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邪石狮子
辟邪石獅子
辟邪,即避凶,指驅除邪惡;偏邪不正;駁斥邪說。
石獅子,是漢族傳統文化中常見的辟邪物品,以石材為原材料雕塑成獅子的形象,具有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的雕塑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石獅子是大門口常見的裝飾物;在眾多的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也隨處可見。
《後漢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史載,最早的石獅是東漢高頤墓前的石獅;後來,宮殿、寺廟、佛塔、橋樑、府邸、園林、陵墓及印鈕上都會看到它。但更多的時候,石獅是專門指放在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獅子。
獅子形象始於漢朝,據說是從西域傳過來的。在中國的文化中,獅子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神話中的動物,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動物,和麒麟一起成為中國的靈獸。獅子在是佛教中也是菩薩羅漢的坐騎,唐代高僧慧琳說:「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
老虎爲何不能代替石獅成爲鎮宅神獸呢?中國風水上講獅子是陰物,老虎是陽物。一般來說陰物是不能放在室內,但是放門口卻有驅鬼辟邪的作用。老虎作爲陽物,恰恰與獅子相反,“虎踞龍蟠”、“虎踞中堂”這些詞也間接說明老虎只能放在室內,決不能放在門口。
不管是石獅子或是老虎,都有特別的擺放規矩。石獅子一般都是成對擺放,左雄右雌,陰陽調和;寓意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而老虎通常是單個擺放,大部分都放雄虎,無牽無掛。
佛教將獅子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尤如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獅子隨着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獅子也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宗教意蘊濃厚。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見《文史知識》1998年第9期)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着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宋元以來,坊退出了歷史舞台,一些有錢人家為了張揚自家的聲勢,便把原來坊門的樣式簡化,改造為門樓,像原來坊門所用的夾柱石那樣,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此風被保留下來相沿成習。
刻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析津志輯佚·風俗》一文中對這一習俗有着明確的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
中國的獅子與真實的獅子型象不同,而且中國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捲髮,威武雄壯。有研究者認為,獅頭的螺髻在古代不是可以隨意雕鑿的。「螺髻」與等級制度有關,一品官員府第的石獅頭上可以有十三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一品之下,每低一級,獅頭螺髻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門前擺獅子即為僭越了。
石獅在不同的時代都各有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
古人認為石獅子是可以驅魔避邪,所以最早用來鎮守陵墓。這種人們心目中的靈獸,也被稱作「避邪」。
自漢代以來,獅子在古人的眼中就被視為祥瑞之物,能辟邪。且獅子體壯雄武,有王者之風。除了鎮宅護院之外,將石獅子擺放門前民間還有其他說法,比如石獅的諧音為「實思」,放在門前是要告誡人們要常常思慮家業的來之不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