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院黄双辉老师讲伤寒论第16期
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第41条讲解
41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一:伤寒:伤于寒的患者
二:伤于寒的患者,此人这回,不知道怎回事,其“心下出现了水气(注意:是水气。不是水,不是积水,不是饮)。不是我们兽医剖检常常见到的“心包积液”。
三:此患者,心下有水气,我们看不到。但是,其临诊时表现出1:“咳而微喘”(注意:不是咳而喘急。也不是喘而咳。也不是渴而咳)。
2:有咳有发热
3:微喘发热
4:微喘不渴
5:发热不渴
6:咳但不渴
41、伤寒,心下有水气【不是水饮】,咳而微喘【不是咳而喘急】,咳且发热,微喘发热,喘而不渴,发热不渴【内停寒饮】,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寒去内燥】,此寒去欲解也。
至此。此患者的“病机”已经跃然于心”。疗治大则应该为『表不解则解表。心下有水气则散“水气”。此患者体质太差,顶下风,冒下雨,伤于寒。就这么激烈,看来还须护一下“其本”』。
那么,到底是护本先,还是散水气先,还是解不解之表先呢。
徒弟啊。大原则就是“小青龙”模式。
解不解之表先则麻黄·桂枝为君为臣为君臣为主。
散水气则:生姜·细辛·半夏为主
护本则:炙甘草+
伤寒论方
21、小青龙汤 8味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徒弟啊,还未明白,是不是?我举个例子吧。这四种等等情况下。要去麻黄。然后再加上“……”。这样,才是“小青龙”。你可千万别“读死书·死读书”。
我再举个例子吧。
41、伤于寒者,心下有水气,胸中有闷,有烦意,烦躁,咳而喘急,发热,干呕,微渴,宜小青龙汤。or小青龙汤+
完毕
41、伤寒,……心下硬满,满而不痛,咳而喘,发热,……汤主之?
41、伤寒,……壮热,恶寒,胸闷满而不痛,咳而喘,……汤主之?
41、伤寒,……发热,微寒(不是微恶寒),胸满而不痛,呃逆,咳逆,见微喘,……汤主之?
41、伤寒,……胸中不满,脉促,咳甚而喘微微见,时有微热,……汤主之?
自己想,推敲,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清楚的。找时间单独给你解释。这里,不要太多条人打扰到家人们,这里只说关键甲的关键
第42条讲解
42条
恭迎仲圣:辩……太阳……『病……脉……证……治』第四十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证未解”……“表未解”……“表不解”……“未能解”……“到经不解”……“未解”……“G不解”。
仲圣经中这些行文。其代表的“涵义”都有所不同。家人们细思会有收获。
我们先来想想“外证未解”与『到经不解』。也许你就会发现『外证未解』的涵义了。
经。一本『正经』。我们不仅仅要读经,而且还须读通经义,而且还须明了经中无字的内涵。才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信徒。读阿兰经,可以旦生这么多自杀性的信徒。我们学中医人,却天天仲景仲景的叫。无心诚。则术自无正
从“外证未解”我们可得知【恶寒、发热、头痛】等证仍在
然,仅仅依据,这些外证,还不足以,
明白究竟是【自汗表虚】而用桂枝汤来解肌发汗,
抑或属【无汗表实】而予麻黄汤以开腠发汗
但:
脉浮紧说明表实,表实为阖。
脉浮弱反映表虚,表虚为开。
因此,经文中虽不言自汗,然依“脉浮弱”三字,可知有表虚自汗出,这是仲师行文【证因脉给略了】。
42、太阳病,外证未解,当以汗解,宜桂枝汤or麻黄汤系,此,题中应有之义也。仲圣为什么依此而来了一句“废话”呢。
42、脉浮弱者?可否“以汗解”。可否宜桂枝汤?
