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大智慧,“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老子曰: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里一“重”一“轻”,一“静”一“躁”的说法,是典型的老子式论述,是以反求正的思路。

所谓“重为轻根”,字面理解就是重为轻的根本。

从物理学角度勉强来讲,质量是守恒的,所以一切物质可以通过挥发等方式减少自身质量,但若没有物质的补充,无论如何也无法增加自身质量,这就叫“重为轻根”。

而就老子全文来看,老子这里显然不是在探讨物理层面的问题,而是在探讨人的修养问题。

修养的根本在于本性的厚重,孔子讲过“君子不重则不威”,人如果不够自重,那么就没有什么威严。

固然有时人需要一些灵活权变得“轻薄”伎俩,但若缺乏了厚重的根本品行,那么势必会真正成为一个轻薄之人,没有人会看得起。

就比如汉武帝身边有一个人叫东方朔,这个人诙谐幽默,常常在朝堂之上丑态百出,甚至有一次喝多了酒还在大殿中小便。

但汉武帝却非常喜欢他,因为他是典型的外轻而内重。

他看似行为轻薄荒唐,但却是个“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的隐才。

他虽平日里总是丑态百出,但当汉武帝想要扩建上林苑时,他立刻出面劝汉武帝当体恤百姓为主,不可如此劳民伤财。

而当他发现汉武帝宠幸一个叫董偃的宠儿,饮食宴乐有些过度之时,便亲自持戟给汉武帝列下董偃三大罪状,要求将其处死,并劝导汉武帝不可糜丽奢侈、及耳目之欲。

如此便足以看出东方朔本质绝对是心系天下的正派人物,那些诙谐幽默的样子其实不过是他独特的处事之道罢了。

也正因为如此,汉武帝才能容下身边有这么一个奇葩荒唐之人。

而所谓“静为躁君”,且不论儒、释、道三大家,基本所有的学派都是主静的,静乃是天下共法。

人只有能够回归静的境界,心念的起伏才能被自己体察明白,才能知道自己心念躁动之根本在哪里,这是任何修养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心法”。

这是老子提出的两个做人的原则,之后老子总结:

“是以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辎重”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行李,当然这里不是说圣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重重的行李,结合前后文便知道这里的“辎重”指代责任。

孟子讲“天降大任”,不必说圣人,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中,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便已经扛上了责任,这个责任是天降的。

我们诞生的一刻,便已经有了对父母的责任,长大成家又自然有了对爱人、孩子的责任,这属于家庭责任;

出身社会参加工作,我们便对企业和单位有着工作责任;

而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也有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责任;

层次更高的来看,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我们更有着复兴民族、热爱国家、传承文化的责任。

老子告诫我们不论在哪里,在做什么,都应当承担起自己身上的这份责任,就好比出门一定要带着行李一样。

但也不是因为身负重任,便要整日紧紧张张。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超然的,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但也从来不会被责任所累。

没有成就不会气馁,继续默默努力,有了一些成就也不自我标榜,一切自然而然。

这便是老子所谓的“人法地”的道理。

但老子紧接着又感慨: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在老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君王们一个个争名逐利,为了一己私欲弃百姓于不顾,完全没有效法大地厚德载物的品行。

所以老子洞察了他们的结局,预言他们必定丧失立国之根本,以及自己的君王地位。

而就后世来看,老子的预言非常准确,且不说战国末期各大诸侯国纷纷灭亡,后世各朝各代,但凡违反了厚德载物的坤德,最终都会迎来灭亡。

但尽管如此,历史的轮回还是在不断上演,这也正应了老子所谓“有不信焉”,明明道就在眼前,大家就是不信。

或许也正是出于此等无奈,老子最终选择骑牛出关,遁隐于天地之间了。

(0)

相关推荐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道德经> 第二十六章 -1-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輜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厚重是轻率的根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77

    第五卷总论篇 A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一),经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zī)重. 虽有荣观(guàn),燕处(chǔ)超然. 奈何万乘(shèng)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二),关键词解析 ...

  •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轻则失臣 躁则失君 第26章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重,稳重,谨言慎行.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知事物的真实本质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 沉稳为轻率之本,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之心得分享

    第二十六  辎重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 ...

  • 道经之二五、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帛书校订本: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荣观,燕处则昭若.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白话通译本: 慎重是轻率的根本,沉静是躁动的主宰.所以古代的君主与 ...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意思是,沉稳为轻率之本,沉静为躁动之根. 曾仕强先生解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跟轻是相对的,静跟躁也是相对的.它们是互相比较的,只是程度上有 ...

  • 解密《道德经》: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形神合一,燕处超然

    老子<道德经>第26章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逐句解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根本, ...

  • 27.问道老子:什么是“重为轻根”的“后其身而身先”?

    27.问道老子:什么是"重为轻根"的"后其身而身先"?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二十六章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

  • 重为轻根,静为燥君, 轻则失本,燥则失君, 虽有荣光,燕处超然,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徐大椿注道德经:重为轻根第二十六

    注:粗体为古籍原文,其余为本号释义   上一章讲,人应该法天则地,宗于大道.本章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讲,君王如何守道不离.   [原文]重为轻根第二十六 重为轻根[重能生乎轻] 大道厚重,能生发轻浮的人道 ...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老子在这一章节 ,继续用辩证现象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这种辨证在当下的中国依然适用,国人受儒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哪怕有的人没有察觉到. 先贴下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