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术篇(上)——孙坚的幕后老板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说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初,哪路诸侯实力最强,把持朝政被群起而攻之的董卓除外,就要算公孙瓒与袁术了。当时的曹孙刘三家还都寄人篱下,处于创业初期,袁绍空有盟主之位实际却只占渤海一郡。而当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公孙瓒在北方大肆扩张占据幽、冀、青三州大片地盘,袁术则地跨荆、豫二州,其中南阳、汝南又是东汉人口最多的两大郡,单独一郡人口比某些州人口总和还多,可见当时袁术才是真正的实力派。公孙瓒在之前的文章刚刚讲完,至于袁术在群雄割据期间都做过哪些事,为何会败亡?本期开始为您讲述历史上的袁术。
袁术重大事件之一——四世三公之豪门
袁术(?—199),字公路,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县)人。东汉世家大族影响极大,在地方上为一方豪强,在朝廷里累世为官。包括著名的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琅琊王氏等等,都是非常有实力的大族。这其中汝南袁氏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四世三公或四世五公,是汝南袁氏最响的名号,因为察举制的原因,举荐与被举荐的官员之间很容易形成裙带关系,师生相称,一层套一层,所以累世三公的袁家“门生故吏遍天下”,人脉极广。这是袁绍与袁术兄弟能在群雄割据时先声夺人的关键。
袁术父亲叫袁逢,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袁逢的弟弟袁隗先后任司徒、太傅,比袁逢更厉害。兄弟同列三公,可见袁家的厉害。众所周知袁术与袁绍是兄弟,尽管袁术本传里称其为“绍之从弟”即堂兄弟,但综合多种史料,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绍是袁逢的私生子,因此过继给兄长袁成,而且过继时袁成已经去世。身为私生子,却从小就被袁逢和袁隗疼爱有加,嫡出的袁术瞧不起袁绍又很嫉妒,这种“童年阴影”也是后来袁术与袁绍关系不好的重要因素。
其实袁术除了袁绍这个“假堂哥”,还另有个真大哥,袁逢的嫡长子叫袁基,袁逢去世后袁基承袭安国亭侯爵位,并担任九卿之一的太仆。如果一切按部就班下去,袁基成为下一个袁氏三公的概率应该相当大。而且袁家并非空有虚名,在大将军何进掌权时期,袁术的叔叔袁隗可是与何进共掌朝政的实权人物。
《资治通鉴》载: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汉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后,袁隗作为天下士人代表,成为仅次于何进的二号实权人物。太傅是位列三公之上,称为“上公”的非常设职位,突出地位尊崇,更重要的是录尚书事,即朝廷事务的实际管理者,相当于丞相。大将军何进出身社会底层,凭妹妹何太后而上位,缺乏根基的何进在与十常侍等宦官争权的过程中需要拉拢士人,最佳合作对象自然是袁氏一族。有袁隗共同掌权,袁基任太仆、袁术任虎贲中郎将、袁绍甚至担任司隶校尉,这些绝非巧合,袁氏家族与何进的共同目标都是铲除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
袁术重大事件之二——仕途生变,出逃南阳
与东汉末年很多名人一样,袁术年少时也崇尚游侠之风。
《后汉书·袁术列传》载: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作为东汉时尚的游侠风气,指的是结交好友,仗义疏财,为帮助朋友不计代价,时常习武打猎的年轻人,通俗讲就是够哥们义气。袁术名门公子,有钱有闲,所以总是跟其他官宦子弟成天游荡打猎,怎么开心怎么玩。这倒也正常,袁绍、曹操年少时也差不多这么过来的,就是不知道袁术跟他们有没有一起混过。
再后来准备参加工作了,袁术还真把爱玩的习气改掉,稳重了许多。“后颇折节”说的就是袁术说改就改,而且改变很大。毕竟出身豪门,礼仪学识耳濡目染也不会差。
袁术从政之路非常平坦,举孝廉、除郎中,在各地担任官职,后来做到河南尹、虎贲中郎将。河南尹既是行政区划又是官职,意思是河南郡太守,因为管辖京城洛阳及周边地位特殊,所以不叫郡而叫尹,治所就在洛阳。至于虎贲中郎将,相当于皇帝的警备部队将领。
袁绍为司隶校尉、袁术为河南尹、叔叔袁逢录尚书事,袁家势力之大,与其说是何进主动扶持,更多还是被迫拉拢。无怪乎在何进传记中,袁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何进为铲除十常侍采取的行动,袁家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如果不出意外,袁家背靠何进这棵大树还将继续繁荣昌盛下去,殊不知,京城马上就要迎来巨变,袁家也将迎来灾难。
中平六年(189)八月,何进被十常侍刺杀,京城大乱。袁隗、袁绍、袁术为首的京城将士大肆屠杀宦官。何进与十常侍都不存在了,在外围虎视眈眈的董卓入主洛阳。以武力为后盾,董卓决定废掉刘辩改立刘协为帝。董卓为拉拢袁家,任命袁术为后将军,但袁术担忧董卓为人暴虐,说不准何时会遭受祸端,于是出逃至南阳。