仲圣:辩……太阳……『病……脉……证……治』
从规正之门……我提高了系统思维
仲师每个条文。都有:『病……脉……证……治』。我们须有则责之·无则求之。
脉浮:主表,主里气不足,主外。然后,就是两个方向『太过与不及』。太过:有力表实,有力风热。
不及:无力表虚,无力血弱。
脉弱:沉细弱【沉细小,体不充,势不鼓】,举之则无,按之乃得。为阴脉。
两个方向:弱为阳陷,真气衰弱。
病后老弱见之顺,平人少年见之逆。
脉浮……兼弱势:则为脉浮弱。
42条的脉:浮弱之形之势
42条的证:太阳中风
42条之病:太阳病
42条之治:桂枝汤
恭迎仲圣:辩……太阳……『病……脉……证……治』第四十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仲圣在此条,特别强调出。这种『桂枝汤证』。即使是。到了『脉浮弱』的程度,也是要用(不是可用)桂枝汤的
完毕,家人们收到了,别忘了棒喝了
第43条讲解
43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而误下之,在临床上,古代很多,现代比古代更多。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六气致人,因人之虚,致,六气成淫,六淫伤人,始于太阳,太阳之为病,谓之“太阳病”。这三个字,学伤寒者,千古成谜
故: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湿温·风温·暑温·温病。皆属『太阳病』
下之微喘的『喘』。也系『似喘不喘……微喘……自喘……喘急……咳喘……喘满……喘冒……暴喘……』这些喘的喘。
下之微喘:此处为“气上冲·气上逆”。故属“表未解”之喘。
喘并非皆是“表证”。如
汗出而喘……无汗而喘……喘而头痛……面黄而喘……发热烦喘……腹满而喘……口干喘满……烦躁而喘……谵语喘满……腹满而喘……直视而喘……脉沉喘满……喘不得卧……疾行喘喝……脉浮喘悸……咳逆而喘……喘息咳唾……满喘咳吐……苦喘短气……痞坚喘满……等
43、太阳病……这种类型·……。而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岁月静好:
老师,两种喘,如何判别呢?后者是前者的加强版吗?
发一例普济方医案,以代替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的方解。(之前有了·不重复)
普济方……案例
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横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风寒,自汗而膈不利。
一医作伤寒而下之。
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
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
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之法也。
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些微汗……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是。
予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人也,或人自寡学以发明耳。
从此则案例,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桂枝汤+”的威力。也可以间接感受一下中华古代人的生活状态·生活理念。现代的中国,在强而有力领导下,我们华夏人,是多么多么的,前所未有的『幸福』。完毕
早晨,你先把上述的喘,一个个想想,推敲一下。好吗!会有大收获的。然后,把你的理解发上来,我再解释给你。
『天明则日月不明』。此为天理,顺天理,尊人伦。从而从之,则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藏德不止。
逆之:则“邪”害空窍,窍塞阳气,地气冒明,“云雾”不精。……然后,则:交通不表……白露不下……物命不施……恶气不发……菀枯不荣……未央绝灭……。……。
人则与道相失。逆之。当『贼风数至·风雨不节·四时不保』时。……『交通』不表。……『命本多死』。
第44条讲解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如白马过隙、瞬间即逝。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仲师傅的第四十四条了。
仲师每日,与众弟子·门徒。临诊·削竹·烧简·刻字。不知不觉过了,些日子。这一天。仲师抬头,看了看他门下弟子。
丹溪、东恒、锡纯、尤怡、天士、吴塘、希恕、寒石、永忠、运志、吴谦、柯琴、荷生、丹波元珍、万山、文辉、无已、金民。还有门外的众人。悲从心起。
才刚刚开始,从一至四十四条。邪都未传or刚开始传。而下面诸人,Or玩劣、or呆板、or痴愚。越看越绝望。不由自主的加重语气。
敲敲惊堂木,让众弟子静静。
语重心长的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并命众.弟子背涌一百遍。一百遍过后,惟丹溪、天士、无已泪流满面。其他人皆呆如木鸡。仲师不由发出感慨。你们啊。是不是一定要三辈子·五辈子活着。才会『明白』吗
我们中华人思考读书。讲究“纲举目张”。也讲究“提纲挈领”。家人们。你们认为仲师此条文。是目条?纲条?领条?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44、太阳病,外证未解,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上面说到:“外证未解”·“表未解”·“未解”·“不解”·“欲解”·“刚解”·“和解”·“尽解”·“己解”.“汗解”·“屎解”·“表解”·“自解”。……末知家人们『解了未』
今天就讲一个字『逆』。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逆』。不是“顺之生人·逆则成仙”的逆。
凡人·俗人·庸人·商人·政客·奸人。他们一切疾病的病机皆来自于“逆”。
按照刘夫子的规正。
