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上海的电影院(二)
注:《那些年,上海的电影院》曾经在今年年初推送过,阅读量也很不错。由于当时没有原创保护,所以这次重新编辑后发表,增加了原创标记和底下的留言功能,特此说明。
《那些年,上海的电影院》共收录老上海的电影院(剧场、影剧院等)七十多家,分三集。这是第二集,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第一集和第三集。
图片、资料来自网络
方校长整理
第一座立体电影院 ---- 东湖电影院 (东湖路9号)
东湖路原称杜美路,东湖电影院的院址原为花园住宅,1939年6月,改建为电影院。东湖电影院原名杜美大戏院,专映美国电影,40 年代放了大量前苏联进步影片。1954年7月,由市文化局接管,放映电影,改名为:东湖电影院。1962年建成第一家东湖立体电影院,同年,上映国内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在7月 1 日隆重献映。影片由桑弧执导,著名演员韩非、程之、陈强主演。影片上映后轰动了整个上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而这条原本人迹稀少幽静的东湖路,从淮海路口到另一头的四岔路口(新乐路、延庆路、长乐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
记得那年父亲说要带我们几个孩子去看立体电影,兴奋了好几天。第一次戴上眼镜看电影,第一次看立体电影,那个惊喜至今难忘。
美琪大戏院 (江宁路66号)
是上海“孤岛”时期建造的最后一家影院,由亚洲影院公司何挺然于1941年投资建造,拥有座位1583个。建筑华丽别致,气质高贵,是上海最漂亮的影剧院之一。美琪大戏院最初放映电影,后来也是上海音乐、舞蹈、戏剧节目的演出场所。
20世纪50年代更名美琪电影院,文 .革时期叫北京电影院。现在又恢复了最初的名字。是上海“为数不多”重新使用“大戏院”旧称的剧院。
平安电影院:(南京西路1193号)
位于南京西路陕西北路口的平安电影院,前身是张爱玲常常光顾的平安大戏院。
“平安电影院”代表了老上海一个时代的缩影。其实,“平安电影院”只占这幢半圆建筑底层平安大楼的一小部分,而就是这一小部分竟然让庞大的平安大楼出了名!
长城电影院,原名辣斐剧场,复兴中路(原为“辣斐德路”)
由著名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32年建造,主要放映西方电影和演出话剧。
1954年12月,改名为地方国营长城电影院。并多次拨专款进行维修。 1966年10月,长城电影院又改名为长征电影院。1975年,影院扩修舞台,将原来只能放映普通影片的银幕改为宽银幕。1976年5月,影院恢复长城电影院名称。1987年5日1日,影院因危房经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批准而停映。
衡山电影院 (衡山路838号)
衡山电影院于1951年8月17日典基兴建,1952年1月5日建成开业,由社会集资建造,由时任市长的陈毅题写院名。是新中国诞生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电影院,迄今已走过近半个世纪。
几十年来以其别无二致的庭院式氛围,享有沪上唯一“花园影院”的美誉,沉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海派怀旧情结。
上海电影院 (复兴中路1186号)
上海电影院,始建于1942年,初名上海大戏院,如今已关闭。说起它的历史,算是个“半路出家”的电影院吧,建成之初本是演话剧的,而后才改映电影。
瑞金剧场 (延安中路石门一路)
位于延安中路石门一路转角,坐西北朝东南。前身为金都大戏院,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国华影业公司经理柳中浩、柳中亮兄弟集资建造、专映电影。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演出话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金都剧场,很长一段时期为越剧重要的演出场所。尹桂芳在此主演《浪荡子》等剧,曾轰动一时。戚雅仙、毕春芳的合作越剧团长期在此演出。近年来也演出其他戏曲,兼映电影。建筑为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长江剧场
前身为英国人创办的卡尔登大戏院,专映电影和演出外国歌舞剧。1937年首演话剧《原野》,此后为上海重要的话剧演出场所。
在1980年代,要问上海“哪里看话剧?”大多数人会回答长江剧场(原为“卡尔登大戏院”)和上海艺术剧场(解放前叫“兰心大戏院”,1991年又恢复此名)
天山电影院 (天山路888号)
1978年建造,次年国庆节对外营业。2012年停止营业。
群众影剧院 (四川北路1552号)
