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风海韵腾碧浪——西沙散记
在南海的争端当中,完全没有争议的就是西沙群岛,西沙群岛的风光之美堪比“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岛国马尔代夫。
今年6月的一天,我们“西沙旅游文化考察团”一行5人乘坐一架小型飞机,从三亚一个小小的机场面向南海腾腾空而起。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这首在38年前曾红极一时的经典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的旋律,刹那间在我耳畔一遍遍回响。
还没有从昔日的旋律中回过神来,不经意间隔着舷窗向下望去,一串串翡翠般的珊瑚礁岛,宛如美丽的花环,悬浮于辽阔的海面之上;一片片岛屿象朵朵星莲、颗颗珍珠,镶嵌于万顷碧波之中。天上翡翠落凡尘的仙境亦不过如此,让人惊叹天下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
这就是令人向往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西沙群岛。
“世上最美的风景不在陆地,而在那幽蓝的海洋里。”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以永兴岛为中心,个个风光旖旎,美丽而纯净。西沙群岛,以其遥远神秘使人无限向往。“椰风海韵腾碧浪,珊瑚岛礁绕沙堤。”这里没有人工开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椰林树影、绿树成荫;蓝天白云、水清沙幼,相映成趣……
登临永兴岛,“风过衣角飘欲掀,浪碎撩人更狂野。”永兴岛,不过两平方公里。无论是日本鬼子残存的炮楼,还是中国海军收复西沙的纪念碑,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沙的历史痕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刻骨铭心。
由于西沙群岛远离大陆,人迹罕至,沙滩绵白、海水纯净,有的地方海水能见度高达40米。戴上一副潜水镜,穿上救生衣和脚蹼,我们一个个欢呼雀跃,竞相跃入清澈的海中与鱼儿共舞。如果不能深潜,就享受一下浮潜吧。即便真的不愿潜水,也可以涉足其中享观鱼之乐趣。
在西沙潜水时可以看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丽的海底景观,鱼多得数不清。有人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堪与北美洲的塞班岛相媲美。”此言不虚。
一般的珊瑚礁岛屿,岸边20米以内的海水都不深,有的地方30米外便有如悬崖般的落差,但这里也是鱼儿最多的地方。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美得如梦如幻。运气好的话,还能见到小鲨鱼和魔鬼鱼呢!脚毛长的男士时时留意,不断在闪转腾挪,因为小鱼们会把它们误作小虫,帮你拔毛!
听西沙哨兵介绍,国家旅游局正与海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西沙旅游,即将对普通游客开放。
开展西沙旅游,有利于守边护防,唤醒国人的海权观念,宣示我们主权的存在。
明朝郑和7下西洋,令国人骄傲无限。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西洋之行的返航途中病逝。这年夏季,船队驶回太仓刘家港不久,明宣宗诏令,“下西洋诸番海船悉令停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禁海令”。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片板不许入海”,更是成为闭关锁国的符号。
如果没有禁海令,也许,郑和之后的商船队会走遍各大洋,他们带走丝绸与瓷器,带回远洋之外无与伦比的财富;也许,他们的舰队,会在西方人大批闯入东南亚之前,带给国人以海洋国土的新观念;也许,他们依靠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和土著,已经牢固筑起我们的外海防线,西方人就此丧失了近代以来进攻我国的跳板。
可惜,这一切的一切,都毁于闭关锁国的保守观念。
传统的农耕文化,让中国人在心中对土地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心理。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中国农业生产力发展顶峰是西汉时期,也就是说,在以后长达两千年中,中国农业生产力是在原地打转,这样,在中华民族意识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自闭狭隘的小农生产意识。这种小农生产意识经过长期的积淀,在经济上产生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上层建筑上产生的是高度集中专制的封建制度。
人们对外界的好奇心被遏杀,其结果是形成了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意识形态,缺失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在缺少好奇心和创新精神的情况下,人们心中便少了一种欧洲人的探险欲望,滋生的是一种夜郎自大的虚荣心和自足感,致使中国在几千年中生产力发展十分的缓慢。
可悲的是,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大多数国人意识似乎还未从580年前的“禁海令”中突围出来。海权概念、海洋意识,在他们的心中不甚了了。
几十年如一日,人们已经习惯这样的“常识”:96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国土总面积。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和数字。海洋专家称,我国的海洋权益范围是473万平方公里,可是我国的实际控制范围仅有80万平方公里。
中国东海的一些权益被他国掠夺,这些国家明火执仗地抢夺我国的海洋资源。这些国家有日本、菲律宾、越南等,所以,强有力的海洋威慑力量是必要的。维护自己海洋权益并非谋求亚太霸权,如果自己国家的海洋权益的维护都要因他国的无理干预而放弃,那么,我们只能回到任人宰割的过去!
保障我国的海洋资源不受侵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任落到我国的海军肩上。但是,海权权益的维护不仅局限于军人,同时,也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都应该具有的意识。
据传统国际法的先占原则:第一,首先发现和命名;第二,首先经营和开发;第三,首先实施管辖权和行使主权。开发西沙旅游就是经营开发的一个部分,对于宣示我们的主权、巩固我们在西沙的存在是大有好处的。有人说,“一个开放性的海权观,要比十支航母编队更有价值。”
海权,这个几年前仅限于国内学术界的词汇,如今正在走向时尚。调查发现,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就是中国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而仅有15.9%的受调查者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
恰恰相反,西方社会则普遍认为海权就是控制海洋的权力。19世纪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甚至声称“海军即海权”。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始至终都面临“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这在明清之际表现的尤为明显。郑和七下西洋不是为拓展海外市场,更没有侵略的目的,不惜耗费财力却只是为了施展其“天国的恩惠”。
在西沙群岛游览了整整3天,充分享受到了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撩人心魄的海韵椰风。怀揣着依依不舍,我们悄然离去。
挥挥手向着遥远又似乎触手可及的的蓝天告别,“西沙,这决不是我们的最后一别。”
向着大海,我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过不了多久,我还要投入你的怀抱。”“开放西沙旅游的那一天,我们再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