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大报告提出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1)
【经岚观察】17078
19大报告提出环境经济学研究课题(1)
——19大报告解读之一
文/李志青
党的19大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视,可谓是浓墨重彩,背后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代的主要新矛盾之一,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新目标。
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几点在于,19大报告总结了过去5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工作做了部署。这里面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环境经济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众多研究课题。
第一,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来判断分析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实效;
19大报告中的表述是这样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样的表述自然是一种肯定,但同样是肯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其他领域的用词,比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同样是肯定的语言,但显然“显著”一词的强度是比不上“重大”的,这意味着,19大报告对于过去5年来所取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没有脱离客观事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结论就是“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也就是说,尽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但距离人民群众的满意,距离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我们仍然有着较大的距离。这一点在后面也有相关的表述,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这其实也正为我们在环境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出一个很好的由头,那就是,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效果,政策的绩效分析似乎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分析的方法到框架,都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和探索;
第二,用环境经济学理论指导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19大报告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理论工作者而言,这实则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究竟应该开展怎样的理论分析。这样的理论分析既要包括能在宏观上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方向性理论,譬如效率公平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市场关系问题等等,也要有那些能具体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技术性理论,譬如环境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环境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与落实、绿色金融的发展策略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在西方的环境经济学理论能否完全直接适用于中国的问题上也有很大争议,我们仍然需要属于自身的、能够用来支撑绿色发展革命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新体系。
譬如,当前有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就出现各种不同结论的理论观点,在根本上,这仍然与我们缺乏有关“环境经济发展基本态势”的分析理论有关,其结果是,我们无法有效通过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环保实践。
对此,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探索与总结中国的实践,并吸收西方文明中的优秀成果,结合政治经济学的脉络,提出能用于分析和解决中国环境保护实践的环境经济学理论,对此,理论工作者实乃任重道远。
第三,用环境经济学理解“建设美丽中国”新内涵;
18大报告中首提“建设美丽中国”,19大报告沿用并高度重视这个提法,并将“美丽”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大标准之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体现了延续性,更是赋予“美丽中国建设”新的内涵,那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竞争力等方面的效益和好处,更有着实现中国千年发展大计的重要内涵,这一内涵在环境经济学上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方法和指标来刻画“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及价格),而是要从更大的尺度和范围来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和激励,要充分估计“美丽中国建设”背后所隐含的政治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外溢性,也只有在如此高度重要性的界定下,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当前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和尝试。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