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金胜丨鼓的由来与演变
作者简介:廖金胜,1952年生。藤县濛江人。曾任藤县文体局副主任科员、县第六、第八届政协委员。武术国家一级裁判,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国际级舞龙舞狮教练,裁判员。
鼓的由来与演变
廖金胜
2018.5.25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鼓多用于祭祀、乐舞,古时有之。以后在战场上,两军交战,“闻鼓声而进”,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为后世留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抗击外部入侵、驱除猛兽,鼓又作为报警、指挥、助威的工具。
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
嘉庆藤县志记载︰嘉庆二年,二十五都祝村掘地获一铜鼓,高可一宜,週二柯有奇,面径一矩,上刻四蛙,细纹工致,扣之声若洪钟。乡人異之,献诸本都总庙,观者或以为马伏波遗器。
嘉庆十年,随化里黄坡村民掘地得铜鼓,权之重百余斤,其式样与祝村所获者同。
1974年6月广西藤县濛江大良村何炳德在冷水冲劳动锄地,在太阳光照耀下,发现 对面山闪光,他沿着光线去看,用锄头掘去泥,发现是ᅳ面铜鼓。经专家考证,此铜鼓结构完整,体形高瘦,体壁轻薄,纹饰清晰,边缘有四只青蛙,相间二乘骑塑像,逆时针环列,是东汉时期产物。并以出土地名“冷水冲”命名为该类型铜鼓名称。
图为马山会鼓鼓王
藤县濛江冷水冲出土的铜鼓
南狮鼓乐介绍
1.鼓的介绍;经加工处理好的牛皮蒙于圆形鼓框上加固、加牢即成鼓。在鼓框内壁装上钢弹璜,鼓声效果则更佳。
鼓分鼓面、鼓边(鼓弦)、鼓身、鼓环、鼓底部:
鼓的规格有多种分儿童鼓、少年鼓、成年鼓。成年鼓;高度约0﹒6米—0﹒7米,鼓面直径有0.5、0.6、0.7、0.8等规格
2.鼓棍的介绍;
鼓棍分前段、中段、后段。也称棍头、棍身、棍尾。
鼓棍握法;掌心向下,将鼓棍抓握于虎口处,四指与拇指同时握紧棍的后半部、棍尾露出约四公分为宜。
打鼓的姿势;打鼓多采用马步站立的姿势,要求两脚开立成并行,宽与脚掌长度的三倍,两脚尖内扣,脚掌撑地,屈膝半蹲(约呈45°),身体前倾,重心落于两脚间,双手握鼓棍,目视前方。鼓打千遍身法自然,才是功夫老到。
〈如图1正〉
〈如图1侧〉
打鼓怎样用力;打鼓的力,是集腿力、腰力、臂力于一体的综合合力的反应,而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灵活性好坏是直接影响到打鼓的质量,打鼓者如融入狮的神态,巧妙地运用三个关节为轴而擂出与狮神态相和的鼓韵,这样的鼓韵才有灵气感。如下是腕关节发力的、肘关节发力的、肩关节发力的示意图。
腕关节为轴
肘关节为轴
肩关节为轴
3﹒鼓的擂法;擂鼓的方法多种,但主要常用由以下几种。
单棍击鼓;以左或右棍击鼓。可一拍一捶或一拍多锤 多用于表达狮子优闲时使用〈如图2〉
〈如图2〉
双棍击鼓;以双棍同时击鼓。可一拍一捶或一拍多锤。狮子连续跳跃,见青、观青、赏青等神态表演可用此击法。〈如图3〉
〈如图3〉
