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陈之昂之《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幽州台:又称燕台、黄金台,在今河北定兴。
解读:
这是陈子昂诸多诗较有名的,也是为广大读者所熟悉的,同时体现了他诗歌主张的代表作,标志着齐梁浮艳、纤弱诗风一扫而空,也标志着盛唐诗歌即将到来,明人胡震亨曾以陈胜来比陈子昂:“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清人黄周星曾盛赞这首诗是“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是什么样的心境造成诗人孤清的性格,又是什么样的诗情触动万千读者的共鸣呢?
陈子昂入仕伊始,关心国计民生,对武则天当政时期种种社会弊端,屡陈己见,但却屡受打击,甚至遭受迫害。696年他跟随武攸宜征讨契丹,任随军参谋,第二年先头部队大败后,武攸宜闻讯不敢进军,陈子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愿意率领万人,冲锋陷阵,结果遭到了降职的处分。胸怀安邦定国之志,然却不为所用。诗人满腔悲愤,出蓟门,观燕国旧都,登幽州台,思念历史上燕昭王“卑身厚币以如贤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最终使燕国这个历史上存在感不强的国家,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文曾提到过《燕昭王》一诗,联系本诗,想来对我们理解陈子昂以及他的诗作风格有极大帮助。
这首诗一开篇给我们一种极强的画面感:苍穹之下,昏黑云天,茫茫大地,与之想比较。那个渺小的幽州台以及台上更小的人物,空间无边无际,个人何其渺小,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燕昭王、乐毅……这样的英雄早已湮没在时间的荒涯里,这样空阔辽远的时空对谁都会产生深深地震撼,尽管我们都说不出这震撼是什么,这感叹是什么!
面对历史上这样的英雄,联系到自己尴尬的现实,诗人想说得太多,又一时说不出来,对前人往者不可谏,对后者又实在不敢抱太大的期望,人只是天地岁月微小的尘埃,我们尽管可以质问天地却丝毫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奈,一种沉重的孤立无援感叹涌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
这里所说的“古人”与“来指”当然也可作泛解,“不见”谓人生短暂,往者不可见,来者亦不可见,一人独自登台,面对宇宙之大,顿觉自己生命短促得可怜,此所谓佛家“分段苦”。李沆曾这样说道:“先朝之盛时既不及见,将来之太平又恐难期,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此千载遭乱之君子所共伤也。不然,茫茫之感,悠悠之词,何人不可用?何处不可题?”这种触景生情的生命意识,使得长千载以后的我们读此诗时,也不禁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止不住热泪纵横。诚如前人所说的“古今诗人多矣,从示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神”。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四川射洪人。少时家庭殷实,任侠使气。十六岁后始发愤攻读。684年进士及第,后授麟台正字,转升右拾遗,世称“陈拾遗”。武后当政时,因言语切直而遭陷入狱。686年,随左补阙乔知之来西北居延海、张掖河。698年,父亲去世,在居丧期间,遭到射洪县令段简罗的迫害,含冤死于狱中。新旧《唐书》有传。《全唐诗》存诗两卷。