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里乾坤:太原北齐娄睿墓
感知晋魂:娄睿墓壁画
娄睿墓,
发掘于1979年4月至1981年1月,
娄氏是北齐统治者鲜卑高氏的内戚,
墓主人娄睿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
娄睿墓壁画的出土是中国南北朝美术考古的重大发现,
是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准,
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的重要例证,
亦是北朝中原地区壁画艺术的卓越代表,
填补了中国绘画史上的空白。
其壁画绘画手法,
是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的代表作,
甚至被断定为北齐艺术大师杨子华的作品,
在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引起了轰动,
被誉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壁上乾坤特展 |
壁上乾坤 特展现场
壁上乾坤 特展现场
西壁总剖面图
墓道东壁 特展现场
墓道东壁 线描示意图
这几幅壁画位于娄睿墓墓道东壁,上层描绘了一队胡商带着载满货物的驼队来中原贸易,驼队之后,紧跟着一群俊马,马上没有鞍鞯,身量高大,膘肥体健,活力四射。下层是规模宏大的回归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驼队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群马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回归图(1)
二人二马,前面白袍从者回身向后正对马头,左手抚摸着枣红色俊马,马头向后微缩,挺胸后蹲勃然跃起,张口露齿,如闻嘶鸣。右侧长者著红袍側身向前紧翱勒马。马颈马起,尾后扬,作正行抑止状。画家从抚摩坐骑的细微动作,反映了将土与战马的亲昵关系。
墓道东壁第二层 回归图(2)
墓道东壁第二层 回归图(3)
墓道东壁第二层 回归图(4)
墓道西壁第二层 线描示意图
墓道西壁第二层 特展现场(1)
墓道西壁第二层 线描示意图(1)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1)
墓道西壁第二层 特展现场(2)
墓道西壁第二层 线描示意图(2)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导引图(2-1)
第一幅绘有两位导骑者,前面一人骑着枣红马,头戴黑色长裙帽,身穿月白色窄袖长袍,脚登一双黑色长靴,腰间系有蹀躞带,手扶殳,殳入囊。枣红色鞍马,络头齐全,鞍鞯俱备。后面一人则回首转身,脸长圆,浓眉凤眼,小胡子小嘴,头戴黑色长裙帽,身穿枣红色窄柚长袍,灰白色细口裤,黑色靴踩在马镫上。腰间束蹀躞带,佩挂殳和殳套,坐绿色鞍马,拉紧缰绳,所骑的马匹,右前蹄伸出又却步,左前蹄弯后止步,正在张嘴嘶鸣,全身重力压向左后腿上,右后蹄也在全身压力下,滞步不前,尾巴高高扬起,似乎是收到了惊吓,颗颗粪粒相继落地。生动表现出马匹受到惊骇的真实情形,增添了壁画的生活情趣。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2-2)
第二幅画面中共八人三马。在这组画面正中有位骑赭红色骏马的长者,他脸面修长,浓眉俊眼,留着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长裙帽,身穿左衽窄袖白袍,细口裤,黑靴,左手紧勒绳,正在悠然前行,神态从容。为首的从骑缓步欲停,回头探视着,也许是有什么问题需要请示。长者身旁的四个人则全神贯注于他的举止,唯恐有什么不周。最后面的两个人回头张望,眼神中流露中高度警觉的神情。画师通过单层墨线勾画,平涂浓淡色彩和运用明暗映村手法,表现出马的健壮体魄,颇具立体感。马的眼神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枣红马的双目有神,即使观看者变换位置,也似乎感觉到它一直在注视着观者。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导引图(2-3)