始建于1928年,取名广东大戏院。1931年改名为虹口中华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虹光大戏院。1951年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管理,改名为华东公安部队大礼堂。1952年9月退还市文化局,改名群众电影院。后又改名群众剧场,1968年改名群众影剧院。
永安电影院 (四川北路1800号)
初名上海演艺馆,地址四川北路1800号,民国13年由日商林右板吉租地建造,曾先后易名明星大戏院、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戏院。文 .革的时候曾改名鲁迅电影院,不久就改回来了。1986年7月进行改造,1987年底竣工。
仙乐剧场 (南京西路444号)
前身为民国25年(1936年)12月开业的仙乐斯舞宫。又名仙乐书场,1960年改为木偶戏专用剧场。文 .革中停业,文 .革后曾恢复评弹日场,但不久即停。
沪东电影院 原名沪东大戏院,(平凉路525号)
建于1942年,为俄籍犹太人托哈奇等集资建造,由季固周等为主经营,建筑面积942平方米,无靠背木板凳1140只,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专映旧片。是杨浦境内唯一一家开设于解放前的影院。1956年公私合营后,对建筑和设备分期更新,修缮后改为新片影院。“文 .革”初期,影院业务受到严重影响。1972年10月经改建,成为区内首家宽银幕影院,首映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场场爆满,连映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
沪南电影院 原名东南大戏院,位于民国路(今人民路)134号,近龙潭路口
1929年2月2日开业。大戏院于抗战时期曾一度停业。1948年3月,戏院进行了大装修,改名为银都大戏院,重新营业。1953年9月又改名为沪南电影院。1958年末影院专门由妇女管理,这在上海影院中是绝无仅有的。1976年再次全面大修,成为老城厢附近首家宽银幕电影院。1992年由单一放映电影改为多功能综合娱乐场所,2000年4月被迫停止放映电影,2001年7月1日歇业,2006年为建人民路越江隧道被拆除。
沪西电影院 原名沪西大戏院,1928年,奥飞姆大戏院在长寿路1186号开幕
30年代一度演过沪剧。1933年后曾先后改名为鸿飞大戏院,天乐大戏院。1939年,日本占领时期改名沪西中华大戏院。1945年,改称沪西大戏院,1951年,改名为沪西工人剧场。1962年,改建后更名为沪西电影院。
沪北电影院 (洛川东路500号)
沪北电影院是一座五层建筑,规模宏伟,其欧美式的立面建筑风格,新颖别致。
北海电影院 北海路近云南路,(上海工人文化馆小剧场,茉莉花剧场)
因为找不到老的照片,所以暂时用上海市工人文化馆的照片代替。
曹杨电影院 (兰溪路)
曹杨电影院,建于1959年。位于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兰溪路商业街,是一座历史悠久、设施先进、服务一流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
共舞台 (延安东路)
共舞台地处上海市延安东路433号,建造于1927年,原在大世界游乐场内。1930年独立经营,专演京剧,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解放前该剧场以机关布景和演出长篇连台本戏的海派京剧出名,很受市民观众的欢迎。2006年上海共舞台以崭新的面貌迎客。
天蟾逸夫舞台 (原天蟾舞台) 福州路701号
是上海历时最为长久、最具规模的戏剧演出场所,曾有“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
人民大舞台 (九江路663号)
人民大舞台位于九江路663号。1909年落成开幕,是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剧场,也是海派京剧的发源地。1933年大舞台拆建停业,重建后正门改在二马路(今九江路663号),请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仿照纽约最新式舞台建造。1934年9月重新开幕后,邀请梅兰芳、马连良两大剧团在此演出。1966年曾改名人民大剧场,兼映电影。1976年翻修后恢复原名。
中国大戏院 (牛庄路704号)
先后名为三星大舞台、更新舞台、中国大戏院、中国剧场。1929年兴建,1937年1月24日更名“中国大戏院”。
1954年市文化局接管改名中国剧场,1955年后台组建新中国京剧团,与戏院分离。1958年交黄浦区文化局管理。除演京剧外,全国各地各剧种来沪常演于此。曾改名新中国剧场,1974年改名中国剧场至今。1978年后一度成为淮剧主要演出场所。 1992年剧场翻建,1993年竣工,恢复中国大戏院名。
方校长整理
其他公众号转载请注明来源:方校长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