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之星陨落——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有一位年轻的科学家,他静悄悄地走了。

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017年的1月8日。

他的后事没有安排,对妻女没有留下遗言;他的保险箱密码没人知道,甚至银行卡的密码也没人知晓。

8年前,正值事业巅峰的他,放下英国优渥的工作和生活,说服妻子卖掉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义无反顾,回到了中国。有人说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谁也搞不清楚这个“科研疯子”同时承担的工作有多少,窥不透这个外表柔弱的科学家,他的不为人知的内心究竟有多强大……

这个人,不少别人,正是卓越的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落荒而逃”

1958年,黄大年出生在广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黄大年留校任教,后来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他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之一,被选送到英国攻读博士。4年后,他以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从英国利兹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国。不久,他再次到了英国,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当他再次准备回国时,他在英国一家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已经长达12年。此时的黄大年,在世界地球物理领域已颇有影响了。

决定回国后,黄大年毅然放弃了英国的一切。内心已经打定主意的他,当时最艰难的是做说服妻子的工作。为了回国,他甚至不惜以离婚相“威胁”。妻子张艳最初不同意回国,因为她在英国开了两个诊所,很难割舍她的事业。尽管不舍,妻子最终还是支持他的决定。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诊所那天,妻子失声痛哭。黄大年心中也十分难过,他理解妻子,要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确实不容易,“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

在告别昔日建立起深厚感情的工作团队时,团队的人抱着黄大年说,“老朋友,我们舍不得你啊!”但这些无法阻止他回国的脚步。黄大年说,“离开英国的情形像是一场‘落荒而逃’。”“既然决定了就立刻回国,我怕再多待一天都可能会改变主意。”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他和妻子搭上了飞往北京的班机。

回国,是为了兑现当初的诺言。大学毕业时,黄大年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一行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回到祖国的时候,他有很多选择,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这是他的母校长春地质学院合并后的大学。对此,他深情地说道:“剑河留下了我的眷恋,而地质宫刻有我的梦想。”

 “拼命黄郎”

回国没多久,黄大年就成为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

几年过去,他的团队取得很多突破性成果,不断填补国内空白。目前,在相关探测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0年,在算法上已经与国际水平相当。学生马国庆说:“黄老师从零起步,利用4-5年时间,把项目真正做到了跟国际上的顶尖软件相匹敌的一个系统。”“地球深部(深海、深地)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就是给地球深部进行成像,相当于给地球做CT、做B超、做核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传感器,探测的深度可以从几百米到上万米。通过机载、舰载、车载和星载,即可实现对深海、深地的大面积探测。”黄大年的助手于平教授介绍。

回国这些年,黄大年深受同事和学生爱戴。在他所带的班里,他给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实施个性化培养。他担任首批“李四光试验班”班主任时,自己掏钱给班里24位学生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2010年,跟随黄大年老师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周文月回忆说:“正好有一门课,叫数学物理方程,我们没有笔记本运行。黄老师就出钱给我们班每个同学买了一台笔记本,大家非常高兴,真是欢呼雀跃。”

同事王玉涵说,他就像上满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地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开会汇报项目时,身体一向不好的他,“危机”时刻,他倒出一把速效救心丸就塞到了嘴里;他所在的地质宫翻修时漏雨,他一边写着报告,一边捧着垃圾桶接雨;一次,他正在办公室加班,“咣当”一声倒在地上,醒来后却坚决不许学生说出去……吉林大学地质宫大楼每晚10点关大门,可这条“禁令”对黄大年无效。他经常在办公室里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才离开。有时候出差回来,还要直接赶回办公室,准备第二天的工作。楼下看门的大爷深夜总被黄老师叫醒,开始还抱怨,时间长了,看门大爷也习以为常了。

黄大年是个“空中飞人”,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出差,一个月平均飞行超过5000公里。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总是乘坐最晚一班的飞机往返。作为首席科学家,黄大年要参与战略部署,同时要跟进6个课题的项目进度。项目实施中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他成了同事和学生口中的“拼命黄郎”。回国6年,5个生日他都是在外边的工作中度过的;回国7年,黄大年为国家培养了44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死而后已

走进黄大年办公室的人,会看到一张巨大而又醒目的日程表。这张日程表,就铺在黄大年办公室墙上,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忠实地记录着这些年来他所走过的地方。他曾在微信朋友圈里感慨:“人生的战场无处不在,能走多远就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9日,日程表上龙飞凤舞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之后再无记录。当日晚,黄大年作为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副主任,飞往成都开会,上飞机前买了一瓶冰可乐垫肚子。起飞后,一阵钻心剧痛突然袭来,黄大年满脸冒虚汗,在万米高空上疼晕两次。

一下飞机,黄大年被紧急送往医院。已是凌晨2点,人尚未醒,双手却紧紧抱着随身携带的电脑,怎么掰也掰不开。“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12月14日,吉林大学校领导前来探望,黄大年又抓紧时间和他们讨论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随后,医生把黄大年推进手术室。手术室的门即将关上那一刻,黄大年突然说:“我想出去再看看我的学生们。”他又回到手术室门口,跟二三十个老师学生一一握手,每个人都激动地说不出话。

2017年1月8日,吉林大学发布消息: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无私的爱国者、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大年因胆管癌不幸离世,年仅58岁。

“已经习惯了每次走过,都抬头望向地质宫5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因为那个点亮它的人累了,想休息了,而且一狠心给自己放了一个没有期限的长假……”面对媒体,他的助手于平喃喃自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