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之地得感谢一个女人,是她打通了云南、四川、湖南的交通干线【一点资讯】

明朝时期,商品贸易空前发达,因为明朝以南京为中心修建了六条主干道。这些主干道将当时的中国都贯联在了一起,而水路的发展,同样先进。

自从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他大修河道,尤其是京杭大运河对后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各路交通发达的情况下,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快速起来。但是,统治者却利用这一交通便利,打起了“垄断”经济的主意,所以,民间被迫出现了大批的走私情况。

朱元璋、朱棣去世之后,明朝皇帝对走私泛滥情况,更是“无奈”,这也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因为,历史上投资渠道很少,走私盐巴和茶叶、丝绸则成为了首选对象。而明朝发达的交通网络,助力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的同时,也为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对于交通建设,朱元璋是不遗余力的。

洪武十七年时,金銮殿上跪着一位彝族女子,虽然,不到三十岁,可相貌清秀,她便是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奢香夫人代为执行贵州省宣慰使一职已经三年有余,此次前来是向皇帝“求助”的。她说:“我自己一直带领族人为皇上效劳,甚至,平息了蒙元残余,统一了云南一带。皇帝您对我们族人也非常好,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都指挥使马晔竟然对我裸衣笞打,这等屈辱还请皇帝明鉴。”

朱元璋考虑到马晔也是重臣,可是,奢香夫人确实有冤屈,于是,就跟对方“讨价”了一番。奢香夫人承诺朱元璋:皇帝帮她报仇后,会将贵州修得四通发达,跟内陆交通一样畅通。朱元璋听后大喜,于是,在御花园内设宴款待了奢香夫人,还送了她很多金银珠宝、香料等贵重物品,并承诺一定将马晔治罪。

奢香夫人回到家乡后,果然立即组织了大量人力物力修路,先后开辟了两条驿道,打通了云南、四川、湖南的交通干线。

百年后,一位唇红齿白的男子穿过这片森林,他虽是身高一米八的汉子,但是,行为举止间,却有些妖媚之气,他就是被誉为“孔子之后的第二大哲学家”——王守仁。他或许不知道,如果没有一百四十年前那位奢香夫人建设交通,恐怕他从北京走到贵州的路,将会更加艰难。

据记载,奢香夫人系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彝族土司、贵州宣慰使陇赞·蔼翠之妻,婚后常辅佐丈夫处理政事。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蔼翠病逝,因儿子年幼,年仅23岁的奢香承担起重任,摄理了贵州宣慰使一职。

直到1396年(明洪武二十九年),年仅三十八岁的奢香夫人永世长辞,之后,被朱元璋追加谥号,以示惋惜。与此同时,朱元璋还特遣专使吊祭奢香,甚至,敕建陵园、祠堂于洗马塘畔。并且,对于奢香夫人的功绩,朱元璋曾赞道:“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从朱元璋对奢香夫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致力发展交通建设的君王。早在洪武元年时,他就开始恢复全国驿站,并在全国各地设置了水马驿站、邮局和快递局。次年,他每攻占一处,就会派工兵队前去修建驿站,用于传递公文和为信使提供休息之处。

可以说,朱元璋之后的每一位明朝皇帝,对建立交通网都非常重视。

除了不断建设陆地交通外,明朝对水路交通也非常重视。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而且,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大明对运河的管理是最好的。

明朝的大运河虽然主要用于运粮,但是,也极大的促进了明朝的商业活动,还使得大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运河的兴衰影响着沿岸城市的命运,例如:淮安在古代,无论是经济、军事、政治,还是文化,都曾非常发达,但是,随着运河的衰落,淮安也失去了往日的兴盛。

除此之外,大运河不仅对经济非常重要,对国家的安全也同样非常重要。每年从运河运往北方九边、灾区、国有粮库、市面的粮食,就在千万石以上。如:永乐十九年(1421年)为354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为549万石,正统元年(1436年)为450万石……

上述数字,仅仅是稻米的数量,而其它粮食,如粟米豆麦等尚未统计。随着水路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更好了,更多的人愿意外出交易。此时,百姓对货币的需求就更大了,而货币是要借助海外贸易引入的。所以,政府则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也使得当时的商业税成为了权力阶层关注的对象。

即便如此,明朝商业税的比重一直很低,而且,一直没能占据主导地位。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大量的税金都被地方官员“领走”了,百里的水路仅是临时的“收费站”就有二十个。由此可见,明朝后期,贪官们对小商贩的压榨有多严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明朝的税收机构也是越来越多,征税的品种更是多达两千余种,对民众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另外,明朝官员实行的是底薪甚至是无薪制度,这就让官员们不得不去“动脑子”。最终,这些赋税都流到官吏们的口袋里去了。

尽管,在万历年间,官员们对商人的剥削很严重,但是,这一现象却在明朝后期得到了一些改善。彼时的商业,从总体上来说,还是获得了一些长足的发展。万历年间,不但有商人可以参加科考,而且,在朝中更是有了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

其实,魏忠贤和东林党的斗争,本质上就是皇权和商人的斗争。而且,很多地方政权已经被商人所垄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官员也要听从商人的指挥。由此,出现了“无官不商”的情况。明朝后期,伴随着海陆交通线的快速开辟,不少商人积极发展远洋业务,将茶叶、丝绸、瓷器等带去了欧洲销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