第三幅画面中的两位骑士,前一人扬鞭疾驰,注目前方,广额丰颐椭圆脸,浓眉凤眼,高鼻梁,小嘴。头戴黑色长裙帽,穿浅赭色圆领窄袖长袍,赭色细口裤,黑靴。腰间束蹀躞带,佩有殳和殳套。左手执鞭,右手勒缰绳。骑赭红色骏马,络头齐全,鞍鞯俱备,虎皮纹障泥。后骑年龄稍长,广额修长形脸,浓眉凤眼,大耳,连鬓络腮胡,双目盯着前下方,似乎惊慌失措。身穿枣红长袍,腰束蹀躞带,佩褐色鞶囊、殳、殳套和长剑,右手曳缰绳,左手扶剑。枣红马似乎猛然受惊而后缩,挺胸欲立,臀部顺势下蹲,骑马人则躬身向前俯,以保持平衡,画师几笔之间就把人与马的瞬间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2-4)
第四幅画面残,现存三人三马。前者回首正在与后面骑者交谈。他广额丰颐椭圆脸,高鼻梁,八字胡,连鬓络腮胡。头戴黑色山字形鲜卑长裙帽。坐赭色壮马,左手勒紧缰绳。马首低沉,额前长鬃飘扬,颈下挂有红缨,马背铺有杏叶状障泥,前有黑色攀胸。第二位骑者身体略残,仅可见椭圆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八字胡。戴黑色山字形长裙帽。座下马与其他部分被第二匹马遮挡。第三位骑者上身残缺,穿灰绿色长裤,黑色软靴,脚踩马镫。马首高昂,黑红色缨,红色攀胸,背铺赭红色虎皮障泥。骑者左手紧勒缰绳,欲止马行进,后边一匹枣红鞍马,残,马低首行进,络头齐全,鞍鞯俱备。画面背景有三旗帜随风飘扬。
墓道西壁第三层 七人宾礼图
这幅七人宾礼图位于墓道西壁第三层,前排正中一人地位似乎较高,椭广额丰腴椭圆形脸,浓眉大眼,高鼻梁,小嘴,上颌八字胡,下颌连鬓络腮胡。头上戴着黑色山字形鲜卑帽,穿赭黄色圆领窄袖左衽缺胯长袍,腰间束黑色蹀躞带,佩挂有弓、弓囊、剑、矢箙和鞶囊。双手拱于胸前,似在认真专心地迎接客人。左侧的年轻人与他姿态相仿,下半身壁画残,束月白色蹀躞带,穿戴佩挂与主人公无大差异,左手执马鞭,同右手一起相拱在胸前,似乎正在一同迎接宾客。后排共五人,年纪穿戴形制大致相仿,中年人。面部特征均为广额丰颐椭圆形脸,眉目清秀,高鼻梁,小嘴样貌。戴黑色圆形长裙帽,穿灰白色左衽长袍。第一人,腰部束红色蹀躞带,身佩弓、弓囊、矢箙和长剑。双手拱于胸前,扶持红缨长矛正在侧脸看着鼓吹者演奏,似乎在欣赏鼓乐奏鸣欢快的旋律。后排第二人,手扶三旒旗杆,认真地注意旁人谈话。其余几人均穿灰色圆领内衣,外罩灰白色左衽长袍,有两人长有络腮胡。表情轻松,谈笑风生。画面上的七个人,地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排中间主人公是身份较为显赫委氏家族中重要人物,其北边者为主人公的族人,用心协助主人迎接客人。后排五人属于随从,交头接耳,都心不在焉,只是应付差使。画家把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刻划得淋滴尽致,一目了然。
旒,古时旗子下面悬挂的饰物,旗的正幅名縿。旗上部附缀的长飘带名游,斿又称之为旒。《说文·方人部》“斿,旌旗之流也。”《国语·齐语》韦注:“正幅为縿,傍属为旒。”因这类旌旗后面有三根飘带,所以名之为三旒旗。旒旗是出殡时在灵柩前的幡旗。《文选·晋潘安仁(岳)杨荆州诔序》:“行以号彰,德以述美,敢托旒旗,爱作斯诔。”
墓道西壁第三层 鼓吹图
墓道东壁第三层 鼓吹图
这幅鼓吹图位于墓道东壁下层,画面中有两列四人,对吹长角,姿势基本相同。右手紧紧将长角的义嘴放在嘴唇边,左手向前伸直,将长号角高高举起。构思别致,立意奇特,静中寓动,动又似静。这几人昂首鼓腹,腮帮子鼓起,脸色通红,脚尖点地,提起脚跟,似乎在用尽全力鼓吹,给人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长角,又称大角,鲜卑语中叫做簸逻回,多为军中演奏,声音顿挫昂扬,有时也可做迎宾之乐。
墓门外侧门官图 特展现场
墓门外东西两侧的门官图,面部的眼外、鬓角、颌下、嘴唇周围、颈部等较低凹处施以淡红晕染,表现了富有立体感的形象,即所谓“疏派”画法。“疏派”是萧梁时张僧繇吸收了印度笈多派艺术风格,加以变化创新而自成的体系。门官衣袍以墨线勾勒,衣纹有时用连续的线条一笔而下,是描绘宽袖皱折的笔法。笔锋直下,灵动而潇洒。
墓门外侧 门官图(1)
墓门外侧 门官图(2)
墓室顶部第二层 生肖牛图
| 省博物院常设展品 |
墓门
墓志盖盘顶
四角有四铁环,中有“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志之铭”十六字。
墓志
长、宽各81.5厘米,志文共三十行,每行三十字,其中有缺字,实有字八百六十六个。
人面镇墓兽
骑马文吏俑
骑马武士俑
骑马武士俑
骑马吹奏乐俑
骑马吹奏乐俑
役夫俑
石狮
石柱础
金饰
瓷罐
盘口尊
托杯
| 娄睿其人 |
娄睿墓出土墓志一合,置于墓室南都偏西、即棺椁前方。志石约80厘米见方。墓志内容:
