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学习变现,解决成人学习问题——《学习变现》

今天要推荐一本有意思的书《学习变现》。

这本书作者是一位日本人,名叫清水久三子,曾经在2007年出版过《专业人士的学习能力》,在此之后总结了近些年来的现实变化,写出了这本《学习变现》。

书中有挺多有意思的内容,其中我挑选了两个值得记忆和学习的点,分别是:不做专业学生、成年人的两种学习方式。

一、不做专业学生

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里曾经提出过成人学习和学生学习的不同,当时看得我频频点头,没想时隔几年后,有一位日本作家也客观的分析了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且在这场分析之外,还延伸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角度:不要做专业学生。

不要做专业学生,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本书作者清水久三子认为,在很多成年人身边总有一些这样的朋友,他们不停参加各种培训,阅读各种书籍,但却一直无法在工作中取得对应的成果。

但是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学习吗?

成年人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技能和知识,是为了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转化为谋生的手段。

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各种学习场合忙碌着,甚至忘掉了原本的学习目的,这样的人被称为专业学生。因此,我们要避免成为专业学生。

换到国内语境,其实这句话也可以勾连上知识焦虑。

从接收者角度看,很多人不停在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上转战,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生活和工作的改变,甚至学习之余还有一丝丝迷茫,这种正是作者口中的专业学习者。

二、成年人的学习方式

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成为一个专业学习者,做好学习变现呢?

书中给出了一些专业的建议。比如制作信息地图、学习路线图、广泛阅读书籍、请教他人、总结实践等等。

在这里,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是制作信息地图和学习日志,这是因为其他几种方式,在很多个人成长书籍里都有提及,唯有这两招很少有书籍涉及。

首先看一下制作信息地图

信息地图,可以将自己理解的内容通过图表方式给具象化,找出自己对概念理解的不足之处,同时方便传递给外界,进而扩大自身影响力。

制作信息地图,一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决定主题

不论是个人规划,还是行业知识学习,所有项目的第一步都是决定主题,只有锚定了主题,才能避免后期的制作成为无谓的涂鸦之作。

第二步,提取构成要素

一个主题里有很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正是构成要素,但并不是所有构成要素都值得放进信息地图里,所以这时候我们需要提取出合适的构成要素。

第三步,定义相互关系

每个构成要素之间是并列关系?先后关系?还是流动关系?这些需要我们在这一步做好确认。

刚开始制作信息地图,可能会比较慢,这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对应的模板。作者在书里列举了常见的信息地图所需要的模板。比如有流动型模板、构造型模板等等。

在制作图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试着从多个角度切入制作图表。

这是因为即便是同一个事物,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事物的不同重点,这时候需要我们使用不同信息图。

最后,当我们制作好了信息地图,还需要检查一下三项内容,分别是:

1、层次感。如果一张图表没有层次感,所有内容堆积在一起,对于阅读者来说并不是一个良好的体验,时间一长,即便是制作者自己很可能也忘记了内容结构。

2、信息性。很多人喜欢制作各种手绘图,但对于信息图表来说,相比于美轮美奂的手绘,更应该重视的应该是图表的信息性,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图表不论多美,也失去了存在价值。

3、普遍性。之所以这一点重要,是因为图表需要对外展示,只有别人一眼可以读懂图表,才能说明这是一张成功的图表。从这一角度来说,很多人写的思维导图只能自己看懂逻辑,这就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地图。

说完了信息地图,我们再来看看学习日志是如何制作的。

在很多个人成长方法里,都有提到过主题阅读,但是对于主题阅读这个话题往往只局限在如何找书、阅读技巧方向。

而这本书提到的的学习日志,其实是主题阅读学习的一种不错的呈现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写好学习日志的主标题和副标题。

主标题需要我们确定好内容,而副标题可以写得自由一些,比如写上表明决心的内容等等。

接着我们需要参考信息地图做出分类。

分类结束后,我们要写下三项内容:关键词、自己的所见所闻、书评。

在制作学习日志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过许多关键词,这时候将关键词整合在一起,自己添加标题写进学习日志中。

除了关键词外,还有一些观点对我们会有启发,也可以写进学习日志中。

而书评是阅读环节非常重要的一项。我们尽量将读过的书写出三行书评,这样的好处是聚焦和记忆。

很多人写书评,会凑字数的写上自己阅读的目的、当时的心情,这些内容写在生活日志中无可厚非,但是没必要浪费笔墨放进学习日志里。

三行书评的要求并不高,既可以帮我们摆脱长篇大论的压力,也可以促使我们精炼语言,找出最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

书中作者提到的学习日志输出方式是博客,这真是一个充满了年代感的词语呀。

在咱们国内,完全可以换一个工具,比如印象笔记。

如今的印象笔记对接了很多阅读平台,比如kindle,比如掌阅、得到等等。

当我们将这些平台的阅读笔记导入印象笔记,接着提炼出关键词,将平时记录的观点、书评从笔记里复制粘贴,可以快速的制作出属于我们独有的学习日志。

而且印象笔记还可以在学习日志里做内链和双链,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找到印象笔记里其他笔记内容和学习日志的关联性。

这本书里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小技巧值得借鉴,而且很多技巧都和如今的一些流行理念和工具比较接近,比如对于阅读,我们可以选择同时看多本书,这时候可以选择使用阅读记录app,或者使用印象笔记来做阅读计划控制,比如每天用30秒来读一本书,效果会好过每天读1小时,这一条理论里隐隐含有微习惯的影子,比如随时处于学习环境,这妥妥的就是碎片化学习呀。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虽然日本在互联网方面似乎和中国还有一些差距(比如书中还在沿用博客的学习展现方式),但是很多观点都可以触类旁通地帮我们解决学习变现问题,而且作者能够不避讳实用性,一切从最本质的根源出发,也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学习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