曲,但射程远;加农炮发射仰角较小,弹道较为低平,射程较近但是炮弹初速高。
因此区分山炮和野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炮管长度,较长的是野炮,较短的是山炮。
注意,加农炮不是直射炮,真正的直射炮是“战防炮”,加农炮只是弹道比较低平而已,还是具有一定仰角的,仰角更大的当然是“迫击炮”。
回到主题,既然山炮是榴弹炮的一种,它的主要特性就是身管较短、弹道弯曲、发射榴弹或破甲弹,可以打击隐蔽或不能直瞄的目标,杀伤力很强,一般用来攻击敌方大规模步兵或装甲集群,但轰击效果完全依靠弹着点的准确性,因为它不能直接瞄准射击。
同时,为了适应山地等复杂地型,山炮自重较小并易于拆解和组合,大部分零件可以拆分后用骡马驮运甚至人力搬运,比如日式四一式山炮身管比为18,最大射程6000米,全重仅540公斤,弹丸初速342米每秒。
(日本四一式山炮)
野炮是加农炮的一种,其特性就是身管较长、弹道稍弯、发射榴弹高爆弹和穿甲弹等各型弹药,一般用来进行战场一线火力支援或攻坚作战。常德和衡阳保卫战期间,日军经常将野炮和大口径加农炮推至前沿进行抵近射击,对我军碉堡、工事等毁害极大。比如日军的三八式野炮身管比达到了31,射程8000米,全重达到947公斤,几乎是同口径山炮的两倍,弹丸初速510米每秒。
日军挽马师团和驮马师团的重要区别,就是炮兵联队装备的火炮类型不同,挽马师团配备野炮和重型榴弹炮(重量大,需要摩托化牵引和在原野地区拖曳),驮马师团主要配备山炮(重量轻,山地行军时可以将火炮分解驮运)。
(日本三八式野炮)
由此看出山炮与野炮作战用途的根本不同:山炮主要置于战场二线用于火力覆盖和炮火压制,野炮一般在战场一线用于火力支援、精准射击和定点清除,严格意义上说,坦克炮也是加农炮的一种,与野炮特性相同。随着火炮技术的发展,其实这两种特性也可以被综合,小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就因为是两种性能的综合运用,是中国战场表现最好的步兵支援火炮,而二战后各国已经出现了重型“加榴炮”。
一般说来,在二战时期“野炮”特指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再以上就直接称为重型加农炮了;“山炮”口径一般也在75毫米左右,100毫米以上就算是重型榴弹炮了。二战日军将山炮和野炮一般装备在师团、旅团里,可以归为战场支援火力;而将所有重型火炮单独编组为重炮联队或旅团,隶属于军或方面军直辖,可以归为战役支援火力,比如在淞沪战役中,日军就有第5和第6两个“野战重炮旅团”参战,直接受“上海派遣军”指挥。
(三八式野战炮)
中国军队早期的山野炮都是从英国和德国进口的,自制的口径也比较小,一般在57到75毫米,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仿造过奥地利的77毫米口径野战炮,算是比较特殊的。关键是购买和自产的数量有限,型号非常混杂,炮弹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在炮火上对阵日军非常吃亏,这一情况在美援到达后有所好转,随着大批美制75毫米山炮和105毫米榴弹炮的装备,中国军队在火力上才得到真正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