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李白之《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七)
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
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不知繁华子,扰扰何所迫。
昆山采琼蕊,可以炼精魄。
注:
紫霞客:指神仙。
繁华子:盛年人。
扰扰何所迫:忙忙碌碌干什么。
琼蕊:传说中琼树的花蕊,食之可以长生。
炼精魂:通过修炼留住魂魄。
解读:
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游仙访仙之作,诗的意思很明白,不过这其中的故事很有意思。
李白离开杭州之后,逆富春江经桐庐,历七里滩,来到了婺州金华县,因为这个地方有个金华山,相传春秋时期有个神仙赤松子曾在此隐居,李白是慕名而来。
据《神仙传》记载:有个黄初平的人曾在家里放羊,有个道士见他聪明伶俐,便把他引到金华山的石洞中,40年未见亲人。他的哥哥黄初起入山中寻找他,多年未找到,后在街上碰见一位道人,就询问自己的弟弟现在何处,请求道人为他卜一卦,道后算后对他言道:“金华山上有个黄初平,可能是你家弟弟”。黄初平跟随道人来到山中,兄弟两相见,悲欣交集。哥哥问弟弟,这些年放羊,但不晓得羊在何处?弟弟回答就在附近的山东边。黄初起过去看,只见全是乱石头,根本没有羊。回来告诉黄初平,黄初平笑答:“羊在,只是你没有看见罢了!”于是二人同时来到山上,只见初平喊了一声“羊子起来!”于是石头全变成了羊,有万头之多。黄初起欣羡不已,对弟弟言道:“弟独得仙道如此,我可学否?”黄初平说道:“只要好道,都可以得道。”于是黄初起抛妻弃子来到山上,跟着弟弟学道,共服松脂、茯芩,长寿至500岁。能坐在锋芒的尖上,站在日中没有影子,脸如童色。后来二人回到故乡,家里的亲人都已经死光了,于是黄初平改名赤松子,黄初起改名鲁班。
李白来到金华山,实则是圆自己成仙的理想,后悔自己当年为生计所扰,未能成仙,诗人之所以引用美丽的神话传说,实则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渴望精神解脱的愿望,关于太白这种思想,前文多有涉及,此处不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