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当代名医临床经验五则(二)
三、双和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蒲辅周经验方)
在《金匮要略》“胸痹”篇中,有多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方剂,为后世辨证治疗该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多年以前,在岳美中、邓铁涛等老中医的大力推荐下,验方“参三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而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则是中成药丹参滴丸。作为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药方,我最赞赏的则是蒲辅周先生的双和散,多年来运用于临床,感觉疗效颇佳。其方为:
人参90克 丹参30克 三七15克 鸡血藤15克 血竭15克 琥珀15克 菖蒲60克 远志15克 茯神30克 香附子60克 制成散剂 ,每日3次,每次2克,灌成胶囊,则每次5粒,饭后开水送服
方中以人参一味为君药,剂量独重,大补心气;丹参、鸡血藤二味为臣药,养血活血;三七、琥珀、血竭三味为佐药,化瘀止痛;远志、菖蒲、香附子、茯神四味为使药,化痰开窍,调气安神,这四味药,又暗合《千金要方》定志丸、《杂病源流犀烛》交感丹在内,共同交通心肾,定志宁心。
方中既借助人参改善冠心病心肌劳损、供血不足,又借助养血活血药作用于血管壁,缓解痉挛,溶栓止痛,再借助化痰通窍、理气安神药,以消除冠心病患者焦虑、失眠等神经失调的症状。全方重点突出,布局全面,意在以补心气作为补法的核心,待心气充足,则能够推动血行;血行通畅,则痰瘀可化解于无形。本方不以扩张血管、冀以止痛为唯一目的,而是心肌、血管、神经三者兼顾,考虑周全,可持续运用。诸般设想,均富含深意。
心得体会:冠心病的形成,与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光看到血管壁硬化这一点,它的形成,必定与心肌的劳损、缺血有关,与心脏神经紊乱有关。心肌推动无力,血流也就缓慢,从而导致瘀滞。就是中医常说的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的道理。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其构方思路,着眼于血管壁,着重在治疗,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冰片属于芳香走窜的化学合成药,开破之力很大,久服耗气伤阴,最终不利于身体。故诊断为冠心病的病人,如果胸前区不痛、不常痛、不剧痛者,不宜用作常规药物天天服用。参三散则用人参益气,以保护心肌,配以三七、丹参活血,作用于血管壁,通过益气活血达到防治冠心病的作用。双和散则在参三散的补气活血基础上再加菖蒲、远志、香附子、茯神化痰理气,有很好的调整心脏神经紊乱的作用,比以上两方设计更加全面,在冠心病心绞痛发作不频繁的情况下,最适合预防、保健、治疗之用。
四、仙桔汤治疗慢性结肠炎(朱良春经验方)
腹痛,腹泻,大便中有粘液,是慢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腹痛呈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疼痛的部位在左下腹,痛时即要解大便,大便后疼痛减轻,是其主要特征。当大便有脓血、血液时,则结肠部位不仅有炎症,而且出现了溃疡,称之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此症状相类似的疾病,有慢性痢疾,肠道易激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的“下利”、“腹痛”、“泄泻”、“休息痢”等范畴,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以上三种疾病可以“异病同治”。可分为寒证、热证、寒热错杂三种情况辨治。但无论何种,彻底治愈均属不易,我从朱良春先生的著作中学到一首“仙桔汤”,适当加减,对该病有通治的效果。其方为:
仙鹤草30克 桔梗8克 木槿花9克 白术9克 白芍9克 木香5克 槟榔1.2克 乌梅炭1.5克 白头翁10克
朱良春先生说:“慢性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辨证往往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滞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的征象,所以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须清化湿热,才能取得效果,余之仙桔汤即据此而设,主治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适用于久泄便溏,夹有粘冻,纳呆肠鸣,腹胀乏力,苔腻舌尖红,脉象细濡等症,包括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急性发作者。其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治赤白痢’。个人体会本品不仅可治痢,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而对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最为有益,可谓一药数效。