王讳睿, 字口口 , 大安狄那汗殊里武明皇太后兄子也。观夫崇墉 踱 , 峭拟削成;远叶长枝,郁同扶木。至乃世禄克昌之盛, 缔构积德之初,固已备诸图篆,可得而略。祖司徒公 、太原王、考南部尚书、恒州刺史。并痉情秀发,胆略纵横;自致青霄 , 大恢鸿烈 。所以,弓冶之业弗亏, 绩裘之荣愈茂。昌家佐国, 爰挺异人;气蕴风云,才兼文武。质贞金玉,道备卷舒;淳粹和雅,孝慈谦慎。雄豪之望,时论推掯;扫清之怀, 独得襟抱。不应州郡之请, 岂屑王侯之币。敢翼徘徊, 俟时而作。永安之末(永安, 北魏孝庄帝年号, 凡三年, 公元528-530年,同年改建明),凶胡肆梗, 主弑国颠,皇纲幅裂。高祖神武皇帝膺白雀之贩, 建黄鸟之旌,静四海之群飞,雪万国之忧耻,复禹祠夏龛。难定,功我为御侮,载宣其力。中兴初(中兴,北魏后废帝年号,只一年, 公元531年,次年4月,出帝改元太昌)以军功除安东将军、 挺县开国子,迁使持节、光州刺史。征为右卫将军。封九门县开国公、 开府仪同三司,复封永宁县开国男。除骠骑大将军,封受得县开国侯、领军将军, 迁使持节、赢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师,加特进,食常三郡干。皇建元年(皇建为北齐孝昭帝年号,元年为560年),并永宁、受得、九门三邑,封南青州东安郡王,使持节、 矍州刺史。复为开府仪同三司,迁司空 公,转司徒公, 换太尉公,除豫州道大行台尚书令。迁大将军,封始平县开国公。复除太尉公,判领军大将军府事。尊以本官兼并省尚书令,出为使持节、肆州刺史。迁大司马,转太傅,增邑一十,通前二千户,使持节、 并州刺史,别封许昌郡开国公,兼录尚书事。迁太师,仍并州刺史。昔胡广频登槐铉,陈群久处台阁,未兼连率之任,柜荷推毂之重。今则以师傅之尊,将相之贵, 搃录帝机,访求民痪、 庶绩以之熙雍,黔黎以之康阜,抑当今之良仗,信一代之名公。但报施参差,天道芒昧,忽捐馆舍,摧我栋梁。武平元年二月五日,薨于位。天子举哀,百僚赴吊,赠帛百万匹,追赠假黄钺、右丞相、太宰、太师、太傅、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沧、赵、幽清、齐、济、朔十州诸军事、朔州刺史、开国王如故,谥恭武王,礼也。以其年五月八日空于旧茔。黄鹤虽呼,万秋不寤;白日终见,千龄有期。敬刊贞石,以志泉户,式矜不朽,乃为铭曰。……
其墓志以夸耀为主,结合《北齐书·娄昭传附娄叡传》等可知,娄睿本姓匹娄,简改姓娄,大安狄那汗殊里人(太安郡即朔州,原为北魏北方六镇之一的怀朔镇,治所在今内蒙固阳县西南),鲜卑勋贵,为北齐外戚、高欢妻娄后兄壮之子,与北齐文襄(高澄),文宣(高洋)、孝昭(高演)、武成(高湛)四帝为姑表兄弟,与北齐显戚窦、段两家亦为姑表亲,戎马生涯历四十年(531-570年),封南青州东安郡王。
娄睿最早随高欢在信都起义,之后屡次建立军功,官至太师、并州刺史,权势极高。史书中记载娄睿“无他器干,以外戚贵幸,纵情财色……聚敛无厌……专行非法”,曾数次被弹劾罢免,然而总能再次被启用,且能加官晋爵,步步高升。娄睿之所以能够生前富贵显达,死后享受正一品高官的葬制,一方面是由于其显赫的军功,另一方面则是缘于其家族关系。娄睿父娄拔早卒,为叔父娄昭所养。娄家家资丰厚“家僮千数,牛马以谷量”。娄叡的三个姑母分别嫁给了段荣、窦泰、高欢,与高欢成亲者即是后来的北齐武明皇太后娄昭君。娄昭君在北齐短短三十余年的国祚中,政治势力甚为强大。作为高欢的贤内助,娄昭君不吝家财、谋略过人,协助高欢在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建立霸业。高欢去世后,娄昭君的政治影响力依然不容小觑,文宣帝高洋的篡魏、废帝高殷的被废、孝昭帝高演和武成帝高湛的即位,娄昭君都是其中关键性的决策人物。由于娄昭君的关系,娄氏在北齐时期可以说是最有势力的豪门大族,其家族成员多为高官重臣。与娄氏结亲的段、窦两家亦是东魏北齐时期的名门望族。高氏、娄氏、段氏、窦氏通过婚姻纽带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东魏北齐政权中一股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娄睿在以娄太后与其子高演、高湛为首的宫廷政变中,以功进封为南青州东安郡王、丰州刺史,进入北齐晋阳根基的捍卫集团。高湛登基以后,又累进司空、司徒、太尉、大将军、大司马等,成为晋阳最高行长官,与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接触频繁。
| 娄睿墓的发现与发掘 |
娄睿墓近景
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南郊区王郭村西南1公里,汾河以西,吕梁山余脉悬瓮山东侧,也即位于北齐别都(或称下都)晋阳古城址南7.5公里,天龙山石窟东侧,龙山石窟和晋祠之南的娄氏家族墓地上。
