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黄帝内经》最大的争议,你有什么理由去相信它?

中医历史文化理论科普第五十三弹。

这两天跟《黄帝内经》干上了,科普了很多上古时代的中医历史和文化。

在上几期科普里,我有几个中心思想。

1、《黄帝内经》并非是中医的源头,也不是中医的唯一,更不是中医的“核心思想”,中医人应该有更为包容的心和更开放的学习态度。

2、《黄帝内经》历史上争议巨大,无论是内容还是传续都混乱无章,只适合我这种对中医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并不适合立志学习中医的人学。

这其中大部分人都认可第一条,毕竟《黄帝内经》成书在汉朝,而中医的源头则追溯得更远,体系也更庞大。

但第二条就比较有争议了。

那我凭什么说《黄帝内经》的内容还是传续都混乱无章?

如果你之前看过我的科普,那就很容易理解了。

但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个问题,我将我之前科普的一个历史片段拿出来细说一下,因为这个片段充分证明了《黄帝内经》从内容到传续都是“一地鸡毛”。

这个历史片段就是——涪翁著《灵枢》!


先让我们梳理一下《黄帝内经》的两个基本概念。

1、《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黄帝内经》公认的成书年代是西汉,是以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第一次以文字形式记录“黄帝内经”这四个字为代表。

《汉书艺文志》只记录了《黄帝内经》这个书名,具体内容并未记录。

2、《黄帝内经》的内容。

目前能找到的文字资料里,只有西晋皇甫谧提到《黄帝内经》由《素问》和《针经》两部分组成

《针经》也就是《灵枢》,两部分各为九卷,加起来就是《黄帝内经》的十八卷。

这也就是后世所传《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由来。

随后才有了唐代王冰整理民间散落《素问》重著《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以及宋代高丽国返还《灵枢》的历史记载,《黄帝内经》这才有了后续的传承。


最大的问题来了!

前面说了,班固的《汉书》记载了《黄帝内经》的存在。

西晋的皇甫谧考证了《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虽然我们不知道他是如何考证的)。

如果这两段历史记载正确的话,那就与另外一段历史记载出现了巨大的矛盾。

另外的一段历史记载,就是范晔编纂的《后汉书》。

《后汉书郭玉传》里记载了一个涪县的渔翁,他也是个医生(郭玉的老师)

他写了两本书,一本叫《诊脉法》,另外一本就叫做《针经》,也就是《灵枢》!

看出问题所在了吗?

之前我们说过,如果你认定《黄帝内经》成书是在西汉,而且后世人考证《黄帝内经》由《素问》与《灵枢》组成。

那为何《灵枢》这本书会写于东汉?

难道范晔在撒谎?

我曾经说过,史学界有一种类阴谋论的说法,就是那个涪县的渔翁其实就是汉成帝的御医李柱国,他是勘校过“医家七经”的人,是那个时代唯一系统看过天禄阁所有医书、包括《黄帝内经》的人。

所以他有可能在长安城被毁后隐姓埋名跑到涪县做了医生,然后靠着自己的记忆写下了《灵枢》。

可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牵强附会的猜想,仅仅是史学界为了让《黄帝内经》的传承有了一个“合理性”。

而更可笑的是,即便是“涪翁著《灵枢》”这种类阴谋论的产物,随后就不明不白地“远遁高丽”?

从东汉涪翁著《灵枢》,到宋哲宗从高丽迎回《灵枢》,《灵枢》在这期间一千多年里完全处于“失传”状态。

也许有人会说了,唐代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里也有《灵枢》的内容。

但问题是,《黄帝内经太素》也失传了啊,最终是在日本找到的。

东汉到唐朝也700年了,这期间《灵枢》还是空白(包括《素问》)。


永远无法解开的谜

班固与范晔对同一本古籍,出现的两种矛盾的记载,这成为了《黄帝内经》内容和传承上最大的争议。

而想要破解这个争议已经不可能了。

王莽篡汉,战火四起,长安城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连带国家图书馆天禄阁里的原版《黄帝内经》一同消失,再一次被提及则要等到700年后的唐朝了(王冰)。

所以我说过,《黄帝内经》因为其巨大的争议,其内容并不适合今天的中医人学习,只能作为一本文化古籍,供我们这些喜欢中华历史文化的人研究。

我不厌其烦的科普《黄帝内经》的传承,是希望更多人了解我们中医在传承过程中真相。

你只有知道我们的中医是如何从过去走到现在,才能知道我们的中医应该如何走向未来。

这才是中医粉研究《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