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高手刀尔登

——读《中国好人》

刘兴雨

我是容易受骗上当的人,看了《中国好人》的宣传词:“中国杂文,鲁迅、王小波之后,幸好还有刀尔登。”就动了心。鲁迅、王小波的杂文我都读过,按做书人的说法,他应排第三了。我就想看看杂文第三的人写得什么样,就宁可上一回当了。

由于抱着再上一回当的心思,结果却大喜过望。就像爱酒者喝到了地道的茅台,像品茶者喝到了大红袍,像听歌者听到了刘欢、毛阿敏。看完一遍,立刻又邮购一本,送给另一个喜欢杂文的“中国好人”。

这本书与其说是杂文,倒不如说读史随笔更准确一些。好在我读书只管内容好还是不好,文字有没有味道,至于它具体是什么文体,倒不大计较。

尽管这本书分成“中国好人·中国坏人”、“世情·人情”、“以天下为狗任”三个部分,可贯穿始终的是中国古代的人物。一看这些人物,你就知道他阅读的广泛和深入。

看了这样的文字,你才知道,什么是高手。

好的文章应该具有穿透力,有对世道人心的独特发现与把握,从纷繁中看到真相,在喧嚣中明白流向,在争吵中发现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代圣贤立言。最起码是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极难。但刀尔登却做到了。比如他写人人皆知的曹操时,提到了政治家的才艺并由此引发了一番议论:“通常,政治领袖不需要特别优异的才能,不仅不需要,还最好没有……文才是文士的身基,武略是武士的食源,做皇帝的如果对这些事太内行,臣下难免要不自安,即所谓'月明星稀’。至于乾隆与臣子争才,那是他没有自知之明,真以为自己的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他的臣下,口中唯唯,心里从没觉得皇帝的天才对自己有什么威胁。”几句话,把臣下的心思说明白了。

好的议论文字应该像高明的剑士一剑封喉,像高明的医生,立马就能看出症结所在并能手到病除。而不是绕来绕去就在圈外转悠,就是说不到点上,叫人看着着急。刀尔登的文章就没有这种毛病。他有一篇文章叫《凡忠必愚》,短短四个字,说出了一个千古不易的真理。他在这篇文章中讲五代时的冯道,说冯道的挨骂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拿丧君亡国不当一回事。刀尔登说:“人如草芥时,必有视人如草芥者出,选对主子多杀人,便可为英雄。史上名气最大的,不是大凶大恶之人,就是大仁大善之人,说明社会出了毛病。不是纵人为恶,就是逼人做常人所难之事。如冯道者,一平常人耳,以其平常混世界,也以其平常挨人骂。”我见过不少评论冯道的文字,数这段话说得最为到位。

好的文字应该像磁铁、像花香,不知不觉把人吸引。更像美味的饮食,不仅能充饥,还能让人余香在口获得营养。雅致脱俗,表现力强,以一当十。看这样的文字,不是逼着自己去干一件神圣的事情,要下很大决心才去做,而是心甘情愿乐趣无穷。这样的文章几乎没有废话,哪句都恰如其分,都活灵活现,读这样的文字就像欣赏美妙的乐曲、美妙的图画,无意中就被吸引就被打动。《制造小人》里有这样的文字:“中国正统的好人主义,擅长干两种事,一种是逼娼为良,一种是逼良为娼。”“阮大铖复出后,一开始并不是东林的大敌,他的野心原本有限,不过欲得一方面之专,牛皮闪闪小放一光彩耳。而东林死力相争,必欲去阮,劲头远在抗清之上,似乎天下兴亡,全系一阮之进退。阮大铖固非志节之士,既然流芳路塞,竟而遗臭心甘。”这些意思,如果叫我来写,没有五百字大概说不清,人家一百多字就完活了,不能不甘拜下风。

看介绍才知道,他是北大的高材生,本名邱小刚,曾在《杂文报》做过编辑,原来我上世纪末在《杂文报》上发表的作品就是经他手发出的。

他的真知灼见,他的一针见血,他的凝炼优美都使我望尘莫及,在享受之余,我愿将他的《中国好人》和《旧山河》推荐给所有对阅读有兴趣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