从病因:逆有“水逆”·“火逆”·“气逆”·“血逆”。
从病机:逆有“呕逆”(下利呕逆:体痛呕逆:烦乱呕逆)
从病机:逆有“咳逆”(咳逆上气:咳逆倚息:浮咳喘逆:喘嗽咳逆:寒栗咳逆:哕而咳逆)
从病机:逆有“厥冷”(咽干厥逆:筋惕厥逆:无脉厥逆:吐利厥逆:恶寒厥逆:阴盛厥逆:燥烦厥逆)
从病位:逆有“四逆”:(心下逆满:手足逆寒:手足逆冷:手足厥逆:胸胁逆满:胁下逆抢心:诸逆心悬痛)
仲师44条之逆:为“下之则逆”。这种逆,是泛义之逆。
这是『医门法律』·是『为医律条』: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这是『医门法律』·是『为医律条』: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这是『医门法律』·是『为医律条』: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学了43条仲圣条文了。己经占了10%以上。未知家人们对『仲意』领略了吗。仲圣每一条文,都是一部世界上最美妙的『生死交响乐』。你听到了吗。
完毕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这就是部分癌患者的病根。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这是治疗大则。
平权衡者:::平治其脉。即缪刺也。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故先平治其权衡。权衡已平。则气血和而水津散矣。
这是治疗癌的第一步大则。不管怎样,先调气血·和津液。
积者谓之菀。
久者谓之陈。
腐者为之败。
『脾』主要为胃行其津液。灌于四脏。行于四肢。充于肌肉。
脾家实。则不能行其津液而下输膀胱。
是以腐秽当去。而后形复也。……如何为癌患者去『败·秽·腐』?也是大则。手术治疗未必不是好法,化疗也未必不行。
微动四肢·运脾也。
温衣·暖肺气也。
缪刺·调气血也。
肌肉·血脉和调平衡。则肿满消而复其旧日之形。……先复其旧日之形。
鬼门、毛孔也。
开鬼门。发表汗也。
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
外窍开·里窍通。上窍通·下窍泄
洁净府。泻膀胱也。
膀胱者。津液之所藏。
都府洁净。则精以时复矣。
巨阳为诸阳主气。而生于膀胱。精已复则气自生。而五脏之阳和已布矣。
肠胃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陈宛去。都府洁。则五脏之浊。得以疏涤了。
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
五脏疏涤。故精自生而形自盛
精主骨。气主肉。
精气足则骨肉相保。而巨气乃平。
四急极而动中者:
是以
去菀陈 ,消其腹满
开鬼门,洁净府者……
须先治其权衡:
脾土之运输,必由肺气之通调
脾土之运输,必由肺气之通调
脾土之运输,必由肺气之通调
脾土之运输,必由肺气之通调
此为要。
附录四处看看44条的心得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此条与42条相类似,都是外证未解。
给自己提两个问题:
外证是指什么?外证与表证有区别吗?
外证只有太阳病才有吗?
先找到伤寒论中有“外证”的条文: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 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 解。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再找到伤寒论中有“表证”的条文: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再找到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外”的论述:
《生气通天论》“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生气通天论》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阴阳应象大论》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汤液醪醴论篇》“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经脉别论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金匮真言论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金匮真言论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咳论篇》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研究以上条文后,可以得出皮毛为表,肌腠为外的结论。肺主皮毛,所以所谓表证就是风寒之邪在表,而肺失肃降引起的症状,如46条,就是麻黄汤证。61条是因为需要就“昼日烦躁不得眠”这一症状,少阴证与太阳证相鉴别,170条是为了鉴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所谓外证,就是就是外邪已从皮毛进入肌腠而表现的症状,即桂枝汤证。表证与里证可能都会涉及汗与寒热症状,所以具体在临床要会鉴别。因为是邪在肌腠未解,所以需要发微汗,需要桂枝汤解肌。但邪可以既在皮毛又在肌腠,所以会有葛根汤证,会有大青龙汤证,用麻黄发表,桂枝解肌,表证外证双解。
外证是否为太阳病独有?不是,182条,仲师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阳明病有在内的阳明腑实证,也有在外的阳明经证。
所以44条,外证未解,即使有里证,也要先解外证,否则用了下法,就是引邪深入,为逆。仲师用宜,可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与表证相鉴别,或者外证表证兼俱的情况相鉴别,从而用最适宜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