这里原有一土岭,俗称晋王岭。中西合璧的隋代虞弘墓位于娄睿墓的东北600米处。娄睿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葬中出土文物870余件。其壁画技艺精湛、涉猎事物浩繁,是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准,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的重要例证。娄睿墓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内容与布局继承汉魏以来的传统,组成古代神话和佛、道、儒合流的天、人一体的绘画体系。
娄睿墓的发掘清理工作从1979年4月初开始,田野发掘工作至1981年1月结束,历时二十一个月有余。长期以来,在太原古史籍和地方志上娄睿墓都误称为斛律金墓。在墓志出土之后才确认是娄睿墓。
娄睿墓规摸宏伟,墓冢高大,又经夯打,虽漫历千余载,至今还占地400余平方米。底部东西长17.5米,南北深21. 5米,墓顶呈拱形,高约六米。墓道长约21.3米,呈坡形,南北向,北接甬道。甬道长8.25米,后部有青石墓门。墓室为砖构单室,平面呈方形,边长5.7米。四壁在高2.8米处开始向内斗合叠涩成四角钻尖状,高6.6米。墓室西部有棺床和已腐的木椁,已朽的尸体和随葬品,还有防腐用的大量水银。根据墓志确认是娄睿和他的妻子“东安郡君杨氏”的合葬墓。
发掘过程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1979年春,考古人员在天龙山脚下的牛家口村探寻“晋王陵”,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勘察、钻探和发掘,当在清理完表土后,特别是所谓的燮父墓发现墓葬的土冢都是用土坯或杂乱无章的杂土堆积而成的,土坯间还夹杂有明代清花瓷片,而土冢下面却不见有墓穴等迹象。在发掘过程中,围观的村民提出70年代“文革”期间村东2.5公里的王郭村村民在致富欲望的驱动下,曾经挖过一座大墓,古墓墓道两壁上面还有人人马马的图画,色彩斑斓,十分漂亮。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太原市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的同志们商议后,立即到王郭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首先请太原市水利局的同志用寻找地下水的物探办法找到墓道。在清理墓道填土时,很快发现在墓门口有严重的塌方,壁画大面积被破坏。而且墓道两壁壁画上层壁画严重的重叠和错位。从老乡口中得知,1972年秋天,王郭村的老乡们受到错误思想“若要富,挖古墓,死宝变活宝”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曾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企图从墓门进入墓室盗窃古物,在墓门口挖了一个深度足有10米的大坑。墓道两壁都已经露出壁画的画面。后来被太原市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的同志发现,并制止了这一行为,同时又送来5000元钱,作为墓道填埋的经费。结果干部保护文物意识淡薄,让群众用水冲土掩埋,最后又用拖拉机在上面压了几遍。
发掘工作于1979年7月底、8月初清除了墓室大量淤泥积水,露出了棺床和墓志。而墓道北半部和甬道部分,东壁第一层基本上不存在了,仅存第三层獬豸、方相氏和侍卫等画面,西壁壁画已全部倒塌,不复存在。墓门口,墓道北段地面上瘗埋有一大批陶俑、陶猪、陶狗、陶羊、陶鸡和陶厕、陶磨、陶灶等模型。从出土陶俑看,主要是步兵类的武士,也有少量的侍女俑,有的手拿簸箕蹲跪着。在这组步兵队伍中还带有后勤劳务人员,最有趣的是带有一个陶厕模型。9~10月直到第二年3~4月,山西省的美术家在发掘工地现场临摹壁画。11月开始清理墓室随葬遗物,绘制墓葬平面图。复原了木棺,并作了木棺模型。1980年4~5月,待壁画临摹结束后,开始揭取壁画,仅揭取墓道部分的画面就历时半年,揭取后的壁画送到临时库房南什方寺庙中,妥善保护起来。按照国家文物局领导的示,1993年6月在南什方寺库房开始组建娄睿墓壁画的修复工作组,历时三年才基本完成。
出土随葬品
娄睿墓墓志盖
娄睿墓墓志
陶釉长颈瓶
釉陶罐
墓道东壁下放置的陶俑
石狮
釉陶盂
莲花立式灯
龙柄凤首壶
莲花纹盖罐
贴花宝装壶
扣盒
碗
人面镇墓兽
镇墓兽
陶马
陶马
陶马
陶马
陶牛
陶卧驼
陶立驼
陶羊
陶狗
陶鸡
陶器
金饰
花饰
银饰
串珠
饰品及丝织品
玉佩
娄睿墓虽屡遭破坏,但随葬品依然幸存较多。除已毁坏的外,经初步整理,尚有870余件,其中300多件放置在墓门外的甬道、墓通两侧,多为陶俑,展示出墓主人生前的显赫地位。据统计,计有陶俑610件,陶牲畜42件,陶模型16件,瓷器 76件,陶器13件,装饰品85件,其他类15件,石刻17件,墓志一合,壁画71幅,约合200多平方米。
