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科举比起来,高考原来如此之low
每逢高考分数公布,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各省的文理科状元也逐渐浮出水面,各种传奇故事也占据了媒体的头条。
关于状元,大家都知道,是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参加殿试的头名,大多是皇帝钦点。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是众多戏剧演义文学中穷酸学子完成逆袭的标配。
今天的状元和古代状元比起来,哪个性价比更高呢?
古代状元的待遇可不是盖的。首先基本能确保一个体制内的铁饭碗。清代考上状元的人,保底分配个从六品的官,基本相当于今天的正处到副厅级,大多分配在翰林院,在皇帝身边工作,"一不小心"就会升迁上去,起步那是相当的高。社会地位也不是一般,即使科举制度里最低级的秀才,也不需要缴纳赋税,见了县官也不需要行跪拜礼。秀才都这样,状元及第更不需说,穿红带紫骑上高头大马,真是风光无限好。
现代的状元呢?能保证的差不多就是可以进入清华北大学习,其他的,还得靠你自己!当然,高考状元要成为网红还是很容易的,只要混的差一点,媒体上就能看到《高考状元卖猪肉》的标题了!
如果非要较真,笔者以为,现在的高考,放到古代,也就只是"童试"的档次。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普及一下科举的级别。科举考试级别,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低级的就是童试,差不多是准入资格考试。再高级别的是乡试,省级的考试,后面还有会试,全国精英的选拔,最高端的就是殿试了,由皇帝亲自评定人才。为什么高考只能相当于最低级别的"童试"呢?
《明史·选举志一》:"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童试的目的就是能够"入学",即进入官办的学校学习。根据考试成绩的好差,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每月都给廪膳,补助生活,不过名额有定数,需要努力才行。增生成绩次之,是拿不到补助和奖学金。附生则更低一个档次,生员初入学都是附生,只有考在前几名,才能升为增生或廪生!
明清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州府县的头名才有希望被选拔为贡生去学习。当然,如果你是官二代、富二代,也可以通过捐款方式入学,这里就不多说了。
当然,要进入官立学校学习,也是非常麻烦,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不仅要审查祖上三代的成分,如祖上有优、娼、皂、隶的,你基本就和考试say byebye 了。
此外,还需要相互担保、联结,经过严格的体貌比对,没有冒名顶替等舞弊行为,才能获得资格考试。有了资格后,还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层层选拔,个中辛苦,可能只有当时考生才知道吧!院试合格了,那么恭喜你,你成功成为一名秀才了。但你不要高兴太早,直到这时,你才仅仅获得了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资格,后面的未解锁关卡还有很多。遗憾的是,很多人的人生的巅峰也只停留在"秀才"上,六七十岁的"童生"也大有人在,范进先生算是运气不错的,最后还考上了举人,算是"上岸了"!
高考只能相当于科举中最初级的"童试",现在的高考状元只不过相当于成绩不错的"童生"或"秀才",你是不是觉得大跌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