双棍连环击鼓;左右棍先后连续击鼓,两棍先后连续击鼓是舞狮使用最多、最常用的击鼓法,〈如图4〉
〈如图4〉
双棍压鼓面;双棍同时压鼓面,能调节气氛,使平常的鼓声变为突然感,有急速停止的收声效果。有双棍头和双棍身压鼓面。〈如图5 如图6〉狮子连续跳跃,见青、观青、赏青等可用此击法。
〈如图5〉
〈如图6〉
一棍横压鼓面另一棍击鼓;一棍压鼓面以另一棍击鼓此种方法多用于狮子吃青时使用,〈如图7〉
〈如图7〉
手掌按鼓;手掌按鼓是让鼓声余音尽快结束,也叫收鼓声,多在擂鼓的一个节拍或一个组合鼓法结束时使用。食指与拇指扣紧鼓棍,其余三指压鼓面,称正压〈如图8〉,以掌背压鼓面则称反压。可分单掌按和双掌按〈如图9〉。手掌按鼓可调节鼓声气氛,更衬托狮形神态的逼真效果。
〈如图8〉
〈如图9〉
击鼓边(鼓弦);击打鼓边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单棍〈如图10〉,双棍同时击和连环棍击〈如图11〉,也有以棍尾沿鼓边扫半弧拖击法〈如图12〉。巧妙地、合理的击打鼓边更能吸引观者眼球,衬托出狮子细腻的表情,使狮舞得更精彩,气氛更活跃。
〈如图10〉
〈如图11〉
〈如图12〉
击鼓边声音用文字表达;“得”一拍一棍,“得得”一拍两棍,“得嘟嘞得得”一拍五棍
1﹒准备就绪各就位,此时鼓手会连续有节奏击打鼓边,以提醒舞狮、钹手、锣手各就位,作好准备。常用有双棍击“得得 得”或左右棍连续“得嘟嘞得”
2﹒击鼓前的预令,此时是舞狮的开始准备“得嘟嘞得得”
3﹒舞狮动作转换时使用。如;由观望鼓点转到三抛狮,三插脚鼓点时采用“得 咚嘟隆咚咚”
4﹒一个节拍或一个组合鼓法结束时使用。如;得 咚咚 得咚咚
5﹒调整气氛时使用,如上高杆时用“得 得 得 得 得 得”
怎样打好鼓;打鼓千变万化,俗话说“打蛇随棍上,打鼓随心出”,在舞狮表演中要求 “打鼓要看,打锣要按,打钹要放”。打鼓要看, 看,就是看舞狮的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同时把自己的思维、感情融进鼓棍击打中,从而配以相和之鼓点。
本公众号濛江地方文化往期作品选读:
廖金胜先生作品选:
《试谈猜码》;《藤县民族传统体育——《执子》、《救监》、《骑马打仗》》;《藤县民俗之传统儿童游戏—抬新娘、氹凛转、咩咩羊》;《藤县民俗传统体育—斫地雷》;《藤县民俗传统体育—车铁环、跳飞机》;《南狮由来的传说》;《濛江民俗与童谣记忆》几则;《看鸭妹大战鬼谷先师》中;《看鸭妹大战鬼谷先师》;
黄远智先生作品选:
杨世文先生作品选:
《中秋节唱和录》;《镇小校园橄榄树唱和录》;《新年说岁首》;《儿时家乡的江》、《儿时的濛江圩镇》
麦杏生先生作品选:
《四十多年前的一次舞狮》;《濛江的鱼市》;《我的社公小学》;《夜访神山》;《那时濛江街的绿树》;《梦回蒙江》
李绛明先生作品选:
《濛江拾遗之五棵古榕》;《小城旧事--手表故事》;《小城旧事---- 棋王争霸》
安城风韵团队作品:(杨世民、廖金胜、朱强鸿、麦杏生、朱伟坤、何海荣等)
濛江地名趣谈(一);濛江地名趣谈(二);濛江地名趣谈(三);濛江地名趣谈(四)
何海荣《安城风韵》系列诗词作品:
《濛江风物》;《濛江记忆》;《濛江古八景》;《濛江美食竹枝歌》
甘轶雄先生作品选:
故人廖炳森作品选:
其他文友作品: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