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不只为砍柴
一个从事篆刻创作的人,需要配备很多种工具。我曾问过不少印友一个问题:对于篆刻,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什么?十之八九的回答是:刀与石头。我笑笑,不置可否。其实再进一步,刀与石头哪一个更重要呢?还真不好说。若不是文寿承发现软石之妙,相信也难有今日的篆刻之盛。但仔细想想,没有石头,还有竹木牙角等材料可以替代,若没了刀,怕是大家都无从下手了。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我只是想借这个问题来谈一谈刀的重要性,以及各家用刀的不同。篆刻里有一句话:使刀如笔。书法与篆刻本是孪生兄弟,有许多相通之处。现代篆刻基本都是建立在书法基础之上的,篆刻的刀就是写字的笔,石材便是纸张,若是笔不佳,写出来的字定会大打折扣。搞篆刻的人基本都写字,少不了笔,专业的书家就更不能少了。记得自己年少时习字学“二王”,用的是便宜的毛边纸,比较薄,偏生,笔是大白云。写了许久,不见起色。后来遇一老师,向其虚心请教,师说:工具全不对,写上十年,也难得法。师又说:我们学谁书,先要了解他用什么纸笔、怎么用?甚至还要考虑他使用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但是你用的工具越接近历史,你的学习就越接近真相。“二王”时代,没有生纸,也不用羊毫,用生纸羊毫作“二王”书,如何能出筋骨、见笔锋?彼时我才明白,对写字来说,合适的纸笔是何等的重要!思及篆刻,道理亦同。当时初学治印,喜细朱文,买来刀石,一阵猛戳,总是不像,当然水平亦劣。后偶然一次读巨翁记,了解到其所用刻刀是采用英国鹰立球牌封钢自制的,长20厘米,开刃极薄,对我甚有启发。遂买来硬质钢料,自制刻刀。磨好后试石,果然锋利轻快,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进步明显。当然,此法不适合所有印人。因不同的篆刻者有不同的风格,所用刀具也皆不一样。缶翁治印纵横欹侧,朴拙浑厚,遒劲峻绝,所用之刀绝非薄利之器,而是钝角厚背,类似于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不凭机巧,只借力道。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厚的功力方能掌控。因此,各家各派,风格不同,用刀有别。近年来,我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大致把刻刀归于三类,仅为个人愚见,方家勿笑。一类为薄刃型,开刃角度约为15-22度,此型最适合刻细朱文、汉玉印等工稳写实类风格的,对于纤维类印材,如牙、角、竹、木、骨之类,以及琥珀蜜蜡,是不二之选。如果学陈巨来,此为必备。二类是中刃型,开刃约为28-32度,此型适合刻平稳小写意一类,如多数秦、汉印,流派印,及黄牧甫、赵古泥等。三是厚刃型,开刃约为35-40度,适合刻大古玺、陶印、流行印风等大写意类风格的,下刀有力,线质粗犷,学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等,当用此刀。另外,所刻印面大小,亦当与刀口宽度成正比。一般一厘米内小印,刃宽不过三毫米;二三厘米印面,刃宽五六毫米为宜;三厘米以上大印面,当需八毫米以上宽刀,方才使得上力。当然,有些名家刻印,大小印面一把刀通杀的,也很常见。你若真到欧阳率更那个境界,不择纸笔,信手皆妙,自是无需暇视这等小道。把工具分得这么细致,当然也是有来由的。早前家叔是一木匠,在家乡小有名气,少时见他上工,锯子由大到小,少说五六种。刨刀大小长短宽窄,各有不同,凿子数量更多。记得那时用一帆布袋包着,打开来一长排,不下十数把。后来我曾有一段时间喜欢上红木雕刻,见那些师傅工作,拿出来刻刀,基本上都是每人一大包,各种形状、大小皆不相同,种类繁多,是很多单纯刻印之人无法想象的。二三十把是常态,有的师傅的刀具有近百把之多。当然,并非每一把刀都是常用之物,但是有些特别之处,当用特别之刀,且这些刀具均是师傅们自制的,那种商店里十来把一盒的套装刀具,专业师傅们都是不屑于使用的。科学已经证实,人类是学会了使用工具,才拉开了与动物的差距。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羞于谈论工具,相反,对于篆刻者来说,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尝试做得更完善。艺术家不是天生的,技进乎道,几乎是所有从艺者都绕不开的一条路。既然绕不开,那我们不妨沉下来,先努力做好“技”的部分,把每一支笔、每一张纸、每一把刀、每一方印,都做到精益求精,方能致广大而尽精微。(“万岁千秋”印为作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