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后人称司马光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

提起司马光,大家肯定会想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和曹冲、孔融一样是年少成名的神童,一生也以勤奋好学、刻苦努力而着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可说是闪耀千古。然而,司马光在政治上的保守和顽固也让很多人非议,明、清之际的大儒王夫之甚至称他是大宋王朝的“掘墓人”。

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 (公元1019年11月17日),司马光出生于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史载司马光在五六岁的时候,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将胡核去皮,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是自己剥皮的,父亲责备他小孩子怎么可以说谎。从此司马光一生不敢再说谎。

有天,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孩子失足掉进水缸。大多数孩子见状吓得跑走,只有司马光没有惊慌失措。他灵机一动,找到一块大石头,对着水缸砸下去,水缸里的水流了出来,失足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事不知如何传了出去,还有画师特意画了一幅《小儿击瓮图》,一砸成名的司马光在洛阳一带有了小小的名气。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甲科,签苏州判官事,做了一年多由于父母相继亡故而丁忧。降服后,签武成军判官(滑州),任职两年。后经连襟之父枢密副使庞籍的推荐,入京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在京城任官十年。至和元年(1054年),庞籍知并州兼河东经略,司马光改并州通判。嘉佑二年(1057年)司马光代庞籍巡视边地,主张在麟州筑堡失败损兵折将,庞籍因事获罪,司马光引咎离开并州,任职开封府推官。两年后改修起居注、判礼部。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同知谏院。嘉佑六年(1061年)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

宋仁宗病逝后,宋英宗赵曙、宋神宗赵顼先后继位,司马光也在欧阳修的推荐下得到宋神宗的重用。宋神宗是个年轻气盛的君主,对思想比较传统的司马光若即若离,更看重主张变法的王安石。

司马光在政治上被后人视作强硬的守旧派,他几度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他认为刑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律。虽然司马光与王安石都是竭诚为国,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王安石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

宋仁宗曾问司马光:“汉朝常守萧何所定的法令不变,行得通吗?”

司马光回答:“岂止汉朝,假使三代的君主常守禹、汤、文、武的法令至今,依然可以。汉武帝把高帝的规章加以更改,使半个天下都是盗贼;元帝更改孝宣帝的治政法令,汉朝从此衰落。从这些来看,祖宗的法令是不可以变的。”

大臣吕惠卿说:“先王的法令,有一年一变的,比如正月天气刚暖和,在楼阙上公布法令就是这样;有五年一变的,巡守考察制度就是这样;有三十年一变的,刑罚一世轻一世重就是这样。司马光的话不对,他不过是藉此讽刺朝廷。”

司马光回答:“在楼阙上公布法令,是公布旧法。诸侯变动了礼乐,王的巡守就会诛杀他。国家新建时对犯错的人会使用轻的刑罚,国家发生动乱时会使用重的刑罚,这是一世轻一世重,不是变更。更何况治理天下好比住房子,破了就修理,没有重大破坏就不要重新建造。”

吕惠卿一时语塞,无法回答,改用别的话诋毁司马光。

谈到变法的核心青苗法时,司马光说:“平民放债取利息,尚且以此蚕食贫困户,更何况官府催督讨债的威风,这是侵害百姓!”

吕惠卿说:“青苗法,愿意借就贷,不愿的不强迫。”

司马光对峙道:“百姓只知道借债时的好处,不知道还债时的害处,不光是官府不强迫,就是富户也不强迫。从前太宗平定河东,设立籴法。当时米价一斗十钱,百姓乐意和官府交易。之后,物价贵而不取消籴法,就成了河东世代的灾难。臣恐怕将来的青苗法,也会像这样。”

皇帝问:“那建立粮仓买米如何?”众人都起身回应,司马光说不可。

吕惠卿说:“如果能从百姓手里买米一百万斛,就可省去东南的水道运粮,可以用这钱供给京城。”

司马光说:“东南钱很缺而米很多,现在不去那里买进米粮,却用水路运钱来,放弃那里有的,取那里所没有的,农民和商人都会受到伤害。”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看到好友范镇因上书批判王安石而被罢官,愤然上疏为范镇鸣不平并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在这段悠游的岁月里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这部书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皇皇巨著,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绝非凭他一己之力能够完成,除了司马光,刘恕、刘攽、范祖禹三位鸿儒带领着几十位文人,夜以继日,费尽心力,刘恕甚至在书未完成时就因过度劳累而去世。宋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写序。司马光的暂时蛰伏换来一部史学巨著。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后,王安石少了最有力的政治支持,再加上掌权的高太后向来反对变法,王安石的变法无法继续。司马光被召回京城,再次获得重用。

据说,他在回京路上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毕竟他一直非常关心民生。

重新掌权后,司马光压抑十几年的心情获得彻底释放,展开最为后人诟病的废除各项变法的举措。他还大规模重新启用反对变法的官员,并打压变法派官员,被视为宋朝后来党派纷争不断的开端。

变法的举措遭到全面废除,王安石无法接受,不久后郁郁而终。面对“政坛之敌”的离去,司马光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帮忙厚葬了王安石。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1086年10月11日),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享寿六十六岁。“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高太皇太后命葬之于高陵。

然而,宋徽宗把元祐年间反对将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等旧党309人,列为“元祐奸党”,下令在全国刻碑立石,以示后世,这些碑叫作元祐党人碑。

纵观司马光的一生,其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朝在多次对外战争中败北,只能与辽夏给予岁币以换取和平,国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司马光仍坚持宗法及伦理纲常治国,但除尽罢新法外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方针,所以总的来说司马光适合为儒而稍不适为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