墓中出土的陶俑,占墓葬品的70%,这些陶俑有面目狰狞的镇墓武俑,手持武器的武士俑,作持物状的文吏俑,作握器状的女官俑以及女侍、女仆、役夫和骑俑等。其造型装饰与河南、河北两地北齐墓出土的有共同特征,对于了解北齐陶器的发展历史以及时代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瓷器是这座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之一,数量很多。其特点是用高岭土胎,质纯白,稍粗;器壁较厚,胎质坚硬,釉层浑厚,均匀,色莹润明亮。釉色有淡黄、茶黄、黄泛绿、黄泛墨绿等。花纹多用堆、贴、划三种方法,造型风格庄重而粗犷。出土低温铅釉陶器中有罕见的瓷灯具一件,高50.2厘米,灯体高而秀美,纹饰庄严富丽。上部为浅钵式灯碗,中部为柱形柄,为灯具的五分之三,与下部喇叭形底座相连。全器由上而下饰莲花和忍冬纹,集模印贴花、刻花及浮雕三种拽法于一件器物之上,造型十分奇特。出土的龙柄鸡流贴花壶壶高48.2厘米,洗口,细长颈,腹部以棱线一周分为二等份,上部丰满,下部收敛,底部又外撇。肩部一面有鸡头流、另一面有龙形柄,龙口衔着壶。这件瓷器造型之美,配以贴花装饰,既和谐又庄重。出土的带盖贴花壶也比较少见,壶通高 39.8厘米,口外撇,颈中部较细而上下较粗,腹阔而较矮。装饰莲花纹、龙纹、兽面纹等。还有出土的二彩小瓷盂,在淡绿豆色的薄釉上,画以极薄的黄绿二彩,釉面平展光滑,晶莹透亮,显示了瓷器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是我国目前所见墓葬中出土彩瓷最早的佳作。从出土瓷器中的装饰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西域民族文化与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了几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出土陶俑特点
镇墓武士俑
镇墓武士俑
骑马吹奏乐俑
骑马吹奏乐俑
骑马吹奏乐俑
骑马黄衣将军俑
骑马武士俑
骑马武士俑
骑马击鼓乐俑
骑马击鼓乐俑
骑马俑
骑马俑
骑马文吏俑
骑马俑
陶武士俑
陶文吏俑
陶女官俑
陶侍女俑
陶侍女俑
陶侍女俑
陶侍女俑
陶跪侍女俑
役夫俑
宿白先生在1989年发表的《北朝造型艺术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一文中明确指出:公元5世纪末和6世纪中叶,中原北方地区在造型艺术中有两次变化,表现在人物形象上尤其明显。这两次变化和中原北方统治集团锐意汉化,摹拟南朝制度风尚有直接关系,因此,变化的源头要追踪到东晋(319-420)、刘宋(420-479)和萧梁(502-557)。”(见《中国石窟寺研究》349~354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宿白先生所说的第一次变化发生在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推行汉化改制的时期,具体表现在云冈石窟佛像造型的变化上。太和十三年(489)以后,云冈石窟佛像造型从昙曜五窟深目高鼻、通肩右袒的西域影响的造型转变为摹仿南朝士大夫形体清瘦、褒衣博带的汉式服装造型。太和十八年(494)迁洛以后,这种形式的佛像也在洛阳地区龙门、巩县诸石窟中流行,实乃东晋刘宋时期顾恺之和陆探微“秀骨清像”之画风在北朝石窟佛像造型上之表现。
宿白先生所说的第二次变化,发生在南朝萧梁时期,相当于北朝的北魏末年和东魏时期,完成于北齐时期,萧衍建梁(502~549在位),裁革齐制,五十年中江表无事,南朝风尚乃一变化,反映在造型艺术上即是张僧繇画派的流行。僧繇之所以“骨气奇伟”者,主要之点应是变重神骨为得其肉,即变清瘦为丰壮。这种“得其肉”的丰壮形象,在四川茂县所出齐永明元年(483)无量寿、弥勒两像石雕中已见端倪,而成都万佛寺发现刻有普通四年(523)、中大通元年(529)、大同三年(537)、中大同三年(548)等梁武纪年铭的石刻造像和江苏常州戚家村南朝晚期画像砖墓所雕造的侍女形象,都清晰地具有丰腴健壮的特点,同时日表现服饰也一反前此之繁缛而盛行简洁。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南朝新风,大约在梁武帝中期,其影响已及于北魏新都洛阳。当时,中原人士似又掀起一次南方热。在这种情况下,摹拟南朝新式样,自然又成为北朝艺坛的时尚。于是,北魏皇室营建的永宁寺塔内,在神龟二年(519)八月以后不久,兴造了头部长7厘米、身高15厘米等与萧梁人物形象极为接近的一批塑像。时代略迟一些的巩县大力山石窟第1、4、3窟的供养人像,向简洁丰壮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魏末以来,这种趋势愈形强烈。这样的历史背景,可以估计东魏、北齐文物制度楷模南朝,实势所必然,所以河北邯郸鼓山石窟(即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造像和近年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东魏、北齐墓所出陶俑都是丰壮造型。
