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3-19)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时任鲁国大司寇。鲁定公常与孔子谈论君臣之礼。后由于孔子的主张不能推行,于是周游列国14年。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定公,即鲁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哀公之父,谥号定。公元前509至前495年在位。

使,使唤、使令。

事:侍奉、服侍。

【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使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对于这件事应该怎样才好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令臣下要依礼,臣下侍奉君主要忠诚。”

鲁定公问礼,问的是君臣之礼。鲁定公并非不知礼,但为何还要向孔子问礼,实在是出于迫不得已。孔安国批注说,“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早在鲁定公之前,其兄长鲁昭公在位时,鲁国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专权,国君根本没有实权,处处被三家挟制,甚至发生严重矛盾冲突,鲁昭公被逼离开鲁国,流亡齐国七年并死于齐国。三家便将昭公之弟定公立为国君,定公更没有实权,时常感叹自己君不像君,自己的臣不像臣,心里很不痛快,于是就有了“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之问。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所有君臣范式之中,双方必然处于不平等的政治地位。君对臣、上级对下级、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等等,前者处于强势地位,以权力为主,重发号施令;后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义务为主,重服从执行。孔子深知二者的地位关系,所以强调国君对臣应当以礼相待,这里的臣不仅仅指臣子,还应包括臣民,意思是国君对百姓都应以礼相待;臣子百姓都应对国君忠诚,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分内之事。只有双方都做到这一点,才是正确的君臣之道。

“君使臣以礼”是“臣事君以忠”的重要前提,这与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共之”的观点完全吻合。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提倡的“忠”并非“愚忠”。同时也再次发现,论语记述中经常出现的“子曰”,凡是国君提问时都为“孔子对曰”,真实地体现出孔子回答时特别恭敬的态度,这正是孔子“事君尽礼”的具体表现。

“君使臣以礼”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当前各种管理体系中都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的就是上级对下级要以礼相待、关心体贴、给予尊重。即使出现矛盾分歧,无论什么原因,上级都要先做自我检讨,反省过失,查找不足,及时改正,让“使臣以礼”发自内心、成为自觉,真正做到以仁换仁、以心换心,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广纳贤士能人,共同成就宏图伟业。否则,就会时时感到高处不胜寒,直至沦落成为孤家寡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