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乾隆都被徽商的财力给折服过,知道徽商有钱,可到底多有钱?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明清时期,有这么一个商帮,他们以盐业、典当、木材、茶叶作为生意的四大支柱,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乃至海内外。他们与国内各地的商帮进行竞争,最终凭借着“徽骆驼”精神,傲立于众多商帮之上,形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繁荣一景。这个商帮就是徽商。尽管徽商已然消亡,风光不再,但是徽商的故事还在民间流传,重温徽商故事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性。
一、何谓徽商?
所谓徽商就是“徽州商帮”的简称。在弄清徽商之前,需要明白徽州是什么。这里所说的徽州是明清时期的徽州,现在已经没有这个称呼了。徽州位于皖赣浙三省交界处,大致就是江西的东北,安徽的南部以及浙江的西北这一片地区。徽州这个名字自从北宋1121年命名后,基本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而它所下辖的六个县(州)也很固定,分别是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换句话说,徽州这片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徽州的地形十分崎岖,山多田少,小小的徽州地区被山团团围住了。在其北边是著名的黄山、大仙山,在其南部是五龙山,在其东边有白际山和天目山。除此以外,这些山的余脉还纵横此地,反正抬眼望去都是山。与山多相对应的是田少。田少到什么地步呢?大约平均每个人仅仅只有2亩地,按照理想状况来分地的话,每人需要4亩地才能被养活。随着人口的繁衍,人地矛盾愈发尖锐,怎样才能不被饿死呢?
俗话说,有山必有水,徽州地区的水路特别发达。在其境内,一条横贯东西的新安江穿插而过,西接江西,东连浙江。除此以外,境内还有乐安江、昌江等江河。江河的宽阔与绵延千里带来的是交通的畅通无阻。
对于商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商品,徽州有什么物产呢?可以这么说,徽州什么都不多,就是土特产多,而且品质十分优良。大片山地产出的柱子,竿直色翠;气候湿润长成的茶叶,泡一杯,清香扑鼻;又比如供应瓷都景德镇的陶土;还有非常有名的“新安四宝”。如果说人多地少的社会矛盾和水域发达的交通系统成为了直接触发徽商形成的钥匙,那么当地优异的土特产足以让这把钥匙熠熠生辉。
采茶
徽商是一个地域性商帮的概念,地域范围就是上面所谈到的六个县,这群因为无地生存而不得不外出打拼的人,最终以血缘和同乡友谊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名声大噪的徽商。但是这并不能让徽商成为“立潮头”的商帮。帮助徽商成为天下巨富的原因是他们的贾而好儒、乐善好施、童叟无欺以及“徽骆驼”精神。尤其是其中的徽骆驼精神,对徽商的形成和壮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徽骆驼”精神,就是忍辱负重、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朴素抗争精神。徽商中虽然有不少都是腰缠万贯,但都是从小本小利买卖做起来的。明代一大徽商朱世荣,早些年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为了挣钱养家,11岁便学会了做生意,历10年,在23岁时将所得钱财用于安家置业,却不料新娶的汪氏很快病故,后又娶丁氏,最终不存积蓄。为了能够东山再起,他甚至将妻子的嫁妆变卖,去巢县做生意。尽管做了多年生意,他依然废寝忘食,努力经营。到了45岁后,在典当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又转到了铜业。结果3年后,铜业又生变故。遂改做炼珠铺,辗转于芜湖与苏州之间。像朱世荣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凭着顽强的“徽骆驼”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完成了从小贩到巨富的蜕变。
电视剧《大清徽商》专门讲述徽商故事
二、富可敌国的徽商
衡量一个商人成功与否,资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样的,资产也是衡量一个商帮体量的重要依据。那么徽商到底多有钱?
明朝诗人谢肇浙曾经在他所写的《五杂组》中谈论过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盐业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暴利的行业,徽州的商人大多数以鱼盐为业,其中不乏一些身价上百万的徽商,如果只有二三十万的财力,也就只能算是一个中等体量的商人。徽商在明代还只是略微兴起,并没有达到巨富的程度。这个时期的徽商大多称雄于本地。
徽商著名产业·张小泉剪刀
但是到了清朝中叶就不一样了。清朝就有人说,淮商(主要指徽商)中资产非常多的,都是以千万计,那些只有几百万资产的人,只能往后排排了。清朝的时候,徽商的财富有多少,不完全统计是在七八千万两。七八千万两是什么概念?学者估算,清朝全盛时期的国库存银最多才不过七八千万两,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才4000万两左右。这不就是富可敌国吗?
有这样一个传说可见徽商之富。清朝的乾隆皇帝有一个非常大的爱好:下江南。江南的好山好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这其中也包括乾隆。乾隆作为皇帝,其游玩规格自然不同,地方上的接待肯定是物尽其用。一次,乾隆把扬州作为他的中转站。接待皇帝,一般是由地方负责。清朝的地方财政闲余量并不多,这种负担最终还是落在小民头上。不过,这次奢侈的接待被当地有名的盐商汪太太等人揽去了。
乾隆下江南阵势
汪太太何许人也?她是汪石公的老婆。汪石公是全国赫赫有名的两淮八大盐商之一。(两淮盐商基本就是指徽商)不过,汪石公去世得比较早,巨额的财产留给了汪太太打理。汪太太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愣是将这偌大的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听说乾隆要来,决定和其他盐商好好尽一份地主之谊。
距离乾隆帝的到来还有几个月,汪太太等人就派人圈出一块几百亩的荒地,仿照杭州西湖的风景,建设亭台楼阁,白堤断桥,一个不落,风景十分别致。可是,就在乾隆来的前一晚,出了一个问题:几百亩的别墅园林,居然没有一个水池。霎时间,整个“小西湖”的美景逊了颜色。
眼看着第二天乾隆皇帝就要驾临于此,这可如何是好?在这危急时刻,汪太太笑而不语,竟然拿出几万两黄金,召集了所有能来的工匠,连夜赶制了一口三仙池。只见那口池子,水面波光粼粼,好似一颗珍珠点缀在园林中。果然,第二天乾隆帝看到如此美景的时候,赞不绝口,龙颜大悦,重重赏赐了汪太太。从此,汪太太更加名声在外了。
上面这个故事叫“一夜成池”,还有一个故事叫“一夜成塔”,内容上很类似。故事反映的东西也很类似,那就是徽商十分富有,所以当后来乾隆皇帝听到徽商连夜造出一座塔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盐商之财力伟哉,朕不及矣!”拥有天下的皇帝都被徽商的财力给折服了,足可见徽商的巨大影响力。当然,这两个故事的情节可能有夸张的地方,但人们之所以会编出这种故事并且能广为传播,这本身就反映了徽商的巨大财力已经深入人心。
雍容华贵的胡雪岩故居
文史君说
徽商,从一针一线做起,凭着“徽骆驼”精神称雄于明清,就连乾隆皇帝在拥有巨大财富的徽商面前都“低了头”。但是,物极必反,傲立潮头的徽商也抵挡不住历史的洪流,随着清朝的衰落而一步步走向消亡,最终在太平天国的打击下彻底一蹶不振。到如今,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历史的残片来了解这段历史了。
参考文献
(明)谢肇浙:《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王廷元:《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
(作者:文史君说·士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