不仅东魏、北齐如此,西魏、北周在人物造型艺术上亦同样受南朝张僧繇画派的影响,除宿先生已指出的麦积山、敦煌和须弥山诸石窟的西魏、北周造像外,在西安发现的建德三年(574)叱罗协墓、建德五年(576)王德衡墓、宣政元年(578)若干云墓和独孤藏墓、大象元年(579)尉迟运墓,以及在宁夏固原发现的天和四年(569)李贤墓和建德四年(575)田弘墓,北周的陶俑虽然不及北齐贵族墓中精美,但基本的造型风格仍是以丰壮为准。由此可见,在隋唐统一以前,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人物造型,南朝与北朝两地已被张僧繇画派和健壮丰腴风格所统领,这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大事,娄睿墓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证据。
| 娄睿墓壁画分布 |
墓道西壁壁画
墓道东壁壁画
娄睿墓墓壁全部绘有壁画,现存约200平方米,除少部分因历年久远遭受自然与人为破坏以致画面漫漶,石灰层剥落、错叠及土壁高层坍方外,大部分仍较完好。构图布局与描写内容之梗概,仍大致清晰可辨。
壁画按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墓道全部,天井的中、下层,甬道、墓室四壁的下栏,主要表现娄睿生前的威仪和豪华生活。
第二部分为甬道天井的上栏、墓门,墓室顶部和中栏、上栏,绘制墓主人死后飞升的空幻境界。
壁画按位置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墓道东西两壁:各绘三栏出行与归来队伍。下栏绘诞马、吹角和佩弓囊箭袋的侍卫;中栏多成组骑卫;上栏为骑卫及负物驼队和马群,奔驰的群马显示《北齐书·娄昭传》所述鲜卑主人“牛马以谷量”的财富形象。最前绘奔犬。三栏行列远近有序,应是当时鲜卑贵盛外出与归来时从行部众的写照。
二是甬道和天井壁面:各分两栏,上栏绘神兽、云气、摩尼、散花,大约是表现天空;下栏绘持有班剑仪刀的武士,应是墓主人的门卫。上栏壁画中的摩尼宝珠、散花都是佛教艺术中常见的画题。这与北齐境内全民崇佛,直接相关。当时北齐境内“一心奉佛无两事”,天保六年(555年)文宣帝下诏以严厉措施禁断道教,此后道教在北齐境内几乎销声匿迹,《资治通鉴》载:“齐主(文宣帝)还邺,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于前,遂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有不从者,杀四人,乃奉命。于是齐境皆无道士”。娄睿尽管行为放纵,但是崇信佛教,对僧稠、灵裕等高僧却奉之甚谨。娄睿先为僧稠创开归戒于大冥山,大兴佛教于定州,后奉灵裕为戒师,《续高僧传》卷九《灵裕传》中记载:“齐东安王娄睿致敬诸僧,次至裕前,不觉怖而流汗,退问知其异度,即奉为戒师。宝山一寺,裕之经始,睿为施主,倾撒金贝。”娄睿还在灵泉寺镌刻了《华严经碑》,僧稠、灵裕都是北齐高僧,娄睿奉之甚谨,可证娄睿也是崇倡佛教的北齐上层统治阶级人物中重要成员。
三是墓室四壁:分二或三栏,其内容与甬道和天井壁画相似,即下栏绘人间事物,中、上栏绘天上情景。前壁下栏绘树下侍卫,后壁下栏绘墓主人坐帷帐内,左、右壁下栏描绘为墓主人出行所准备的鞍马、牛车,表现了墓主人官爵显赫的宏伟场面。左、右壁中栏画羽人前导、仙人乘龙虎奔驰于云中(右壁中栏已剥毁,乘虎形象已不存),作升天之象和雷公击连鼓之图。四壁上栏按子午方位画兽形十二时。十二时的上方墓室顶部画天象。天象、雷公与升天龙虎和墓主人坐于帷帐中,都早见于汉、魏墓。龙、虎增绘仙人、羽人和鞍马、牛车也多见于南朝和北魏墓。
娄睿墓壁画,从炫耀其生前地位显赫和高官厚禄的荣贵入手,又继承古代神话传说与儒道释思想,描绘了死后飞升天界的图象。这一人间天上的大型画卷形象地反映了南北朝晚期封建意识形态的一个侧面。除了在绘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外。对当时意识形态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墓道
