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说|像我这样,处于焦虑中的人

“四十不惑”,我们同时被这句古老的话语安慰着,却又欺骗着。

前些天,我刚刚度过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发现懂得确实多了,可想不清楚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比如关于自己的养老生活,又比如关于日渐衰老的独居妈妈的养老问题。之前问过她,当有一天,她需要照顾,是否愿意搬来美国和我一起生活?她的回答是:不愿意,去美国。

事业上的突破,同样也未因我年过四十,就开始一片明朗。过去15年+,不断往返中美,已做稳了形象管理行业中教学、授课、服务的成熟模式的生意,无法大富大贵,却也可小富即安,诸多国际上的大师、前辈,也都是如此这般地做着,年复一年、甘之若饴。

可,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总觉得在形象管理行业,应该还有一个能脱离单位时间消耗的商业模式,还有一条更有效的路。而自己,是可以找到它的。

前些天的聊天中,户主对我说,你很像一枚精子。

“怎么说?”我问。

“怀抱一腔激情离弦,周围有1亿多竞争者。在黏黏糊糊中横冲直撞,一门心思直取那枚卵子,奔向开枝散叶。”我听后,禁不住哈哈大笑。如此说来,自己哪里是一枚精子。简直就是一枚一枚一枚又一枚,为了找到那条有效之路,前赴后继。

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说:“把辛勤的耕作当成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和的耕耘。”这对于我,有点难。特别是面对事业,尤其是带着团队和信任的伙伴,做不到对收获完全没有预期、没有企图。 不过好在,我可以让自己大多时候心平气和。这也算是到目前为止,人生给自己的馈赠之一吧。

几个月前,我应邀去武汉,参加医美行业大会,主办方是艾迪尔的客户。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行业,参会者来自全国各地,熙熙攘攘竟有2000多人。可他却几次面带惭色地向我们说,今年的大会人数不理想,不及往届。我不由好奇:“往届是怎样的呢?”

“6000-8000人”,主办方说:“今年经济形势不好,参会人数严重下滑”。

我听后,心有戚戚然。忍不住对比了一下形象管理行业。我从2005年开始加入AICI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从2014年开始担任国际理事会的副主席职务(秘书长、商务运营主席)。期间参加、组织了国际、亚太和国内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论坛和会议,而参会的人数多则350人,少则10人。

这,就是一个行业和另一个行业的规模差异。医美行业下滑不好的时候,一个国内论坛还有2000+人参加。而形象管理行业好得巅峰的时候,一个国际论坛却还不足400人。可是不是就此能说明,从业人数较少的小众行业,就不值得推广与投入呢?当然不是。就像梳子,对满是光头的僧侣和比丘尼的寺庙是否有销路一样,我一直认为,形象管理行业面对终端消费者和市场是否为刚需,取决于认知和推动。

2016年3月开始,谷歌领衔开发的阿法狗以全胜的成绩横扫世界顶尖围棋大师们。连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世界冠军柯洁都说:“在我看来它(指阿尔法围棋)就是围棋上帝,能够打败一切。对于AlphaGo的自我进步来讲,人类太多余了。” 这种人类太多余了的担心,正让很多职业人士惶惶不可终日。

BBC在2018年预测出十大被AI取代概率最高的职业:

  1. 电话推销员:被取代概率99%

  2. 打字员:被取代概率98.5%

  3. 会计:被取代概率97.6%

  4. 保险业务员:被取代概率97%

  5. 银行职员:被取代概率96.8%

  6. 政府职员:被取代概率96.8%

  7. 接线员:被取代概率96.5%

  8. 前台:被取代概率95.6%

  9. 客服:被取代概率91%

  10. 人力资源管理者:被取代概率89.7%。

同时,BBC也列出了最不容易被AI难替代的十大职业:

  1. 营养师

  2. 医生

  3. 护士

  4. 牙医

  5. 兽医

  6. 喜剧演员

  7. 考古学家

  8. 牧师

  9. 健身教练

  10. 摄影师

其实,纵观这些职业就不难发现:它们提供的价值,除开技能以外,还需要有创造力、有情感以及与人的链接。而这些恰好也是形象顾问的职业特点和魅力所在。

霍金说:“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人类遇到的最好的事情,但也可能是最坏的事情。” 而对于形象管理行业而言,AI的出现,应该是好事大于坏事的,即使,它现在看起来,仍是一个小众行业。

在商业场上,一直流行着一种说法: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现在消费升级了,好赚钱的说法又扩展了:能让人赚钱的、能让人省钱的、能让人美的、能让人延年益寿的,钱,最好赚。

对照下形象管理行业:妈呀,全中!

这却也是迄今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为什么一个行业既能帮人赚钱、省时间,又能帮人变美、抵抗“衰老”的心态,却知者、信者、用者甚少呢?是传播不够?还是从业人员理解偏差?我有什么方法,能够扭转这个行业污名化的现状?

前几天,张小龙在演讲中谈到他做微信的原动力。原动力,在我看来,就是Vison,是Why,是每天驱使你爬起来的动力和做事的初心。张小龙说:“原动力也叫初心。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刚入行时,老师曾布置作业让我们写Vision愿景。我当时朦朦胧胧的,写下了“成为中国形象管理的推动者”。几年前,在华盛顿肢体语言学院进修的时候,老师问我们是什么让你每天起床?有人说因为要送孩子,有人说要给家人做饭,有人说要去上班。问到我的时候,我说:“如果有一天地球要毁灭,只有一小波人被选中上那个“诺亚方舟”,我希望里边有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存在对人类的延续有意义。”这样的想法对有些人或许感觉虚渺,但我确实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一个使命。虽然子曾经曰过,五十岁才知天命。但从28岁开始,我就朦胧地感觉到,自己的天命就是推动形象管理,包括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找到的那条新型的道路,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形象管理。

这些困惑、思考、相信和朦胧的直觉,共同构成了我的原动力、我的Vison,也是我的Why,是让我一直执着前行,即使与爱人中美异地13年,却仍然往返穿梭乐此不疲的原因。

这个原动力,曾经一直站在我背后默默加油,而现在,我却希望把它请到我的面前,空闲时也给它打打气。

这种转变,或许是因为在我面对镜子时,骤然发现头上的白发从鬓角已不知不觉入侵到脑门;也或许因为历经越来越多的生离死别,豁然感受到岁月不是走来的欢歌,而是离去的挽歌;又或许因为越接近玻璃顶,清晰感受前方的光明,就越想出入有清风。

不管是何种原因,我都开始清晰地意识到,当焦虑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时候,我最应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原动力,请到面前,不断地告诉我: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里去。

十几天前,我换了微信头像。把一直背对着的照片换成了面朝前方的。我曾以为,冷井情深、保持简单,就能修篱种菊,避开车马喧嚣。后来发现无论你背向还是面对,江湖就在那里,不远不近,那我索性就全情投入吧。未来可期,经常给自己的原动力加加油,多问自己几遍:

你在世界的何方?

你拥有的岁月过去了几年几月几天?

你来到了你的世界的哪个地方?

希望,与我同样焦虑的你们,原动力仍在,江湖一切安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