桔梗《别录》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大明》载'养血排脓’;《本草备要》载治'下痢腹痛’。久泻用其排脓治痢,凡大便溏泻夹有粘冻者,用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治泄泻而兼腹痛者,腹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至15~30克。白槿花甘平,清热利湿,凉血,对下焦湿热能迅速改善症状。槟榔本是散结破滞,下滞杀虫之药,小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腹泻而腹胀较甚者,芩、连宜少用、暂用。因苦寒之味,过则伤脾,损阳耗阴,久泻脾虚尤需注意。白头翁配白槿花,可增强清泄湿热之效而无弊端。脾虚湿热之久泻,处理不当,往往顾此失彼。甘味健脾之品,过则助湿生热;苦寒燥湿之属,重则伤阳损阴。仙桔汤补泻并施,有健脾敛阴,清泄湿热之功,对虚实夹杂之症,既不壅塞恋邪,亦无攻伐伤正之弊。本方桔梗伍槟榔,升清降浊;槟榔伍乌梅炭,通塞互用;木香伍白芍,气营兼调。方中无参、芪之峻补,无芩、连之苦降,无硝、黄之峻猛,盖肠道屈曲盘旋,久痢正虚邪伏,湿热逗留,一时不易廓清,进补则碍邪,攻下则伤正,故宜消补兼行,寓通于补,始于病机吻合。”
验案举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游某,女,63岁,已婚育,长沙市人,干部,2005年10月28日初诊:
患有慢性结肠炎十八年,自诉因在农村吃了生冷腥物而起,长期大便不成形,每日三四次,大便中常有白色黏液,腹胀,脐周隐痛,得温则舒,手足冷,饮食稍微不慎或受凉时即加剧,近年来大便中时夹有鲜血,多次经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无有效药物治疗。昨日因为受凉,腹痛、腹泻,一天达七、八次,大便中有多量红白色黏液,面色恍白,舌淡,苔腻,脉紧,拟用仙桔汤加减:
仙鹤草50克(先煎代水) 侧柏叶10克 艾叶炭10克 干姜炭5克 桔梗30克 川槿皮10克 白头翁15克 蒲公英30克 白芍15克 白术15克 木香5克 槟榔5克 乌梅炭10克 甘草10克 7剂
11月5日二诊:服上方后,腹泻、腹痛、脓血便逐渐减少,到第5剂药时,已经完全消失。现精神转好,饮食恢复正常,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拟用白头翁汤加减:
琥珀30克 三七30克 血竭15克 儿茶15克 白及30克 珍珠粉10克 黄连10克 秦皮15克 黄柏15克 刺猬皮30克 地榆30克 乌梅炭30克 干姜炭15克 附片15克 木香10克 槟榔10克 白芍15克 当归15克 白头翁15克 川槿皮15克
研末,每日三次,每次3克,两餐饭中间及睡前开水送服,以上散剂每料可服一个多月。
连续服三料后,一年多来,症状完全消失,也未再做肠镜检查。
心得体会: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本方最大的创意,是选择大剂量仙鹤草为主药,避开苦寒,避开温燥,不用攻下,不用补药,专以调节气机,调养气血,对于慢性结肠炎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迁延不愈者,本方开辟了一种新的治法。本案是已经确诊的慢性结肠炎,一诊用仙桔汤加减,因为是受寒引起,中焦虚寒突出,故合用张仲景的侧柏叶汤,以温中止血。二诊重点在修复溃疡面,排除各种不利因素,防止复发,故选择白头翁汤加减方,加附子、干姜以温阳,珍珠、白及、琥珀、血竭、三七、刺猬皮以活血敛疮,愈合溃疡面,乌梅、川槿皮以脱敏,制为散剂,以便长期服用,并讲究服药的时间,以适合于胃肠道疾病的特点,坚持一年,最终获得治愈。该案有本人的两处用药心得。其一,超常规剂量使用桔梗。桔梗常规只用10克到15克,我尚未见到古今医家有超剂量使用者。原来以为是超剂量可能引起中毒或其他副作用,后来到东北,看到当地朝鲜族人做朝鲜辣菜时,桔梗是一味主菜,始悟到此药并无毒性,遇到非常情况,可考虑大剂量使用。有一次治疗一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一天之内腹泻黏液脓血便十几次,已经持续三天,我开始用仙桔汤治疗,桔梗按照原方用8克,服三剂,无显著疗效,后来将桔梗加至30克,一剂而腹泻减少至三次,三剂腹泻完全消失。可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腹泻过度、气机下陷时,必须用大剂量桔梗以升提阳气、排脓解毒。其二,用川槿皮代替白槿花。仙桔汤原方有一味白槿花,亦称木槿花,《日华子本草》云:“治肠风泻血,赤白痢”,药店一般不备,我常用其皮即木槿皮代替。《本草拾遗》云:木槿皮“止肠风泄泻,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本草纲目》云:“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此物除了可以清湿热,治疗泻痢之外,尚可止痒、抗过敏,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至今并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与过敏有关,故此药在方中的作用不可忽略。我过去只懂得将川槿皮用于皮肤搔痒、神经性皮炎等疾病的外治,自从在仙桔汤中以之代替白槿花有效后,发现其内服有抗过敏的作用,又拓展用于治疗久咳咽喉奇痒,效果超过传统的荆芥、防风、僵蚕的祛风止痒药物
小编的请求:
微信改版后,小编每天辛苦推送的好文越来越少人看到,小编都快要失业了~
为了能继续为大家服务,请喜欢和支持大医名方的朋友,千万!一定!要记得星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