墓道西壁第一层 猎狗奔驰图
墓道西壁第一层 墓主出行前导图
墓道西壁第一层 女主出行图
墓道西壁第一层 骆驼队前引导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猎狗护卫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墓主随从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群马前引导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群马前引导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骆驼队
墓道东壁第一层 骆驼队前引导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墓主回归前导图
墓道东壁第一层 墓主回归前导图
墓道西壁第二层 山石树木图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前引导图
墓道西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树木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引导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游骑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导引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导引图
墓道东壁第二层 鞍马导引图
墓道西壁第三层 马厩图
墓道西壁第三层 迎宾图
墓道西壁第三层 鼓吹图
墓道东壁第三层 迎宾图
墓道东壁第三层 鼓吹图
甬道
甬道西壁持班剑仪卫图
甬道东壁持班剑仪卫图
甬道东壁持班剑仪卫图
甬道后部西壁门官图
甬道后部东壁门官图
墓门外东侧壁门官图
墓门外西侧壁门官图
墓门内过洞西壁北侧门官图
墓门内过洞东壁北侧门官图
墓门
墓门线描稿
甬道拱顶、墓门前后,全部为青石浮雕彩绘。两扇门扉上,东绘青龙,西绘白虎,相向飞腾于彩云中。门额中雕龙首,血盆大口,齿牙犀利,方眼墨睛,赤耳硕鼻,额前双角隆起,环抱莲座摩尼宝珠。两侧对称绘曲颈振翅的绛金色金翅鸟喙衔莲枝。门楣横列五朵束枝莲花,衬以六出绿叶。门楣之下与门框正侧两面各雕束枝莲花六、七朵,内雕莲座,上置摩尼宝珠。门砧为两目狰狞的怪兽。除龙虎图与道教内容相关外,皆为佛教内容,寓意于飞升西方净士。
墓门前的封门砖
石墓门彩绘
石墓门彩绘(摹本)
石墓门线描稿
石门墩和镇墓兽
墓门门额背面彩绘图
墓门后券顶上彩绘图
墓室甬道东壁壁画方相氏与獬豸
獬豸是送葬入墓的护路神卫。獬豸似鹿似羊,偶蹄,两肋有翅,口銜莲花枝。全身以桔红轻淡晕染,下踏彩云。传说共疾恶如仇,专触为恶者。
方相氏
獬豸
墓门南外壁壁画摩尼宝珠,莲花,忍冬和卷草图
墓门南过洞壁画摩尼宝珠,莲花,忍冬和卷草图
墓室
墓室 线描示意图
墓室后壁下栏绘墓主人坐帷帐内,左、右壁下栏描绘为墓主人出行所准备的鞍马、牛车,表现了墓主人官爵显赫的宏伟场面。炫耀出娄睿官至太师、并州刺史,兼录并省尚书事的显宦地位。帷幄几案,歌舞乐伎,表现了其内庭的富丽豪华。列旗羽葆,鞍马扈从,与墓道的回归图相映衬,显示了其下马归来的威严景象。面向南方,与出行图前后呼应。前部为通噱安车,赤轮华轂,金饰诸末,卷棚顶,侧绘黼黻,上飘锦幡,前后皆垂帘,轼前覆以莲叶图案帷幔。辕内驾牛,驾具皆以黄金装饰。辕左一白奴御夫紧勒缰绳,两从御拦于牛前,恭候主人登车。辕右又一白奴牵马。车后华盖撑张,两侧各竖一高竿,羽葆配置相同,当为羽妥。盖下两长者偕行,当为娄睿夫妇。老翁侧身向前,老妪回首似语。前方八浓妆侍女,正忙于作主人出行安排。
墓室穹窿顶天象图
天象图,约26平方米。穹隆上群星灿烂,天河自东北而西南,宽04-0.6米,斜贯苍穹,将周天中分为二。东绘日象,内有三足乌;西绘月象,隐约似有蟾蜍。星色分红、白、灰(黑)三色,似为陈卓、钱乐之汇集甘德、石申、巫咸三星图于一图的模拟图,图中有少数星座连线,但为何星宿待考。有的星拖有长尾,除剥落者外,尚存十五颗之多,占现存星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如此众多的拖尾亮星同时出现,疑其描绘的是一次殒石雨的景象。
墓内上中栏残留壁画 线描示意图
十二辰图
位于墓室上栏一周按正北为鼠,正东为兔顺序排列,高1米,残长4.3米。仅残留鼠、牛、虎、兔,中插神兽七只,皆极生动。
墓门东壁 仙人骑青龙图
