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唐诗解读——李白之《清平调词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

《清平调》:乐府中曲调有清调、平调,此题之清平调当指曲名,后为词牌名,因其填词格式与七言绝句相同,所以也被作为七绝收入。

槛:栏杆。

露华:露水。

群玉山: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地方。

会:应该。

飞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以美貌著称,身轻如燕,善跳掌中舞。

解释:消除。

解读:

玄宗皇帝与杨贵妃于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如当时供奉翰林的李白来作新永词。李白挥笔而就,写下了这三首词。严格来说这三首诗实在没有什么深度,且是诗人诗集中传诵较为广泛的作品,这也主要利益其艺术表现手法却是登峰造极。

都说这三首诗好,历来评点人也可谓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人曾认为李白这三首诗,是禁中应诏咏木芍药之作,兼叙帝妃宫中行乐之事,所谓“赏名花,对妃子”是也。所以这三首诗作其实是一组咏物诗,主题即是咏花或沉香亭赏牡丹,而《清平调词》只是其所倚乐曲名,并非通常的诗题。

按照俞平伯先生的理解,第一首应是想象中的美人,第二首应是比喻中或历史上的美人,第三首是当前事实的美人。第三首近乎“六义”的赋体,第、二首多用比、兴写法,归束到末一首上去,结构大致如此。

三首诗中当属第一首水平最高,且四句之自然天成,亦为三首之冠。“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借自然之物来作类比——仰望着缤纷舒卷的云彩,总能想到杨玉环华美的衣裳;欣赏着饱满美艳的花朵,仿佛能让人想到杨玉环娇美的面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紧接上句,写其在春风夜露中的艳丽姿态。淋浴在春见中的牡丹花,有了清露的滋润更显娇滴可人。而唤醒万物的春风不就是恩泽天下君王。接下来的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承第一句以美人比花而来,说若以牡丹比美人,则绝非世间女子可比。这样娇美的容貌,只能在王母长居的群玉山头方能遇见,或者在嫦娥出现的瑶台月下才可碰见。诗歌之美讲究表意的蕴藉和造境的和谐,诗人将杨玉环与牡丹反复作比较,成功地塑了杨玉环艳绝牡丹的形象,取得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在诗中,采用了云裳、花容、露华、群玉山、瑶台等一列的景象,营造出迷离清冷的神仙幻境,衬托出杨玉环堪比天仙的美貌与气质。

第二首以凝香带露的牡丹花起兴——“一枝秾艳露凝香”。“秾艳”原指花林茂盛,此处代指牡丹。“露凝香”较之前首“露花浓”更显含蓄和细腻,使牡丹更添几份神韵。但是在李白的笔下牡丹花再怎么“秾艳”“凝香”,都只是为了衬托杨玉环的妩媚。接下来的三句,诗人引用两个著名的文学典故来强化杨玉环的惊世之美。诗人这样写既赞誉了杨玉环之美在神女、飞燕之上,同时又奉承了玄宗之幸运非楚襄王和汉成帝之可比。毕意名花、美人、君王,李白虽英才天纵,恐怕也不能免俗,他也考虑到应制之作所具备的即景歌颂的行文特点。

第三首,诗人将止光从缥缈的仙境和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拉回到眼前的现实,将牡丹花、杨玉环、唐玄宗合而咏叹之,形成一个圆满的收笔。所谓“两相欢”三字生动描绘了美人赏花而悦、花见美人而羞两两交欢、相得益彰的情状。一旁的皇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长得君王带笑看”,得此佳人、享此美景,实为人间乐事,自然是“解释春风无限恨”,种种愁绪和遗憾于此佳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全诗在一个似乎是长境头下渐拉渐远,定格在皇帝与妃子“沉香亭北倚阑干”,留给读者回味无穷的遐想。

纵观李白一生志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现实却让做了个歌功颂德的御用文人,这组文字自然不是他真实的想法、真实的心境,毕竟是书生嘛 ,我们读这些文字时,不能不佩服他过人的天才之思和文采风流,其用典出语自然,通篇比物而不留痕迹,收放随心,怕是同时期很多御用文人难与其相较.不然陷入应制之体套熟的窠臼里,诗人也依然找到能够发挥他特有的灵感,不愧为“诗仙”之称。拍马屁都能拍出高水平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