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联军成立,各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袁术以后将军身份参加联军,屯兵于南阳郡鲁阳。
袁术重大事件之三——接纳孙坚,扩张势力
尽管在《三国演义》等各种文艺作品中,孙坚是作为讨董联军一路诸侯出现的,但其实孙坚只是袁术的部将,并不是独立的势力。
孙坚之前已有文章专门讲过,身为长沙太守的他在关东联军成立后,先杀荆州刺史王睿,再杀南阳太守张咨,然后率领数万士兵到鲁阳与袁术会合。
对孙坚北上的具体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阅之前的文章,这里就不赘述了。笔者简要梳理一下袁术占据南阳以及接纳孙坚的经过。
首先袁术的职位是后将军,并非主政一方的官员,在南阳还有太守张咨存在,袁术的地位很尴尬。虽说袁术在鲁阳招兵买马张咨并不敢管,可袁术名不正言不顺地寄居此地,显然不利于长期发展。各路诸侯名为联军实为割据,袁术不选别地偏偏逃到东汉第一人口大郡南阳,显然心中早有打算。张咨不除,袁术就无法掌控南阳。
其次,孙坚的长沙太守是凭借军功获得,在凉州、荆州等地多次参与平叛战争,是早已成名的战将。但也仅止于此。想有更大发展,必须背靠大树,世家大族才具备吸引人才投奔的名望,才能有机会获取更多政治资源。孙坚杀刺史王睿,杀南阳太守张咨,放在正常年代里显然是叛乱性质。即便在当时,天下尚未完全大乱,孙坚如果没有足够动机,不会冒着被指为乱臣贼子这种风险连续杀害荆州同僚。至于史书称孙坚与王睿有个人恩怨,事情可能存在,但还不足以成为杀人动机。
所以,袁术想要除掉张咨占据南阳,孙坚想要靠上袁术这棵大树,双方一拍即合。袁术借刀杀人免去舆论指责,孙坚为获得袁术支持而甘愿被当枪使。就这样,袁术占据东汉第一大郡南阳,又有虎将孙坚加盟,形势一片大好。
初平元年(190)冬,孙坚开始由鲁阳北上讨伐董卓,期间发生数场大战,孙坚成为唯一一只正面击败过董卓的部队。虽然也发生过袁术因为担忧孙坚实力太强尾大不掉,而扣押粮草的插曲,但很快袁术又恢复了粮草供应,总的来说袁术给孙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才使得孙坚一路攻进洛阳,打到渑池。如果不是袁绍偷袭孙坚后方,可能孙坚真的能够击败董卓。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孙坚的后台,袁术也是真心讨伐董卓的。
袁术为何这么卖力打董卓呢?很简单,袁术逃到南阳因为看中这块地盘,这块地盘又离洛阳非常近,显然袁术的意图就是打回洛阳去,赶走董卓。这样自己就是拨乱反正的头号功臣,执掌朝政也不在话下。这种想法简单粗暴,却很有效果。
从实际表现来看,其他各路诸侯都在作壁上观,不管是惧怕董卓亦或有意割据,总之只有袁术、孙坚这一路与董卓连续正面交锋。虽然在前面征战的是孙坚,但孙坚是袁术部下,没有袁术授意与支持是不可能的。
袁术一心想直接干掉董卓接管朝政,这个野心才是各路诸侯里最大的,相比其他人眼里只有地盘,袁术想要的可是全部,这种心态也能与他后来急着称帝相印证。
只是,当袁术眼里只有洛阳长安以及董卓时,后院却丢了。南阳虽然是天下第一大郡,但毕竟只是荆州一个郡。王睿死后,董卓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躲过袁术耳目潜入荆州,取得蒯良、蒯越、蔡瑁等当地大族支持后,以襄阳为治所,逐渐招降各地。很快除南阳外的各郡都纳入刘表管辖,包括孙坚的长沙郡。
被袁术视为自家后院的荆州各郡突然换了领导,而且还是董卓任命的,袁术自然不能接受,孙坚丢了长沙郡更不能接受,这两位先进入荆州,却一个没注意被后来者刘表夺走,这就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伏笔。
刘表立足未稳不敢得罪袁术,于是上表袁术为南阳太守,算是给袁术正名,承认了袁术对南阳的占有。袁术则上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既是提拔孙坚,又免去了孙坚作为长沙太守,名义上是刘表下属的尴尬。
《后汉书·袁术列传》载: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击破董卓于阳人。
根据这段话并结合孙坚相关史料,孙坚这个豫州刺史并非虚职,而是拥有实权。孙坚一直忙着跟董卓开战,怎么能管理豫州呢?当然是因为背后老板袁术。文章第一段笔者就提到袁术跨有荆、豫二州,荆州指的是南阳郡,豫州主要则是汝南、颍川。汝南是袁术家族所在,所以孙坚作为豫州刺史,其实是袁术的代理人。
原本豫州刺史为孔伷,此人也参加了讨董联军,但其后并无任何记载。袁术主要精力都放在讨伐董卓上,不可能有余力去对付孔伷,所以孔伷很可能是病死或死于乱军中,豫州刺史空缺,袁术趁机上表孙坚继任。
以这种形式占据豫州,注定不会稳固,一来缺少根基,二来上表的方式其他人也可能会做,容易引发争夺。事实证明,兄弟反目更加分外眼红,来争豫州的不是别人,正是袁绍。
袁术东占豫州,西入洛阳,就像两只拳头伸出去,在天下的中心地带风头正劲,在悍将孙坚的攻城拔寨下,董卓都只能退保长安,袁术就此成为乱世初期实力最强劲的诸侯之一。但好景不长,随着袁绍偷袭豫州,袁术的发展势头遭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