墓室中栏,南北西三面壁画已全部剥落,东壁画为青龙与雷公。从剥落的西壁残片可见白虎的部分画迹。北壁尚残留玄武的一段蛇体。可见中栏主要为守护四方的四神。
墓门东壁 雷公图
雷公赤唇环眼,面如猕猴。坦腹跣足,红镭白挎皆不掩肘膝。筋肌暴突,剽悍勇猛。肘下长游曳,膝后翎羽飞扬。持铁锤,四出敲击着等距环列的天鼓十而,似隆隆有声。北朝晚期习见此画法,敦煌莫高窟285窟及洛阳元乂暮壁阃中均有相似的图象。
墓室北壁墓主宴飨行乐图
墓室东壁墓主备备马出行图与墓主宴飨图
墓室西壁墓主备安车出行图与墓主宴飨图
墓室西壁墓主备安车出行图(摹本)
墓室东壁墓主宴飨图(摹本)
墓室东壁墓主备马出行图(摹本)
墓室东壁墓主备马出行图(摹本)
墓室内南壁武士图
墓室内南壁残壁画
| 壁画艺术风格 |
娄睿墓壁画的重要,除了内容丰富,还因其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以墓道所绘出行、归来两长幅言,其劲毫雄健,生气盎然,真所谓妙得精神,笔迹磊落恣意于墙壁的巨例。
娄睿墓壁画设色均用土质颜料,有土红、朱砂、赭石、熟褐、石黄、石青、墨黑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物的脸颊基本上都是趋于丰腴和圆润的。这种现象在魏晋及以前的绘画中是不曾有过的。人的脸颊、眼窝、嘴唇,都涂有淡淡的红色,人的衣饰和头饰,则分别按照每个人的地位、身份、性别、年龄等涂成黄、红、赭、黑、白、灰、青、杏黄诸色,即使是对细碎的花纹和精小的饰物,创作者也进行了极富韵味的涂染。画师使用单线勾勒、重彩填色,晕染法的运用相当出色。一般多在既定的范围内平涂或渲染,色彩效果因多用土质颜料而显得纯净稳重,各种形象被渲染得鲜艳单纯,与白灰壁面相间映衬从而形成明快、空灵的清新效果,已完全摆脱了外来画法的影响,并赋与传统画法新的表现手法。
在壁画中,画家生动地刻画了当时人物的形貌,脸型稍长,圆额丰颐,多着胡服,翻领窄袖,描绘写实,疏简得体。画卷后部描绘的枣红和黄灰色骏马,仅用极简的线条就准确地勾画出大的轮廓结构,将它们转首回望、落足欲停的姿态表现得格外写实生动,趣味盎然。
这些鞍马人物布局紧凑,既分组清楚,又相互呼应;造型准确,既姿态各异,又情趣一致。物象疏密相间,节奏鲜明,人物的向背呼应、马匹的腾跃嘶鸣、公牛的昂扬姿态都跃然于壁上,在均衡统一中富有变化。用线紧匝有力,简洁生动,是具有代表性的北齐绘画作品。
壁画所展现的艺术风格与杨子华同时期作品《北齐校书图》中人物鞍马的塑造和服饰制度的时代风格相似。杨子华以“鞍马人物为胜”,唐阎立本曾誉之日:“自象人已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其唯子华乎。”张彦远又记:“杨子华,世祖(高湛)时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杨子华在北齐画坛深受帝王重视。
高湛崩于天统四年(568年)12月10日,娄睿卒于武平元年(570年)2月5日,此时杨子华当还健在。北齐时期佛事兴盛,皇家画事频繁,以杨子华誉高南北之位,在北齐别都也当有一批师从杨子华的杨派画家,为高层官员服务。鉴于娄叡在北齐的显赫地位,其墓壁画很可能出自以杨子华为代表的杨派画家之手。
著有《历代名画记》的张彦远曾将张僧繇、杨子华并列,源于他们在时间上前后相继而又画风相似的缘故。代表北齐新画风的杨子华“简易标美”风格的形成与张僧繇开创的“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画风不无关系。
唐代著名评论家张怀灌评论张僧繇的风格 “像人之妙,张得其肉”人物形象不再以清秀瘦长为特点,由重神骨而为“得其肉”,形成一种丰壮的人物特点。宋人米芾在《画史》中也评论到“张笔天女宫女面短而艳”。张僧繇在吸收了笈多艺术后融合中国绘画传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新画风,以其形体丰圆、面相丰颐、线条简洁、讲究色彩晕染的“疏体”风格“盛称后叶”,这与杨子华“多不可减,少不可逾”的“简易标美”画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盛极南北朝的张、杨二人的艺术风格集中体现在娄叡墓中,其在文物考古界和绘画艺术界的影响不可估量。
以上资料结合《北齐东安王娄睿墓》一书整理
扫描此二维码可获取本书电子版
| 广而告知 |
▼
《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典》
由星云大师总监修,
是目前最全面的关于世界佛教艺术的资料集,
由于纸质图书的昂贵,
另为各位爱好者觅得一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